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潔
[摘要]在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下,日本教育受到了大眾化的沖擊,并且其對于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存在著合法性的危機,教育本身也存在著合法性的危機,這些都促進了日本教育的改革,從實際的情況來看,日本教育的改革有兩條進路,分別為自下而上的改革進路和自上而下的改革進路。本文首先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日本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然后分別介紹了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進路和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進路。
[關鍵詞]全球化背景;日本教育;改革進路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日本教育受到大眾化的沖擊,并存在著教育合法性危機,這是導致其教學改革的重要因素,日本教育改革的進路有兩條,分別為學者倡導的自下而上的改革和新保守主義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雖然教育改革有效解決了一些教育問題,但是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新矛盾,導致日本教育改革呈現多元化的特征。
一、全球化背景下日本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大眾化的沖擊
柏林分社社長曾經在《新聞周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其指出德國大學曾經是世界第一聲望的大學,但是現在卻面臨著重大的危機,這主要是由于大學教育過于官僚,沒有朝氣,獲得諾貝爾獎的教師數量越來越少,不僅留不住優秀的外國留學生,同時德國的學生也以留學美國為志向。從國際形勢上來看,德國的學生無論是在能力方面還是質量方面都缺乏競爭力,這些都標志著德國大學的沒落。這篇文章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描述了面臨危機的德國大學。其實不僅僅是德國大學,歐洲的很多國家都面臨著這樣的教育問題,因此一定要通過改革來改變這樣的教育現狀。之所有很多學校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學生缺乏國際化的競爭力,是因為大學的入學者數量在不斷增多,因此教學也要變得大眾化,最終導致學生并不能掌握很多知識的精髓,這就是教育的大眾化問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高等教育的人口數量占適齡青年的比例在不斷上升,導致作為精英階段的一些大學和高等教育系統正在逐漸向著大眾化的階段過渡,最終導致整個教育面臨著危機,普及化和大眾化對高等教育系統的結構造成了不利影響,大眾化的進程會導致教學科研水平下降,對于人才的培養非常不利。
(二)日本教育的合法性危機
長期以來,日本教育一直被國家所主導,通過國家主導來實現教育思想統一和現代化教育。在這期間,日本一直在向大眾灌輸新的現代化的教育原則,強化民族的認同。在將舊的特權階層掃除之后,日本政府大力發展教育,建立了平等化、統一化的教育制度,充分體現了學力構造。通過這樣的教育制度,日本培養了很多勞動者,其不僅掌握了熟練的技術,同時還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促進了日本工業化的進程,使日本的民眾向上層社會流動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受到全球化經濟的影響,日本的社會發生了改革,社會的改革就一定要改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如果現階段的教育不能夠為社會提供其需要的人才,就一定要進行教育改革。人才是提升全球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人才具有更高的自主學習能力、創造力和批判性思考,可以解決各種問題。工業社會需要的是相對穩定和專業化的勞動力,而對于后工業社會來說,對勞動力的要求更高,要求其能夠學習新的事物、跨越不同的行業,能夠跨文化交流,同時還需要具有團隊合作、交流溝通和自我反思管理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教育面臨著合法性的危機。從教育促進國家經濟方面的角度來看,在政府干預教育的情況下,所有的教育階段都是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來實施,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教育,都受到政府的控制,因此所有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都是固定的,要求學生朝著政府希望的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完全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個體性差異,所有的學生和不同地區的學生都是采用相同的方法,遏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這對于學生的能力差異和個性發展非常不利,學習方式主要為死記硬背和機械記憶,學生缺乏自我探究和批判性思考,不利于學生的創造幸福鏖戰。另外,由于日本的社會變遷,青少年的學習動機減弱,教育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教育病理,例如自殺、學生拒絕上課、青少年暴力、課堂失控等,都對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困擾。這些都預示著日本教育急切需要改革。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日本教育改革進路
