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勇
一、著手于培訓精準性,力抓培訓需求調研
作為直接面對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管理機構,教師培訓學校需要轉變培訓觀念,努力使培訓工作貼近中小學教育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實際,按需施訓,創新教師培訓模式,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益。為保證培訓的精準性,我們將年度師訓項目計劃作為師訓最基礎的工作,抓好培訓項目需求調研。
從這些年的實踐來看,我們覺得把握培訓需求,應該依據三個源點:
1. 深刻理解上級有關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規的需求,發揮培訓政策的保駕護航作用
關于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國家和各地方都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和法規,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們許多從事教師培訓工作的同行并不是很清楚,有的即使知道一點,也不是很系統。所以組織相關人員學習政策和法規,讓參與其中的每名工作者熟悉基本的政策和法規,這是我們每年都要做的基本功課。每年在確定項目之前,我們都要組織縣、鄉、校三個層面的師訓管理人員學習相關政策、文件,就是在基層召開需求座談會時,第一項也是學習相關政策文件,向領導匯報就更不用說了。這既可以保證工作的方向,也可以達到宣傳政策的目的。2014年以來,每年都在做,效果非常不錯。我們的體會是,在現行體制下,任何事情如果你沒有掌握政策依據,就不可能大張旗鼓,做事就不可能理直氣壯。
2. 全面把握黨委和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的管理需求,發揮培訓組織保障和領導指揮作用
湖南省石門縣作為省級貧困縣、國家武陵山片區重點扶持縣,黨委、政府對縣域教育、教師培訓有著特定的管理需求。所以我們認為,準確把握黨委和政府的意圖,這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也是近幾年來我們主動去做的事情,是必須做好的一件事。特別是教育局,每年初,我們都要到股室找股長們,問問他們的意見,問問他們的需求和安排,讓他們填填項目計劃表之類;問問局領導,看看他們有什么想法和要求,請他們作指示。要向分管的縣級領導(政府、政協、人大)匯報,介紹基本的政策要求,征求對年度培訓的意見,等等。他們站在行政管理的角度又有不同于業務部門的需求。從我們實踐情況來看,只要你主動上門,他們都會指示很多。這對后續工作中項目的確定和有效推進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
3. 切實掌握學校校長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發揮管理者和教師培訓主觀能動作用
教師培訓原動力不足是當前教師培訓的一個重要瓶頸問題。怎么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是我們培訓者最應該思考的一件事情。為此,我們將開展多種形式的需求調研活動作為工作突破口,全方位了解教師的培訓需求。就以2017年為例,我們計劃培訓的項目30項,包括國培6個大項,縣本級培訓24項,為確定這些項目,年初,我們組織召開了5個層次5場需求調研座談會(師訓管理者、中心學校校長、業務校長、骨干教師、普通教師),組織培訓者推門聽課128節,發放需求調查問卷1500余份,從培訓意愿、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對培訓的意見和建議等多方面全面了解了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現狀和培訓需求。并對教師們的需求和提出的問題召開了6場需求分析會、問題診斷會,充分分析、論證,寫出鄉村教師培訓需求調研報告,提出培訓策略和設想,層層匯報研討,最終確定培訓項目。
二、著眼于培訓前瞻性,力抓培訓項目統籌安排
教師培訓要解決當前教師專業成長實際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性,但是,教師培訓應該不啻于此,還應該著眼于教育的未來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和教師成長發展,這就要求培訓安排必須具有前瞻性。我們覺得,做培訓,做項目,一定要用系統化思維去思考。每年的項目,要圍繞一個總體目標,解決幾個主體問題。所以培訓項目的確定一定是綜合平衡后的系統化安排。應該關注幾點:
1. 對培訓需求要進行辯證分析,不能牽就學校校長和教師的需求
調研中得到的需求信息是雜亂的,要組織研討會認真分析把握,在調研的基礎上,診斷、分析,找準真問題,找準真需求,按需求科學設置培訓項目。基于石門縣教師工學矛盾較為突出的情況,我們設置了網絡研修與校本整合培訓400人;基于“希望采用多形式的培訓,多提供走出去觀摩學習機會和對農村特崗教師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規范教學行為”等情況,我們設置了鄉村小學教師訪名校培訓、鄉村小學骨干校長省外研修培訓等項目;基于“培訓內容多聯系教學實際,要以解決具體的課堂教學的實際問題為主,提高教學效率和照顧不同層次的教師;音體美、史地生等短線薄弱學科教師培訓機會太少”的客觀需求,我們設置了國培項目“縣‘送教下鄉”培訓420人,并對部分學科采取常德市項目“縣‘區域集中聯合送教”的形式;基于“增加對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的培訓,以及如何與學生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提升班主任班級管理水平”的培訓需求,我們設置并向省國培辦申報“送培到縣”培訓;基于“建設過程性以及成果性資料的交流展示平臺,提高資源的使用率”的培訓需求,我們設置了“鄉村骨干教師工作坊研修”等項目。
