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孔偉麗
摘要: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將城市建設成“海綿體”,而城市內河水系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在對海綿城市設計思路、海綿城市技術做基本闡述后,根據片區實際情況,將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進行排序,并從海綿技術的選取、生態駁岸建設、濕地設置、水系連通等多方面的出發,構建統一調度指揮中心等,為片區“海綿城市”建設提出治理建議,為以后的城市內河水系整治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海綿城市;技術;水系治理
中途分類號: X1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7)04-0238-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7.04.115
Abstract: Sponge city is a new generation of city rain and flood management, and the city is built into a “sponge body”, and the urban river drainage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ircumstance of area, the six policies of permeability, hysteresis, storage, purification, use,drainage are sorted after describing urban design thinking and technology of sponge city. Unified dispatching command center is builded on the selection of sponge technology, ecological revetment construction, setting the wetland and water system connected. It will provid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 for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nd future urban river water system renovation work.
Key words: Sponge city; Technology; Water governance
海綿城市遵循的是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低影響開發模式。海綿城市建設是指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以防洪排澇體系為支撐,充分發揮綠地、土壤、河湖水系等對雨水徑流的自然積存、滲透、凈化和緩釋作用,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1 城市水系“海綿城市”設計思路
城市水系在城市排水、防澇、防洪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治理過程中,從水生態、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四個方面出發,合理確定城市水系的保護與改造方案,充分利用河道、溝渠、濕地、洼淀等蓄水功能,嚴格管控城市河湖水域空間,對城市水資源進行統一配置及調度,采用水生態治理與修復的措施,因地制宜的做好水系連通,提高水體流動性[1] [2]。
2 城市內河水系基本情況
2.1 內河水系基本情況
該片區位于城市的中心區,在規劃范圍60余平方公里區域內共有現狀水系23條,總長度約90余公里,最窄水系寬度約1米,最寬約30米,片區主水源為灌溉總干渠,局部河段已砌筑。
2.2 存在問題
(1)缺乏統一規劃,水系控制缺位。部分水系在區域開發過程中由明渠改為暗渠或填埋,造成水系堵塞或廢除,引起區域排澇不暢;部分水系斷頭或存在倒坡,導致連通不暢;區域開發注重土地的利用,忽視了水系在區域生境中的作用,致使水面率偏低。(2)水系功能單一,綜合利用缺乏。部分水系原來以灌溉、排澇為主,水系功能單一,生態景觀程度低。(3)管理主體多元,統一調度缺失。片區水系管理主體多,各水系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上游承擔片區的供水,下游為受益主體,導致受益主體與責任主體不一,整體缺乏統一的調度管理。(4)水質有待提高,環境亟需提升。部分廠區達標排放的工業廢水進入水系導致部分河道水質較差,且許多護岸建于上世紀,多采用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型式單調,渠化、硬化嚴重。
