摘 要:龜茲博物館是庫車縣文化遺產實物收藏的主要機構,在文化遺產的宣傳、研究、收藏和文化遺產的保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龜茲博物館在文化遺產中的保護作用進行闡述,并對龜茲博物館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進行分析總結提出了一些具有創新的措施,并付諸實踐,發揮了博物館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龜茲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作用
文化遺產是最珍貴的歷史遺產資源,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書寫著歷史的文明。每一個民族都是通過本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來認識并了解本民族,每一件文化遺產都蘊藏著極大地感召力,經典文化遺產的傳承已經成為了民族團結的象征。
1 龜茲博物館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責任和作用
龜茲博物館對于藏品保護和管理,龜茲博物館設有文物庫房,面積50平方米。文物都集中在庫房內,分門別類放置,日常監控空氣濕度和溫度。庫車當地文物損傷主要為堿化、蟲蛀等。為防止蟲蛀造成文物損傷,主要在織物內通過放置樟腦丸方式防止蛀蟲,另外產自本地的一種叫“莫合煙”的煙葉,對防止蛀蟲也具有特別功效。對于已經被堿化的文物主要的陶器一類,主要采取水泡方式使器物脫堿。對于藏品的安全,龜茲博物館于2006年建立了安防監控系統,保證文物藏品的安全。為加強館藏文物的研究,龜茲博物館結合自身科研人員與經費不足的實際困難,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建立合作關系,引用他們的先進經驗和高水平人才,進行館藏文物研究,先后共同完成了庫車縣麻扎甫塘墓地漢代出土文物、蘇巴什佛寺遺址魏晉墓葬出土文物等的研究和學術論文編撰工作。龜茲博物館始終堅持“三貼近”原則,充分發掘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利用國際博物館日等機會,印制大量的博物館宣傳知識和畫冊,刻錄博物館宣傳光盤等,向廣大市民免費發放,吸引他們走進博物館,學習新知識。
文化遺產在長期的收藏歷史過程中,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并且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科學有效的文物保護工作,一方面展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經典的文化遺產,另一方面可以幫助人民群眾了解自己國家的傳統歷史文化,提高民族意識、品鑒古人的精神文明世界知悉時至今天的發展過程,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科研價值。激發了無限的愛國熱情,促進了人們的思想素質水平與科學文化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文化遺產有著傳承歷史精神文明的重要使命,是見證歷史的重要符號,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因此,成為了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每一件文化遺產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承載著特殊的內涵,凝聚著我們民族的優良品質與民族精神,有著強大的感染力。人們從文化遺產的實物中增加了更加直觀、形象的感受,了解到文化遺產的由來,認識文化遺產的歷史背景,詮釋歷史年代的發展過程,有助于教育人民群眾感受民族精神的內涵,產生民族自豪感,激發出民族的自信心。有助于人民群眾繼續沿襲和發揚中華民族熱愛祖國、勤勞勇敢、自強不息、不怕困難、艱苦奮斗、堅忍不拔、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發揮出歷史文物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作用。龜茲博物館充分利用這一點,每年定期到學校、廣場等公共場所舉行宣傳活動,大力推廣和弘揚龜茲文化和中華名族的傳統文化,擔任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助推器。
2 龜茲博物館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措施
2.1 龜茲博物館加強文物保護的宣傳工作
對龜茲博物館而言,平時比較注重對文化遺產本身的宣傳,而在遺產保護法規的宣傳方面做得不夠。博物館應加強文物保護、文物法規的宣傳。應進行分層次、有重點的全民文物保護教育。如在干部培訓班中可開設文保教育課,在學校中實施“文保教育書架”工程。舉辦文化遺產保護講座;引進或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展覽;組織討論和撰寫有關遺產保護研究文章等等。通過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強化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加強宣傳,增強全民的文物保護意識。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單靠文物部門的力量,難以對其實施全覆蓋,全日制的有效監管。因此,要積極開展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法規和文物知識、文物工作成就等方面的宣傳教育活動,利用“文物保護法宣傳月”等宣傳活動,采用擺設宣傳板面、懸掛橫幅標語、出動宣傳車等形式在繁華街道、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和文物比較集中的鄉鎮、自然村有針對性地進行《文物保護法》廣泛宣傳。通過多渠道的宣傳教育,增強廣大群眾的文保意識和文物保護責任感,利用多種形式的活動來提高人們群眾對文物保護工作的認識。要多與相關部門及社會 公眾聯系溝通,建立起一種縱橫聯系,密切協作的機制,以贏得各方的配合支持,共同推進文物保護工作。同時,要集中宣傳與日常宣傳相結合,正面宣傳與反面“曝光”相結合,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文物保護知識及其相關法律法規深入人心,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心愛護文物、自覺遵守文物法規的深厚氛圍。
2.2 龜茲博物館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