2. 對領導機關和領導的需求要統籌安排,一定在項目上要有回應
領導和領導機關的需求雖不能項項都單獨安排一個項目,但一定要在項目安排時有回應,可以綜合安排在系列項目中,也可以作為一個部分安排在其他項目中。例如,國培計劃2016年的初中骨干校長培訓、2017年的小學骨干校長省外研修項目,首先就是應石門縣政府和教育局領導的要求而設立的,通過實施情況來看,各方反響非常好;2017年縣本級培訓24個項目,有13個就是根據年度教育行政管理的需求反復研究以后設立的。
3. 對項目安排要突出系統性,注重輕重緩急
每年的培訓項目,要考慮資金支持的可能性、教師和校長利益需求的緊迫性、周期培訓的系統性、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性,還要考慮教師培訓工作本身的彰顯性及培訓機構的支持服務能力。要將國培、省培、市培和縣培一體化安排,整合培訓資源,合力解決幾個問題,確保培訓效益最大化。如2016年在調研需求時,很多短缺學科如音體等學科教師反映沒有培訓機會,強烈要求安排培訓,但是這些學科教師人數少、培訓專家少、組織難度大,2016年確實無法安排。2017年,針對教師培訓需求的急迫現狀,我們在常德市和湖南省國培辦支持下,和桃源縣、漢壽縣組成區域聯合體,取優勢學科進行一縣統籌、兩縣協助、整合培訓資源,設置相關科目“送教下鄉”,每縣每個學科培訓30人,這樣做到了短缺學科教師的培訓的全覆蓋,很好地回應了教師的培訓需求。
4. 對項目安排要有取舍,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人力、物力和環境資源肯定會限制我們的培訓項目。培訓的效用也不是無所不能,要懂得取舍。項目太多完不成,項目一味追求高大上的高端培訓肯定也不現實,全部是校本研訓肯定也沒“聲響”。 就年度具體項目來說,肯定需要安排幾個“精雕細琢”的骨干培訓項目,追求高端、精細;也需要安排幾個“大水漫灌”的項目,追求參與面和參與過程。所以,我們的項目,既有訪名校的骨干教師培訓、校長的省外高端研修、部分學科的送教下鄉、初中骨干教師的工作坊研修、送培到縣,也有人數多覆蓋面廣的網絡研修與校本整合等。我們覺得,項目要精選,要圍繞年度工作目標和解決的問題確定項目,如2017年我們初定項目時,各塊收上來的計劃項目有58個,多方權衡研究最后確定為30個。
完成培訓任務與提升培訓實效是要綜合考慮的。我們的策略是規定項目與自選項目全面發力,短線薄弱學科聯合發力,優勢培訓項目精準發力。就是具體的項目,也只能著眼于解決重點問題,按照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素養發展需要提供給他們亟需的培訓內容。譬如,在初中語文“送教下鄉”調研中我們發現,有的學校領導和教師反映,“教育理論內容太多”,向我們建議“是否可以取消教育理論模塊內容”。對此,我們進行了辯證分析:教育理論之樹長青,教育理論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發揮著引領指導作用,這一作用毋庸置疑,因此,教育理論不是培訓內容取舍的問題,而是反映我們教育理論培訓沒有“接地氣”,沒有將教育理論和教師專業成長進行有效對接的問題。為此,語文專家組調整培訓策略,將原定的2個課時的專家理論講座改為“微講座”+現場答疑+小組討論+論文評比,收到了較好的培訓實效。
三、著重于培訓程序性,力抓培訓項目有效推進
我們覺得,要將我們的工作主動納入到行政管理體制和機制中去,通過體制的運行又可倒逼工作開展。如果我們的項目,校長不知道,股長不知道,局長不知道,縣長(市長)不知道,干部教育領導小組不知道,怎么讓人重視?怎么有效開展?所以我們不能“閉關自守”,割裂我們與社會的聯系。
1. 項目確定的過程
需求調研→綜合分析→初定項目→項目協商→教育局黨組審定→分管縣級領導審核簽字→縣干部教育辦公室備案
2. 項目發布、實施流程
我們的體會是,這樣一個流程,既是項目計劃確定的程序,也是一個宣傳、促動、推進教師培訓工作的過程。經過充分討論,教師培訓工作有些什么政策和要求,必須搞哪些項目,資金安排在哪些地方,怎樣管理,該知道的人都能知道了。做任何事情,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任何融入有個人經歷、體驗、情感和奉獻的東西,總能比其他事物帶給人更多的關注和友好的感覺。所以我們想辦法主動把“相關人等”拉到程序中來,雖然麻煩點,但有必要,這樣后面的工作就簡單了。
這樣做的結果,就使得培訓需求的三個源點凝聚為一股強大力量,將上級有關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規規定的行為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培訓行為;黨委政府的行政行為轉化為專業的業務行為;教師、校長的受訓行為內化為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提升的行為。
(作者單位:湖南省石門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