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放活國家經濟,我國推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停薪留職制度。在進入市場經濟之后,為保障企業運轉的效率,多數地區都不再施行此制度,但近年來停薪留職的制度卷土重來,以鼓勵高校以及事業單位的科研人員進行社會價值創造。不可否認,停薪留職確實能夠為一部分職工提供保障并且促進國家經濟發展,但從長遠來看,停薪留職制度與法理以及公平原則相悖的不足讓此制度看不到發展的曙光。歸根結底停薪留職制度所反映的是國家社會保障制度落后、企業機會不足的問題,故晚上失業保障才是現在的重點。
關鍵詞:停薪留職;法理;社會保障
1 停薪留職的源起與發展
停薪留職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有名詞,實質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的產物。1983年勞動人事部、國家經濟委員會聯合下發《關于企業職工要求“停薪留職”問題的通知》確認了停薪留職制度,限制了停薪留職原則上不能超過兩年,以及規定了需要員工書面提起等要求。此制度賦予了原固定職工一條法定的“退路”,讓他們可以不在原單位履行勞務但能保留職務。由于這一政策的源起,一些現在的企業家保留著原的職位和身份自主創業,短期內確實對一些國有企業的員工以及放活國家經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地逐漸發現停薪留職已經成為企業自主經營、提供經營效率的阻礙,于是大多數地區目前已經明確停辦停薪留職,對于期限屆滿未歸者,視為自動離職。
但在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明確表示對于高校、科研院等事業單位可以適用停薪留職的政策,并將停薪留職的時間延長至三年。2017年人社部公布《關于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再次鼓勵事業單位技術人員停薪留職。這次鼓勵的人群集中為高校、科研院等事業單位的技術人員,鼓勵他們將自己的科研成果運用到實際社會生活之中,真正創造價值,以解決當前科研技術與實際生產脫軌的問題。與最初的停薪留職最大的不同在于此次停薪留職的專業技術人員仍然能夠享受原單位的社會保障等待遇,有向“留職不停薪”過度的趨勢。
2 停薪留職制度的積極因素
停薪留職制度的發展十分曲折,不可否認,其確實具有一定的優越性才能被保留至今并且有所發展。停薪留職初始確立是在市場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國企業的國有成分過大,關注更多的是自身企業的發展,而給員工提供的機會少之又少,故其目的在于給企業固定員工提供創新創業的保障。職工在原單位保留職位,但同時可以自主創業尋求更好的機會,倘若創業失敗便可回到原單位繼續留任原職,相當于給員工上了“失業保險”,停薪留職制度在職工保障方面所起到的保障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同時,職工保留原職從事另外的勞動工作,從自身的角度來看,可以獲取更多的利益,自身的而生活水平也將提高。
員工得到保障放心從事創新創業項目,最終的積極作用集中體現在鼓勵了社會創新以及國家經濟的發展。創新一直是國家經濟發展所不可獲取的必備要素之一,停薪留職的政策將自主創新創業的風險劃到最小,降低了創新的成本,從而鼓勵更多新鮮的血液注入到社會經濟之中,從而促使國家經濟發展。
3 停薪留職廢除的必然性
縱使停薪留職制度擁有放活國家經濟給職工提供保障的積極功能,但它所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而停薪留職制度所存在問題也是其終將被廢除的癥結所在。
首先,停薪留職在法理上不能說的通,且其不符合公平的原則。法律關系是以法律規范為基礎形成的、以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其主要的特點之一在于其是以權利義務作為主要內容。而在停薪留職制度中職工僅保留職位,不需向用人單位提供勞務,自己也不享受原單位的津貼、補貼和福利待遇等,由此可見勞動雙方的權利義務已經不復存在,那么其法律關系按照法理來說也應當泯滅,故停薪留職這一制度在法理上存在一定的矛盾,不能推論出其法律的合理性。另外,停薪留職的制度默許一部分職工保留原職同時從事另外的勞務關系,一人占據多項勞動崗位,對于只能從事某一職位或失業人群來說,停薪留職制度所使用的人群他們比其他人能夠享受更多的社會福利,享受更好的社會條件,這明顯與公平原則相違背。
其次,停薪留職制度所指向的其實是國企及事業單位提供機會少,且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的問題,這些問題我們應當從給事業單位以及國企等提供更多的機會,并且完善失業的社會保障制度來加以解決,而不是通過停薪留職這一不完善、存在瑕疵的制度加以替代。我國目前關于失業的社會保障覆蓋面十分狹窄,且失業保險的標準過低,根本無法保障失業人的基本生活。在失業保險發放的過程中也同樣存在不規范的地方,如一部分人已就業仍繼續領取補助金、失業的人無法領取失業保險金等問題。對于這些問題,首先要擴大失業人口的定義范圍,應當把將面臨失業已經正處于無業狀態的人都納入進來,其保障的最低限額應以其正常生活為線,而正常生活不僅包括自己本人的生活,還要考慮失業者在家庭中所處位置來進行分配失業補償金。再者便是完善失業補償金的登記、領取制度,保證真正得到社會保障的是社會上有需要的人,保證所有可納入到失業者范疇的人得到社會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文顯主編.法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寧.淺談我國失業社會保障體制的主要問題與發展方向.百度文庫
作者簡介
陳昊文(1996-),女,湖南長沙人,本科,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