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鳳萍
摘 要:諸葛亮是我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歷來倍受人們的尊崇和敬仰。在他20多年的軍事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較為完整的治軍方略。他以“存國家安社稷”作為治軍之目的,主張“治軍不可以不從內,治軍以武為計”。要求對將士“教之以禮儀,誨之以忠信”的同時,要“戒之以典型,威之以賞罰”。嚴格選擇德才兼備,素質過硬的將帥。他以身作則、軍紀嚴明、愛護將才、珍惜人才、發明木牛流馬和作戰器械、改進軍械、完善八陣圖。為蜀漢的軍事建設奉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和智慧。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關鍵詞:諸葛亮;治軍;將帥;軍紀嚴明;德才兼備
諸葛亮是我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歷來倍受人們的尊崇和敬仰。在他20多年的戎馬生涯和軍事實踐中他學習和借鑒了先賢的治軍經驗,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和當時戰爭形勢的客觀情況,形成了一系列較為完整的治軍方略。他把“存國家安社稷”(1)作為治軍的目的。認為“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佐,輔強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在于所任之將也”.主張“治軍不可以不從內,治軍以武為計”。(2)要求對將士“教之以禮儀,誨之以忠信”(3)的同時,“戒之以典型,威之以賞罰”。嚴格選擇德才兼備,素質過硬的將帥。他以身作則,軍紀嚴明,愛護將才,珍惜人才,發明木牛流馬和作戰器械、改進軍械,完善八陣圖。為蜀漢的軍事建設奉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和智慧。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 諸葛亮以“存國家安社稷”為治軍之目的
作為政治家兼軍事家的諸葛亮,他并不以單純的軍事觀點來治軍,他以政治家輔政的眼光來看待軍隊與國家的關系。明確指出國家的安危決定于軍隊的強弱。他把治軍作為治理蜀漢的重要內容。認為治軍的目的是為了“存國家安社稷”。只有建立一支軍事上過硬的隊伍,才能使蜀漢江山的安穩和壯大得以有效的保障,成就霸業,恢復漢室才有望實現。而蜀國幅員小,人口少,國力有限,兵源不足,建立一支高素質,強戰斗力的精銳部隊則極其重要。
2 諸葛亮以“治軍不可以不從內,治軍以武為計”作為治軍的宗旨
諸葛亮認為治軍必須從軍隊內部建設上下功夫。既要重視兵將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培養兵將的優秀品質,同時要加強軍事訓練,提高他們的作戰能力。為此,諸葛亮采取了兩條措施:一要重教化,二要重習練。重教化就是對兵將進行“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思想的宣傳教育,并用適當的法規約束他們的行為,把兵將的思想教育和部隊的軍事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他摒棄了“商鞅長于理法而不可以從教化”(4)的弊病,推崇孔子“不教而戰,是謂棄之”(5)的治軍理念。主張對兵將進行“教之以禮儀,誨之以忠信”的同時,還要“戒之以典型,威之以賞罰”。他專門寫了《論斬斷》的教令,其中指出了不從教令的七法:“輕、慢、盜、欺、背、亂、誤軍”等,違犯這七種禁令者都要處斬。他把“三綱五常”的儒家道德觀念和不從教令之法一并貫徹到每一個兵將的心中,要求兵將要樹立道德的大義為國家建功立業。重習練就是加強軍隊的軍事訓練。他說“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只有不間斷的加強軍事訓練,練就一身過硬的軍事本領,提高兵將的實戰能力,才能在戰爭中處于不敗之際。
3 諸葛亮把選拔和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將領作為治軍的核心
“國以軍為輔,……輔強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在于所任之將也”。即軍隊的強弱決定于將帥的才能。他認為“夫將者,人之司命,國之利器”,(6)“夫將者,人命之所懸也,成敗之所系也,福禍之所倚也”(7)。將帥是國家的棟梁,是英明杰出之人才。不僅肩負著無數士兵的生死、戰爭成敗的責任,而且也身擔國家存亡的責任。將帥如果選擇得當,軍隊就會強大,國家安全就有保障,反之國家就處于危難之中。
那么,諸葛亮是如何選擇將帥的呢?德才兼備,選賢任能。他首先指出將帥具備“德”的重要性。他對德的標準當首推“忠”。“人之忠也,猶魚有源。魚失水則死,人失忠則兇。故良將守之,志立而名揚”(8).即是說,忠是為人之本,守忠是良將立志揚名之基。他在《將苑·將志》中提到“故善將者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一意而已”。且要求將帥“貴之而不驕,委之而不專,扶之而不隱,免之而不懼。故良將之功也,猶璧之不污”(9);“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懼”(10)。“良將之為政也,使人擇之,不自舉;使法量功不自度。故能者不可蔽,不能者不可飾,妄譽者不能進也”(11)等。諸葛亮對將帥強調以德為主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其軍事素質和作戰指揮才能。他要求一個優秀的將帥應該是能“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習兵革之器,明賞罰之理,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別安危之處,占主客之情,知進退之宜,順機會之時,設守御之備,強征戰之勢,揚士卒之能,圖成敗之計,慮生死之事”(12)。只有做到這些,才可以“出軍任將,張擒敵之勢”,否則,“若將無思慮,士無士氣,不齊其心,而專其謀,雖有百萬之眾而敵不懼矣”。他指出“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后乃行其事”(13),且“戰欲奇,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14)。諸葛亮還根據“將之器”將將帥分為六類,即“十夫、百夫、千夫、萬人、十萬人、天下之將”。這六類將帥,不僅要擁有才能,而且要具有德能。如萬人之將要具備善于體察部屬苦勞饑寒的仁德等。此外,諸葛亮還根據大將在戰場上的表現將他們分為三個等級。將“圖難于易,為大于細,先動后用,刑于無刑”的將帥列為上等,將“師徒已列,戎馬交馳,強弩才臨,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敵人告急”的將帥列為中等,將“身中矢石,爭勝一時,成敗未分,我傷彼死”的將帥列為下等(15)。如此分類將帥,對將帥的才能要求是極高的。
