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瀚冰 孟妤
摘 要:在互聯網的沖擊下,紙媒山河日下的趨勢日益明顯,APP的推廣、移動電子信息網絡的發展拓寬了信息傳播的途徑,將生活、信息、時間日益碎片化的同時,傳統媒體日漸衰落,新媒體為公益組織提供了賦權,公益事業也發生了從質到量的轉型,憑借新興媒體的作用,社會公益事業體現出了新的發展特征。本文立足于轉型期媒體對公益事業發展的影響,分析社會公益的轉變。
關鍵詞:新媒體;公益;媒體人
1 媒體轉型期
2016年10月,當《京華時報》停刊并入《北京晨報》的消息傳出,無疑敲響了傳統媒體式微的警鐘。在感慨于《京華時報》煙云消散的同時,更應該看到浩浩湯湯的時代大趨勢:推送消息取代了報紙的存在;手機ipad頂替了電視,成為標配;紙媒江河日下但新聞消息卻呈井噴裝發展;沒有人固定每天看新聞聯播,卻抱著手機百看不厭,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自媒體的時代。人人都是時代的發聲器,人人都是社會事件的解說員,后現代所建構的無中心主義最終伴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而高唱凱歌,但與此同時更為廣闊的網絡又放大了社會人一臂高呼的聲音。
在互聯網時代下,因為微博、微信,加上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中國人不再是一地碎玻璃,而是通過集群形成的組織,整合無數人財物變成行動力。概括起來,通過新媒體這個新工具,使用柔軟、透明和聯合等三個方法采取行動,獲取不可思議的巨大力量。紙媒與新媒體的交接勢必會引發社會的上層建筑的震動。用新媒體發起倡導,呼吁聯合解決一個社會問題,實現官民合作,令改變大規模發生,為中國曲線變革提供了可能。
換言之,新媒介對公益組織提供了賦權的可能。賦權是社會多元主體競爭的關系。從權利關系上來講,不想以往自上而下社會運行規則,現在更多自下而上,民間社會在推動者政府政策的變化。新媒體不僅使組織更多有了主動性的可能,同時也增加了個人的話語權。
不得不承認,在互聯網這個后喻時代,社會有了平臺和機遇,可以領先于政府,推動政府的改變和改進。但同時,雖然網絡帶來了無數次的平權機會,但實踐已經證明,這種平權最后都會產生新的一種權力集中。博客是、微博是、微信亦是如此。而且,娛樂明星等大眾文化人物,因為關注量的龐大,必然會成為最后的贏家,即從平權——集權——極權。
2 社會公益的轉變
從新中國的成立到79年后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公益事業是缺失的,乃至于在世界上我們也是存有空白的。一路高唱“共產主義”的我們在國家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是被安排的,公益是國家的事情,與公民無關。甚至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我們寧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也要堅決拒絕國外公益團隊的資助與幫扶。
改革開放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是處于“重公益”時代,最為典型的特征就是汶川大地震。我國的公益停留在大災大難面前的慷慨解囊,哭的驚天動地,捐的刻骨銘心。公益在此時期最大的特點是全國化、事件化。一般體現在全國人民在出現了較為重大的災難性事件面前,才會有公益行為。參加公益活動的參與者的心理負擔重大,情緒較為沉重。且參與者多集中在經濟條件較為良好、社會地位較高的成功人士之中。
以冰桶挑戰為標志,未來全球公益獎毫無疑義地迎來“輕公益”發展趨勢,公益輕便化、輕松化、年輕化,將成為主流。每一個從業者必須更新理念,迎頭而上,將公益共同推進一個人人做公益,處處有公益的新公民社會時代。就目前而言,如“螞蟻森林”鼓勵的綠色出行以增加虛擬綠植的能量,達到一定數額便在阿拉善的沙漠中種植一棵樹的公益行為,參與者的心情是輕松的,參與的人數也不僅僅局限于慈善晚會上的上流社會,而是真正做到了全民全民參與、全民公益,
3 媒體人公益轉型