(一)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進路
由于日本的社會在轉型,因此國家的發展戰略也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這時就一定要加強對國家發展戰略的調整,政策路線由之前的保守主義轉化為新保守主義,新保守主義認為國家的社會價值比任何個人價值更重要,其主張強大的國家觀。
1.新自由主義改革手段
新自由主義改革手段是在國際競爭越來越大的背景下產生的,新自由主義是經濟自由主義的復蘇形式,其有很多流派,理論體系也各不相同,但是有很多共通的觀點,其非常相信私人企業制度的優越性,認可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其認為要維持市場競爭,不主張政府干預社會經濟,因此其認為應該排除政府的控制和干預,傾向于使用市場的力量來解決很多問題,對于教育也是一樣,可以通過分權改革和市場化的運作來提升教育的效率和質量,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多元化培養人才。將這種思想應用到課程的改革中,要求在制定教育課程時要明確三個目標,開展適合學生個性發展和能力發展的教育、為學生提供充實和寬松的學校生活、培養具有豐富人性的學生。日本推行了市場化的教育改革路線,通過私有化、分權和解制來創造更有效的教育制度,培養出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勞動者,從而提升日本的全球競爭力。隨后,教課審分別提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愿、自主思考能力、行動能力和主體性判斷的教育目標,推行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在課程改革方面,注重課程的多元化設置,在小學教育階段引入了多樣的選修課,重點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探究能力、獨立思考能力。
2.新國家主義的教育改革目的
新保守主義的教學改革目標是為了培養弘揚日本傳統道德、文化和熱愛國家的人才,并且在很多教育改革政策中都有所體現。在教育改革中,強調貫徹國家的指導思想,指出在具體的教育改革中要制作長期的教育規劃,從國家角度出發來實現教育目標。在四次咨詢報告中指出,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培養人們的國家覺悟,建立和平主義和民主主義國家意識,非常強調日本人的國家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提升國民的自覺意識和責任的社會責任感,從而更好地繼承日本國家的豐富文化和傳統。新國家主義的教育目標是通過教學和課程來實現的,在很多教學指導綱要和教育計劃中都有所體現,其在學習指導要領中指出,將《君之代》作為日本國歌來強化學生的愛國心。在教育過程中還指出要注重日本文化教育,并將其作為教育重點,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日本傳統文化,實現文化的傳承。在這期間文部省制訂了心靈教育計劃,因此來引導年輕人的道德建設,加強對兒童的思想教育。新國家主義教育改革加強了國家政府對教育的控制范圍,可以很好地解決之前教育改革中出現的一些弊端和問題。
(二)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進路
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進路主要內容為重視個人的尊嚴和價值,其非常注重人的人格完善。為了推動社會公民教育,文部省出臺了《適應大選的公民教育實施綱要》,強調了要想促進民族的發展就一定要加強校內外的公民教育改革,并且對教育改革的方法和內容指明了一定的方向,建立了新的制度和體系,為日本社會帶來了一套新的價值體系。20世紀80年代,日本民眾越來越多參與到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中,人們的參與度加強,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人們的公民意識,并且人們也會自己的個人生活更加關注。公民主義者非常追求個人的獨立和自由,其反對國家主義理念下政府侵害個人權利,并且在學術界也引起了很大的響應。在教育領域,教育中關于多元文化、社會公正和人權的內容不斷增多。公民主義的教育改革進程吸納了進步主義的教育思想,提倡社區合作下的學校再生,提出從內部重構公共教育制度,強調民主和公平的教育制度來提升人們的公共意識,創建共生的社區,推進公民社會建設。自下而上的公民主義進路的教育改革強調要遠離政治經濟話語,強調教育要回歸本真,根據人性在教育中追求民主和平等,將教育變成公共的事業,使教育變成集體行動。
三、結語
在全球化教育變革中,日本教育改革是全球重構運動的重要部分,在教育改革中包括新自由主義的市場原則和新保守主義的國家主義改革本質,在改革中充斥著不同價值話語的妥協和協商。
(責任編輯: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