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摘要]高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不僅是它的基本職能,更是其自身內涵發展的價值所在,本文借鑒國內部分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典型成功案例,積極探索高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高職內涵;典型案例;路徑
一、高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背景與價值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地方區域經濟發展、促進當地勞動力就業、改善民生、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因此高職教育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更加強調高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高職教育不僅具有高等教育的特點,而且還具有職業教育的特殊屬性,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不僅是高職教育的一項重要職能,更是其自身內涵建設的價值所在。高職教育作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開展技術開發與研究,為地方行業企業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為地方文化的傳承方面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在當今社會轉型升級,產學研相結合的時代大背景下,一方面:高職教育應該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主動對接地方產業布局,更好地為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智力和技術保障。另一方面:地方經濟的不斷發展也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包括對勞動力結構、素質、數量的需求和勞動力的能力標準等等。實踐證明,地方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因為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技術和技能型人才時,才能為高職教育發展和壯大提供條件。因此高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不僅具有它的必然性,而且還具有必要性。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既可實現其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也可促使其發揮各種社會功能,形成良好的辦學機制,推動其健康快速持續發展。
二、我國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典型案例
地方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給我國的高職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地方高職院校只有不斷的改革和創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規格,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此外還有學校的專業設置要在充分調研地方產業的基礎上,主動對接地方產業結構,只有這樣培養出的畢業生才能具有較強的崗位適應能力,能夠很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高職院校也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地發展和壯大。此處將其作為典型案例來討論。
(一)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工交替”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借鑒德國的“雙元制”教學模式,積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了“學工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這種辦學模式充分體現地方企業行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由企業來負責參與制定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其主要的創新點是:新生入學后的第一學期先不是急于到學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而是先到與自己專業相關的企業實習,了解自己三年后將要從事的崗位職能和技術要求,然后帶著明確的學習目標回校學習,企業所需要的崗位知識就是學生在學校要學習的專業知識。第三學期再到企業實習,將自己在學校所學習知識運用于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自測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是否能夠達到企業的崗位能力標準,如此交替,有效實現了產學結合,學校的教學與企業需求之間實現了無縫對接。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突破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具有雙重身份,學徒和學生,更好地提升了學生的崗位素養,從而更好地適應以后工作的企業,優質的人才資源進一步促進了地方企業的發展。
(二)中山職業技術學院——“一鎮一品一專業”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在充分調研中山市本地區的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結構的基礎上,依據地方經濟發展特色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政校企行合作”育人模式,打造“一鎮一品一專業”產業和專業布局,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先后與南區、沙溪鎮、古鎮鎮、小欖鎮等鎮合作建立了南區電梯學院、沙溪紡織服裝學院、古鎮燈飾學院和小欖學院等四個產業學院。中山職院積極推行“雙導師制”,學生不僅由企業技術骨干師傅教技術,而且還有學院的專任教師教,建立“廠中校、校中廠”的概念,學生有了學徒這一多重身份,畢業即就業上崗。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根據地方企業的崗位技能標準和需求及人才培養要求制定課程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將企業崗位職業標準、地方經濟發展市場準人標準、企業職業素質標準、職業資格標準融人課程教學內容中,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更好的適合地方企業需求,從而更好的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三)婁底職業技術學院——“院村合作”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改革人才培養方式,一直堅持對接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專業布局,完善專業結構、服務地方經濟,借助校企、產學研合作平臺建設,合作開辦實訓基地,筑巢引鳳,企業入住學院,學院與企業合作成立公司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發揮地方高職院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中的技術、人才、信息與資源等優勢,有力助推地方經濟快速發展。婁底職院的改革創新點:“院村合作”,婁底職院與該地區的中陽村簽訂“院村合作”簽訂協議,院村互為生產和實訓基地、項目服務對接、雙方資源共享,互惠發展。雙方通過共建產學研平臺,產品開發、院村聯合項目申報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中陽村通過婁底職院的合作以后經濟各方面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通過對以上三所國內高職學校的成功案例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高職教育只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抓好校企合作這一大抓手,依據地方特色調整專業布局,打造重點品牌專業,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三、高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徑
地方高等職業院校只有明確培養目標和辦學理念,強化服務意識,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與地方企業行業產業的對接,調整專業布局,打造特色專業,品牌專業,加大服務地方的內容和范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使其在激烈的高職院校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明確辦學理念,強化服務意識
1.明確辦學理念:高職院校首先必須準確定位自己的辦學理念,明確自己的辦學宗旨,由于高職教育具有教育性和職業性的雙重特點,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不僅是其教育的目的,更是其自身內涵發展的價值所在。高職院校只有狠抓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這個辦學宗旨,不斷深化與地方企業行業的深度融合,依托地方的特色產業合作辦學,可以借鑒中山職院的“一鎮一品一專業”,調整專業布局,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群。
2.強化服務意識:高職院校不能關起門辦學,必須不斷強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意識,深化教學改革,依據地方企業行業的職業素養標準和崗位需求確定其人才培養目標,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高職教育只有依托地方產業,借鑒婁底職院的“院村結合”模式,學校根植于地方,學校與地方深度合作,更好的促進本地區的發展。政府應該重視高職院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價值,為了促進校企合作形成長效機制,可以出臺相關的高職院校與地方企業行業的合作的政策性文件,打造政、校、企三位一體的合作辦學機制。
(二)對接地方產業,打造特色專業
專業建設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核心,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工作體系中,依據地方特色打造與培育特色專業,集中優勢資源,加大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力度,對于提高高職院校的總體競爭力,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社會影響力和社會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高職教育是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基層一線的各域特色。特色化專業發展是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必然選擇。高職院校可以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緊密、借助校企合作培養機制,傾力打造品牌專業、特色專業,做大、做強、做特。高職院校的特色專業建設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完善的涉及諸多方面的系統工程,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1.依據地方特色,準確定位是特色專業建設的基礎;2.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特色專業建設的重點;3.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是特色專業建設的核心;4.打造“雙師”專業教學團隊是特色專業建設的關鍵;5.依托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是保障;6.特色文化建設是特色專業建設的支撐。
(三)改革人才培養,輸送實用型人才
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關乎學院的成長發展,高職教育只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全方位、多渠道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拓寬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范圍,才能夠實現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高職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的培養機制,實施“現代學徒制”、及“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現在全國有部分學校開展了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工作,我們可以實施部分學校部分專業優先實施現代學徒制培養。高職院校與合作企業按照崗位的職業標準,工作標準共同制定具有創新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和教材、實施教學、考核評價等。在通過政府制定相關的校企合作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下,合作雙方借助合作培養機制,高職院校主要承擔系統的理論科學文化知識學習和日常管理;企業派一線的能工巧匠通過帶徒形式對學生進行崗位技能訓練和實訓操作學習,讓學生真正了解所學知識如何服務社會生產和一線的企業行業,實現校企一體化育人,同時為我們的地方輸送實用型人才,更好的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總之,高職院校只有明確辦學理念,強化服務意識,對接地方產業,調整專業布局,完善專業結構,打造重點特色專業,改革育人模式,輸送實用型人才,才能不斷加快自身的內涵建設,更好的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責任編輯:封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