對公益界帶來了一種新鮮的力量與理論。這種出身于媒體的專業記者,以其掌握與熟知的傳播能力與資源,感性的認識與睿智的判斷,掀起了從報道到幫扶的轉變。讓公益以一種新的面貌呈現。在技術賦權過程,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們強調的公益傳播實力,也讓公益成為了社會熱點,更輕松、更青春,讓更多人開始關注與參與公益。
我相信,公益者,將是行走的公民社會的一批開拓者。他們謙卑,寬容、博愛、開放、尊重程序、公開透明……,在他們的領跑下,必將迎來公益的新時代。近些年來,不少頗具影響力的公益活動,幾乎都是由知名調查記者發起并調動多名媒體人參與推動,最終引發 “全民公益”的最優效果。
從崔永元的基金到鄧飛的“免費午餐”,從“大愛清塵”的發起者王克勤到“保衛母親河”的陶海軍,盡管對于專業的社工,他們面臨著種種的尷尬與考驗,但不得不承認從社會問題的議程設置原理、知曉原理還有社會動員規則。從這幾方面講,做媒體的人推動公益具有天然的優勢。他們能把問題看得更全一些,更透一些。他看到苦難就想辦法去改進,就開始組織行動起來,對法律的貫徹、對問題的解決、對社會結構的改變,都會產生很正面的影響。并且,好多媒體人都比較感性——有時候,為了幫助別人,他們把自己身上的錢都掏光了。從職業上來講他們有著巨大的同情心。
在我們看來,這可以顯示了“新公益時代”的到來,新媒介賦權實際上打破了過去公益行業是公益行業,慈善行業是慈善行業,和其他社會各界關系不是特別緊密的局面,成為了不同社會主體的交融、交匯的結果。
公益不是慈善,遠比慈善要更高的層面。公益其實應該從更為宏觀的視角去看待它,公益應該成為所有公共的利益的關照。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是這個時代,給予公益發展的機會,同時也說,在這樣的時代,公益人肩上的擔子是多么沉重。我們應該攜手前行,向下(即面向民間),向善、向未來。
4 結語
媒體的衰落或已成為時代的趨勢。歷史潮流浩浩湯湯的前行過程中勢必會引發新聞傳播的動蕩,媒體人因此被動或主動地解放了生產力,成為了“公眾汪”。隨著中國公益事業的蓬勃發展,近年來媒體人投身公益的現象已屢見不鮮。應當坦然承認的是,媒體人做公益如今已成為潮流,而并非簡單的現象。近年來,不少頗具影響力的公益活動,幾乎都由知名調查記者發起并調動眾多媒體人參與推動的,而且不乏是通過報道新聞事件而走向公益的案例。
公益是中國建設的最大公約數,且必須說明的是,互聯網是最大的公益。只要我們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來講,充分運用互聯網時代下信息的傳播、交流與溝通,就會得到社會不同主體的支持、關懷。眾多來自于基層公民的力量在網絡的平臺上匯聚在一起,進而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行動。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個公民社會建設的過程。公益興起,作為媒體人實現了社會情懷的絕佳渠道,將語言的無力,轉變成行動的有力。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互聯網、媒體、公益碰撞在一起,將會聚合推動更為美好的社會。
參考文獻
[1]譚曉霞.微博公共領域的建構研究.[D].長江大學 .2015
[2]王炎龍 林妮.電視公益傳播與公益意識轉型.[J].新聞界 .2010
[3]姚耀. 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向非營利組織轉型問題研究.[D]. 華東理工大學 .2010
[4]楊琳.轉型時期江蘇公益慈善組織發展研究.[D]. 浙江大學.2008
[5]王守杰.論慈善事業從傳統恩賜向現代公益的轉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6]楊超.社會公益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價值與途徑探析[D].淄博:山東理工大學,2013.
作者簡介
王瀚冰(1996-),女,漢族,河北省故城人,本科,現就讀于河北大學政法學,社會工作專業。
孟妤(1996-),女,漢族,河北滄州人,本科,現就讀于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告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