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泉++劉啟賢
“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一位資深教師在2016年12月5日參加完湖南省衡東縣(以下簡稱“我縣”)初中語文學科“送教下鄉”第五環節成果展示后手指送教者背影對同伴感嘆。那位在教壇上站了二十多年的老資格教師借用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中這一名句來評價我們的國培活動,不得不讓我們陷入沉思:熱鬧背后有些什么?國培過去后又會留下些什么?
一、回頭看:認識更深入
我縣是全省首批國培項目縣,全面參與了國培計劃的所有系列活動,組織承辦了“國培計劃”五大項目中的絕大部分子項目。回看實施兩年來的國培工作,第一年,我們做得有模有樣:組建了組織管理隊伍,完善了管理制度體系,足額保障了經費,如數完成了國培任務;第二年,我們做得有滋有味:學員選派有針對性,培訓團隊更專業,培訓主題有指向性,培訓結果更實效。于是,湖南省2016年國培計劃“送教下鄉”活動現場會于2016年10月15日至17日在我縣召開,湖南省教育廳王建華副廳長親臨現場,高度贊譽:“衡東經驗值得推介!” 2016年12月25日,在湖南省“國培計劃”培訓成果展示匯報會上,我縣在45個項目縣綜合展示中名列前三,在45個項目縣實施績效綜合測評中,我縣得分94.46分,位居全省第三。
但我們常常這樣地深入反思:作為國培活動的組織者,我們是否作了“真服務”:為教師專業發展建立起了校本研修支持體系嗎?作為國培活動的參與者,廣大教師是否實現了“真學習”:學習是真的發生了嗎?教師的課堂能進行經驗改組、行為改善嗎?作為國培活動的管理者,我們能否收獲“真效果”:教師課堂教學理念、方式方法、手段模式有改進,教學質量有提升嗎?“國培計劃”給我們帶來了項目、資金、優質課程資源、先進的培訓模式,但我們參與的深度夠嗎?我們做了兩年的國培項目,也學習過國家《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和省國培辦頒發的各類文件、實施工作意見,但我們是否深入領悟、充分內化了呢?我們如數完成了“國培計劃”規定動作,但我們能否根據我縣實際,增加一些實用的自選動作創新國培呢?我們不單是策劃我們自己應該怎樣組織實施國培工作,我們更應思考如何引導學員積極參與其中以實現自我創新發展。
2017年是我縣國培工作的第三年,我們想做得有膽有識:在“精、細、專”這三個方面做好“改革創新”大文章,在國培工作改革創新的深水區大膽嘗試,用專業出實招,創高招,為教師工作坊研修、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等系列國培項目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實施路徑,為教師專業化成長構建一條科學發展之路。
二、朝前走:目標更明確
參加2016年12月25日湖南省國培辦舉行的2016年國培工作培訓成果展示匯報會后,衡東國培人于2017年1月8日相聚于縣教師進修學校,總結前期的國培工作,探討2017年國培工作的改革創新。
重讀湖南省教育廳《關于做好2016年度“國培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中有這樣一段話:置換脫產研修旨在“育種子”,打造項目縣鄉村教師培訓團隊;送教下鄉培訓和網絡研修旨在“促常態”,建立專家現場指導機制、校本研修良性運行機制和骨干引領全員機制;訪名校培訓和鄉村校園長培訓旨在“抓重點”,突出“雪中送炭”。我們認為“送教下鄉”就是通過互為一體、層層推進、環環相扣的六環節來示范引領參培的鄉村教師精神境界的提升、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行為的改善、教學模式的改變。通俗地說,就是通過示范讓參培教師明白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去踐行正確的事,形成教學核心職能:對學生學情了如指掌,對學生學習一教就會,對學生指導一點就通,真正引領課堂發生質的飛躍:教得愉快,學得輕松。
三、創新中:實踐更專業
為了達成以上目標,我縣準備在2017年“送教下鄉”實踐活動中,充分利用專業優勢、科學的檢測工具,用“八張清單”來策劃、規范、做實“送教下鄉”活動,用“四張評價推優表”來推進和優化送教組織實施。
第一張清單:學員問題單
送教下鄉活動的起點是以學定培,改進學習,促專業成長;終點是解決問題、改善教學、提升質量。在問題診斷環節,基于學員,我們擬從以下幾個維度設計問卷單。
(1)內在個體上(反思):①學習上有什么困難?②教學中有什么問題?③專業成長中有什么煩惱?④教育管理過程中有什么不足?
(2)渴望發展上(主動):①需要什么樣的優質資源?②需要什么樣的經驗示范?③需要什么樣的專業引領?④需要什么樣的交流分享?
(3)教學實踐上(行動):①你認為要什么樣的梯子才能躍上更高的發展平臺?②你認為要用什么樣的方式來組建學習共同體?③怎樣才能實現同伴互助?④個性化學習要如何樣才能進行?