首先,龜茲博物館要著重抓好歷史街區的整體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這是文化遺產中的兩塊“軟肋”,需要重點宣傳和保護。博物館作為文化遺產保護的主導,理應站在宣傳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前沿,切實加強博物館中文物藏品的保護,加強歷史街區、歷史建筑、遺址遺存的保護,尤其要做好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有條件可以在館內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利用博物館的陣地,通過多種途徑如舉辦展覽或利用博物館多媒體等宣傳工具向觀眾宣傳文化遺產保護指導思想和基本方針,以提升全民特別是青少年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其次,龜茲博物館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要求,正確處理城市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關系,深入研究發掘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與價值,明確保護的原則和重點。編制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劃定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制定嚴格的保護措施。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指導下,編制好重要保護地段的詳細規劃。在規劃和建設中,要注重體現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傳統風貌,不得進行任何與歷史文化名城環境和風貌不相協調的建設活動。
最后,加強巡查是龜茲博物館加強對文化遺產監管的最好辦法,那么如何做好文保單位的巡查工作,就成了文化遺產監管的首要作任務,我認為:首先,應該是做好年度巡查方案,將本轄區內的文保單位全部列入巡查方案內,列出巡查計劃表。其次,就是嚴格按照巡查方案和計劃表,開展巡查工作,采用日常巡查以及隨機抽查等方式,堅持每年至少對縣保以上文保單位的巡查兩次以上。再次,是在巡查中要仔細檢查文化遺產的安全現狀和消防設施配備情況,對存在問題認真記錄,將巡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通報給文化遺產所在地鄉鎮,并抄告文物保護部門,力求將巡查中查出的安全隱患,得到落實整改。庫車縣成立全國唯一專管文物保護的公安分局龜茲石窟分局,文物管理與公安執法保護的龜茲模式為全國各地開展文物執法工作提供了借鑒。
2.3 龜茲博物館加強文博人才培養
為了適應全區文博事業發展需要,提高干部業務素質,自治區文化廳先后委托新疆大學歷史系、西北大學歷史系開辦文物博物館專修班和代培文博專業本科生。進入新世紀,新疆文博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舉辦了多層次多類型的專業人才和管理骨干培訓班,如“新疆紡織品文物保護培訓”、“新疆館藏壁畫保護培訓”等項目,與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和敦煌研究院、中國絲綢博物館等科研單位聯合舉辦了博物館學、文物鑒定、土遺址保護、壁畫保護修復、紡織品保護修復等多學科專業研修班、培訓班,多批中青年業務骨干參加文化遺產保護、博物館管理、考古研究、石窟壁畫保護等國際交流合作項目。“十二五”期間,國家文物局組織敦煌研究院、中國絲綢博物館等單位為新疆培養壁畫、紡織品等修復專業技術人員50余名。近年來,國家文物局舉辦全國縣級文物行政部門負責人培訓班,培養新疆基層文博干部80余人;舉辦新疆片區文物安全管理培訓班和新疆博物館講解員培訓班,培訓人員140人。為加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鑒定和文物進出境管理工作,提高相關人員業務技能,國家文物局在烏魯木齊舉辦“新疆地區文物進出境鑒定培訓班”,培養專業人員40余人。龜茲博物館陳巧云同志在西北大學完成了文博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學習,順利畢業,為博物館文博人才培養開創了新的局面。
2.4 龜茲博物館利用網絡技術建立數字化博物館的嘗試
龜茲博物館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建立了數字化文物保護系統,在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數字化博物館是運用信息、互聯網、多媒體、新媒體等技術手段,整合全省文化遺產資源,使觀眾可以在網上了解、欣賞到眾多珍貴館藏文化遺產實物。通過文化遺產信息數據庫、文化遺產信息采集處理和展示應用系統的開發建設,實現博物館的數字化管理、館藏珍貴遺產實物的網上三維展示、基于地理信息的全省不可移動文化遺產信息管理,推動文化遺產在保護利用中“活”起來。數字化文化遺產的三維展示是采用激光掃描測量技術、近景攝影測量技術、三維遺產實物建模技術和虛擬仿真技術等高新技術,全方位地展現文化遺產的真實原貌。三維(或曰3D)激光掃描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將其獨特的光源投射到文化遺產的本體上,形成光條紋。根據光源與機器的相對位置,按照計算機視覺理論,由光條紋的形狀測算出被照射文物的三維光標,最終形成被掃描文化遺產實物完整、精確的三維點云模型。然后,通過相應軟件對所掃描文化遺產實物進行數字化還原,生成被掃描文化遺產實物的原始數字模型。這是高科技與文化遺產資源的融合。建立數字化文化遺產實物就等于給每件它們做了一個“身份證”或“戶口簿”,記錄文化遺產實物的原始數據。以后當遇到自然災害、人為破壞、被人偷盜、病害侵蝕時,研究人員就可以通過調取“身份證”或“戶口簿”,為修復文化遺產實物提供充足的科學依據和保障,使文化遺產實物復原。同時,還可以大力提高文化遺產實物外展的工作效率。數字化計算機強大的系統功能,不但可以完成復雜繁瑣的工作,而且還可以對文化遺產實物進行實時監控,對于保障文化遺產實物的安全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這是龜茲博物館在文化遺產實物保護方面又一大突出特色和亮點,成為龜茲博物館長遠發展的可持續性道路。
3 結語
龜茲博物館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揮收藏研究,保護和展示等多種手段,加強對社會生活中珍惜物品的收藏和對有紀念意義的遺物、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大力發展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搶救工作,有利于延續城市文脈,為城市文化增添新的活力。龜茲博物館在庫車縣文物保護工作中所體現出的創新模式也成為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亮點。
參考文獻
[1]蘇東海.博物館的沉思(第2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彭躍輝.努力構建文化遺產保護體系[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2(01)
[3]劉愛河.英國文化遺產保護成功經驗借鑒與啟示[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2(01)
[4]張宇軒.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思考[J].黑龍江史志.2015(11)
[5]鄭蕓菁.張立瑩,張軍,曹曉東.關于數字博物館建設的思考[J].唯實.2004(01)
[6]李慧竹.中國博物館學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研究[D].山東大學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