諸葛亮對將帥嚴格要求和選拔的同時,也十分重視將士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氣氛的和諧。并善于培養和愛護軍隊內部的骨干分子和中堅力量。他說“古之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后之;傷者,泣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饑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功之。將若能此,所向必捷矣。”(16).在如何激勵將士方面,諸葛亮有獨到的見解,他說“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贍之以財,則士無不至矣;接之以禮,厲之以信,則士無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畫一,則士無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則士無不勇矣;小善必錄,小功必賞,則士無不勸矣。”(17)。諸葛亮從物質、精神等方面對士卒無微不至的關懷,這是他治軍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他還要求將帥“中察人事”、“察眾之心”、知“人之心腹”(18)。就是為了把握士卒的心理狀態,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為此,諸葛亮在《人和篇》中指出:“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則不勸自戰矣。若使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下謗議,讒慝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能勝于匹夫,況眾人乎。”所以諸葛亮堅決反對軍隊內部步調不一,拉幫結派,互相傾軋。他認為一個好的將領對部下要“知有所甚愛,知有所不足愛”,要“以其所不足愛者養其所甚愛者”。“士之不能皆銳,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固也。”(19)。“夫為將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沉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戰者為爪牙”(20)。這反映出治軍之細。正是諸葛亮這種不拘于死板模式的機械要求,衡量千軍萬馬,加上調度有方,打起仗來收到了“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的效果。
4 諸葛亮把“以法治軍”作為治軍的根本保障。
諸葛亮借鑒古代軍事家的治軍經驗,推崇“孫武所以能制勝于天下者,用法明也”的治軍理念,為完成統一大業,興復漢室,他根據當時天下三分的形勢,特別強調以法治軍。他“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罰刑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賞不可妄施,罰不可妄加,賞虛則勞臣怒,罰妄加則直士恨”(21)。他把賞罰的原因和利害關系談的十分透徹。他常以“吾心似秤,不能為人做輕重”為執法信條,公正無私。如諸葛亮斬馬謖、獎王平,貶李嚴都是他公正執法的表現。馬謖在臨刑前對諸葛亮的處罰毫無怨言,李嚴在流放后聽到諸葛亮去世后的消息,感念至深,發病而死。難怪晉人袁準著文立論:“刑法嚴而國人悅服,用人盡力而下不怨”(22),這確實是對諸葛亮理政治軍,執法嚴明給予的高度評價。
正是由于諸葛亮以身作責,心平如秤,賞罰嚴明,教習結合,對將士能夠從各個方面嚴格要求,因而他治軍和治國一樣,成效顯著。戰爭的實踐也證明了諸葛亮治理下的蜀漢軍隊,不失為一支部伍整齊、紀律嚴明、能征善戰的勁旅。在奪取漢中之戰中,親臨前線指揮的法正通過與曹操的較量,就向劉備說,魏國將帥“才略,不勝國之將帥”(23)。直到蜀亡,郭頌在《世語》中還稱贊“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24)。因此袁準記載諸葛亮的治軍成效時說“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上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25),足見諸葛亮治軍法紀森嚴,軍風整肅。
5 發明、改進軍械和運輸工具,創造性的繼承和發展了八陣圖。
諸葛亮十分重視軍械的改進和發明。他發明并監制的“五折鋼鎧十折矛”、“優質斧”削鐵如泥的“神刀”銳利的“鐵(銅)蒺藜”(俗稱“扎馬丁”)等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他“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26)。諸葛亮當時改進的連弩,被稱為“元戎,”說是“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由于增大了發射力,又號為“摧山弩”,在當時是殺傷力很大的勁弩。諸葛亮在北伐期間為解決糧草運送的困難,還專門發明了一種很特別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大大的節省了人力物力。另外,據《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
總之,諸葛亮的治軍以國安為目的,以人為本,重視人才的選拔和重用。他軍紀嚴明,且以身作則,率先士卒,善于改進軍械和布陣,為實力弱小的蜀漢建立了一支強壯而精銳的軍事隊伍,使蜀漢一度政治清明,社會穩固。它是諸葛亮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后世治軍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史料。
注:1、2、13、18、《諸葛亮集》文集卷三《治軍》。3、《諸葛亮集》文集卷四《習練》。4、諸葛亮《論諸子》。5《諸葛亮集》文集卷三《教令》6、10、12、《諸葛亮集》文集卷三《便宜十六策·治軍第九》.7諸葛亮《將苑·假權》.8、9、11《諸葛亮集》文集卷二《兵要》。14、諸葛亮《將苑·善將》15、諸葛亮《將苑·后應》.16、《諸葛亮集》文集卷四《哀死》、17《諸葛亮集》文集卷四《厲士》、19、《諸葛亮集》文集卷二《兵法》。20、《諸葛亮集》文集卷四《腹心》21、《諸葛亮集》文集卷三《賞罰》。22、《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注引《袁子》。23、25、《三國志·蜀志·法正傳》。24、《三國志·蜀志·姜維傳》26、《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注引《魏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