第二張清單:學員任務單
通過問題診斷,找準鄉村教師教育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確定培訓主題后,依據國培辦送教下鄉的統一標準,我們遵循滿足學員需要、著力問題解決、突顯個性發展的原則,準備設計出一張學員學習任務清單,在通識研修環節講解下發,讓學員明白要求與任務,結合自我實際,規劃好自己的學習培訓,制訂出自己的學習任務單。任務清單中具體細化了以下幾方面:①培訓的時間、地點和具體時段安排;②培訓的學科主題:重點解決教學中哪一個問題;③培訓的流程和學習路徑;④培訓的目標與要求;⑤培訓學習小組的分配和小組階段性小目標;⑥培訓監測考核指標與評優細則。
第三張清單:送課送教單
診斷找準了路子,提出了問題;通識鋪下了盤子,明示了任務,示范就要做出樣子:提供鮮活經驗示范,讓學員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專業才有價值。為此,我們準備為送課教師設計這樣一張送教任務單:①確立送課主題、模式;②對題選課、備課(多人同備一堂課,通過試講從培訓團隊中精選送課主講人);③送課教師反復研磨(初磨課、組磨課、校磨課)、試講反思;④學科專家指導改進點;⑤上課精要點;⑥說課著重點;⑦學科專家議課點。
第四張清單:示范課互研單
示范做了樣子,范本要在學員中展開應用,就必須讓學員上梯子摘果子,讓學員課堂在范式的引領下達到學理變、方式變、行為變,最后內化成自己的高效課堂。在示范教學環節中,我們擬將分成小組進行小組研討活動,要求每個學員在互研單上填寫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學員在組長的組織下根據清單,人人發言談體會,進行同伴互助:①示范課研討的主題是什么?②我個人的觀點是什么?③同伴的觀點是什么?④我與同伴的分歧點和共識點是什么?⑤本堂課的主要貢獻點是什么?⑥我個人重點要借鑒學習的是什么?
第五張清單:磨課提質單
“從課堂事件中學習是影響教師成長的決定因素”,日本教育學家佐藤學這一論斷深入闡明了什么才是教師成長最為重要的東西。學習真正的發生是從經驗改組開始的,反思經驗,以行求知。磨課環節中我們擬將下發磨課提質單讓學員深入思考:①我的課堂存在的問題是什么?②對照優秀課例,我的發展點在哪?③我借鑒經驗的理論依據和策略是什么?④我改進的思路是什么,實施的步驟如何?⑤同伴有什么好的建議?⑥通過磨課后,我有了哪些進步和改進?
第六張清單:學員實踐單
學習結果必然是個性化發展,絕不可能千篇一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邊學習,邊實踐,邊改進,邊提高才是常態,才有實效。學習實踐中,我們將特別注重生成過程,要求學員在實踐課單中詳實記錄:①初建課設計的出發點是什么?②重建課的改進點是什么?③初建課與重建課的接近點是什么?④最后生成的優質課的得意點是什么?⑤反思:對比前后,個人的實踐課有了什么樣的優勢、成功改變了什么不足?
第七張清單:成果展示單
解決問題、改善教學、提升質量是培訓終點。在成果展示環節,我們將通過小組展示初選優質課和學員精品課展示、獎優推廣這兩個環節,讓全體學員動起來,讓精品課成為解決問題、改善教學的范例,真正實現成果固化沉淀。我們會要求學員認真填寫成果展示單,在同組中曬曬自己的收獲:①學員展示的精品課有哪些特色,從中我可以學到些什么?②我可以給同行分享的亮點是什么?③我現在能發現同行進步中存在的問題是什么,又能提出什么樣的解決辦法?④通過同伴分享,我又有什么收獲點?⑤同行給了我哪些建設性建議?
第八張清單:總結提升單
過去,鄉村教師疏于總結,懶于提升。國培計劃的實施重在喚醒,落實在自主發展、專業成長。衡東縣將在送教下鄉活動組織中始終不忘初心,注重引領學員自我總結提升,率先突圍,實現自主發展。我們將要求每位學員回看自己的問題單,對照反思,填寫總結提升單:①通過培訓,我的教學理念有什么變化,視野有何拓展,我的問題是否還是問題?②通過培訓,我借鑒了什么經驗,實現了哪些經驗改組,并且內化成自己特質?③我的新問題是什么,個人發展規劃要作哪些修改?
國培計劃“送教下鄉”活動是一項系統性綜合工程,專業性強、任務重、時間長、涉及面廣,需要多方配合、協同作戰,才能實現雙贏。學員是主體,在運用“八張清單”這樣專業而又科學的工具來引領學員的培訓學習的同時,我們將用“四張評價推優表”來監測優化送教的組織實施:①學員不記名填寫“送教下鄉”送課教師、送教活動組織服務者的評價反饋表,在量化考核中,通過數據分析統計推選出優秀培訓者和服務者;②根據國培要求,培訓組織者和指導教師對每個學員進行全程跟蹤監管,對學員學習的參與度、學習指標達成度、學習效果分享的認同度、學習結果的應用度進行量化考核,推選出優秀學員;③國培總結提升階段,各學科送培團隊根據總結提升評分表認真進行總結反思,各送培團隊進行集中總結提升展示,亮出自己團隊學科特色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高招,縣教育局和縣教師培訓機構聘請相關專家作評委,現場點評亮分,推選出優秀送培團隊;④縣局對優秀團隊、優秀送課者、優秀組織服務者、優秀學員進行高規格的集中獎勵,縣教師培訓機構對優勝者現場聘用,作為教師培訓的優秀指導者。
認識更深入,目標更明確,關鍵在實踐,落實在專業。衡東國培人一定不忘初心,用專業的人,以專業的心,做專業的事,運用專業工具,根據不同層次鄉村教師培訓需求,定制課程研發計劃,分層、分類、分科建設遞進式、系統化的鄉村培訓課程,向“定制式”培訓發展,提出鄉村教師“適用、能用、好用”的問題解決方法,助推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實現教育公平、均衡發展。
(作者單位:湖南省衡東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