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旅游開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造成了沖擊,旅游開發和非遺保護并不是絕對沖突的,我們首先避免旅游開發導致的過度的商業化行為,并且要鼓勵和爭取本地人的參與,為表演文化獲得真實性創造條件,最后,非遺旅游產品也要為游客體驗當地人民的真實生活創造條件,防止錯誤文化印象的傳播。
關鍵詞:原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傳統表演藝術、社會風俗與節慶、有關自然界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還包括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1 旅游開發沖擊非遺的“原真性”
將非遺開發成旅游產品,一方面由于其藝術魅力獨特,文化價值大,經過旅游活動的介入不僅豐富了旅游產品的內容,還可以形成品級高、旅游吸引力強的旅游產品,并能提升旅游開發的層次,另一方面這也是保護非遺的一種有效方式,商品化、市場化對于一些非遺的傳承和弘揚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非遺由于開發不當、經濟利益驅動、開發者專業知識欠缺、管理不善抑或社區參與不夠等原因,其旅游產品出現了過度商品化現象,使得非遺的“原真性”狀貌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和扭曲,這與人們良好的初衷適得其反,對非遺不正當舞臺化、片面化和庸俗化的開發賤賣了文化,加劇了它的衰亡。
2 “原真性”含義及在非遺旅游產品開發中的意義
“原真性”一詞,譯自英語authenticity,在詞典中的中文含義是真實性、可靠性、確實性,它一是強調一種客觀存在的屬性,另外也表達了一種主觀上的判斷,這兩個層面的含義基本代表了人類學在旅游研究中的兩個方向,即旅游對開發對象真實性的影響和旅游者的真實性體驗。原真性作為定義、評估和監控文化遺產的一項基本因素的觀點在國際上已達成了普遍共識,因此,在非遺旅游開發中,也應該貫徹真實、全面地保存并延續歷史信息及全部價值這樣一個指導思想。有學者對急功近利、過度開發文化遺產從而導致遺產旅游過度商業化的問題深惡痛絕,認為在“旅游展示中,以大同小異、似是而非的傳說和神話,代替基于文化、歷史、科學的介紹”,以及“基于經濟利益的遺產產品復制”等等。這些無疑喚起了我們對非遺旅游開發中“原真性”保護的重視。
“真”是客觀事物及其所固有的規律性。非遺旅游產品所包含的“真”的因素實際上反映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以及基于這種認識的文明實踐活動,而游客對于“真”的追求實際上反映了對人類實踐活動所創設的文明的一種懷念,人們希望自己看到的就是歷史原本的樣子,這是他們的心理訴求。游客對現代工業社會擺脫的渴望,對文化遺產的那些“傳統”和“真實”特質的向往,往往會成為引起他們旅游的推動性因素。而某些代表著“過去”、“傳統”和“真實”的文化本身所散發出的吸引力則構成旅游的拉動性因素。從另一方面講,“真”的非遺旅游產品維護了歷史遺產的真實性、文化脈絡的傳承性、體現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思想。“原真性”使文化遺產資源即使在相同地理條件的區域內和同類型的資源中具有唯一性和不可代替性,彰顯了其獨特的旅游吸引力,也賦予了這種文化遺產的強大生命力。
3 在非遺旅游開發中如何保持其“原真性”
那么,我們在非遺旅游開發中如何迎合人們求“真”的心理和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呢?首先,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既要遵循經濟規律,又要遵照文化法則。置文化內涵于不顧的隨心所欲、粗制濫造實際違反了商品化原則,不可能獲得長遠的經濟效益。旅游開發和非遺保護并不是絕對沖突的,真正破壞非遺傳承與發展的是如上所述的過度的商業化開發。為防止急功近利的行為,建議不要把旅游的經濟效益抬到過高的地位,避免導致過度的商業化行為。其次,在挖掘遺產文化,推出為游客展示的“表演文化”的過程中,要鼓勵和爭取本地人的參與,為表演文化獲得真實性創造條件。最后,非遺旅游產品也要為游客體驗當地人民的真實生活創造條件,防止錯誤文化印象的傳播。
4 “原真性”的相對性和動態性
將“原真性”這一概念首次引入到旅游研究中美國學者麥克內爾提出了著名的“舞臺真實”理論,認為旅游者旅游的目的就是追尋當地文化的“原真性”。但他也認為,現代旅游業帶給游客的不是當地“真實”的文化,而是經過精心策劃的“舞臺真實”,將社會生活不真實地神秘化,是超級謊言。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舞臺真實”使得游客不能體驗目的地的真實文化,大多數時間都是在體驗舞臺真實。這么看來,游客追求“原真性”的動機與旅游開發對旅游對象“原真性”的破壞似乎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我們說,原真性是開發的靈魂所在。然而在旅游開發中,原真性也許難免帶有主觀色彩,真實只能是相對而言。對于旅游所展示的文化真實度的評判,人們應逐漸拋棄依據靜止的“傳統模式”進行簡單比照的方法,轉而強調旅游所重新整理、復原的這些舞臺化的真實是否能夠成為新的文化力量,使處于其他現代文明沖擊之下正在不斷衰落的傳統得到復興和弘揚,最終得以回歸東道社區,由當地人創造出提煉過的、新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王寧. 旅游倫理與本真性體驗的文化心理差異[J]. 旅游學刊,2014,(11):5-6.
[2]冉麗,李應東. 對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維度思考[J]. 旅游縱覽(下半月),2014,(07):96.
作者簡介
尹鄭剛(1974-),男,河南鄭州人,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