3 海綿城市技術
海綿城市技術按主要功能分為滲透、儲存、調節、轉輸、截污凈化等,通過不同組合,實現不同治理目標。在具體應用中主要體現在透水鋪裝、綠色屋頂、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滲透塘、滲井、濕塘、雨水濕地、蓄水池、雨水灌、調節塘、調節池、植草溝、滲管/渠、植被緩沖帶、初期雨水棄流設施、人工土壤滲濾等。在水系綜合治理中,通過研究采用不同的治理設施,以期達到最優的組合[2]。
4 海綿城市技術應用于城市內河水系的設想
4.1 海綿城市“六字方針”的排序
海綿城市建設中的三個途徑:城市原有生態系統保護、生態恢復和修復、低影響開發。片區從水岸生態化建設、水環境水質提升、“海綿城市”調蓄凈化功能、片區水安全保障、城市景觀提升等方面分析,對“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先后排序,將滲透、滯留、集蓄、凈化、循環使用和排水密切組合。
因市區水資源較豐富,本身地下水位較高,且老城區水面綠化空間基本格局變動不大,滯留澇水功能不突出。在片區治理過程中先是“凈”與“排”,片區水系涵蓋道路雨水凈化、工業廢水凈化兩大項內容,規劃的濕地、渠道沿道路布置且綠化等將為其開展提供充足的空間;片區水系連通將大大提高片區的排澇能力,緩解排澇壓力,并通過沿江泵站,提供充分的排出能力。第三是“蓄”,主要體現于南環河向老城區的調蓄供水及森林公園內湖改造的調蓄配水等方面,隨著片區水系拓寬及沿線綠化用地建設,集蓄功能將自然體現。第四是“用”,水作為資源應充分利用,而片區的水資源及供往老城區的水相當豐富,能夠充分供給城區生態景觀包括綠化灌溉、水景觀營造等用水。第五是“滲”,片區本身水系及綠化本身就是很好的滲透體,并結合坡岸植物綠化措施,適當布置透水鋪裝,綠化帶較寬的位置布置植草溝等,充分體現“滲”的效果[3]。
4.2 海綿城市技術應用于城市內河水系 [4]
在編制片區綜合治理規劃的基礎上,按照住建部發布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應充分利用自然水體設計濕塘、雨水濕地,有條件的城市水系,岸線應設計為生態駁岸,選擇適宜的水生及濕生植物等要求。結合實際以構建“引得進、流得暢、蓄得住、調得活、排得出”的水系網絡核心為原則,在片區內布局了下沉式綠地加溢流式雨水口、植草溝、透水鋪裝和透水樹池、透水式雨水口等,均可起到對雨水峰值流量消減和雨水凈化的作用;將路面雨水通過綠化、植草溝等過濾后排入渠道,并在水面上布置植物浮島等;再對河道水系進行生態化改造時,主要采用了岸坡疊石護砌、仿木樁護砌、生態砌塊、生態格賓網箱等生態材料[4],并布置了五溝頭濕地、黃家橋頭濕地、落馬橋濕地等3處,充分發揮濕地在蓄水、凈水、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的“海綿體”效應。打通斷頭河,對片區內水系進行清淤,連通各條水系,增強了河道的引排能力,形成了流動循環的水網生態系統,以期恢復原有水系的面貌。針對當前片區水系信息化程度低、缺少系統性調度的問題,在優化片區防洪排澇體系格局的情況下,利用現代化的通訊網絡建立統一調度指揮中心,將水閘遠程自動化控制、視頻監控、預警預報及調度決策支持等統一監控,使片區防洪體系日趨完善,區域排澇能力穩步改善,水資源配置格局更加合理,水系水生態環境得到提升,現代化管理體系創新完善。
水體凈化主要分為河岸植物凈化、生態浮床凈化及微生物凈化三大類,在片區水系連通整治過程中充分考慮上述三種凈化措施,并布置適當高度的擋水建筑物,使得水體與凈化措施充分接觸,保證凈化所需時間,并重點研究采用一些耐澇、耐污、能凈化,養護成本低的鄉土植物,使得片區內水系在連通的過程中,水質得到進一步改善,提升城郊結合部的水生態環境。
5 總結
城市水系作為吸水的重要“海綿體”,對城市的防洪排澇起到重要作用。在片區水系的綜合治理過程中,對“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排序,突出治理重點,按照“海綿城市”的技術要求,通過一系列舉措變地面快速匯水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地面對雨水的滲滯能力,并結合河道整治工程、水質凈化工程,實現城市水網疏浚通暢,賦予城市水系新的活力,將城市水系建設成為“自然凈化、自然調蓄、自然排除”的綜合海綿體。
參考文獻
[1]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DB/OL].中國知網,2014,12.
[2]住房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M].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4,10.
[3]張敬.海綿城市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構想[J].中國水運,2015(9):191.
[4]劉磊,游園,孔慶琳等.衢州市南片區水系綜合整治規劃[R].衢州:浙江九州治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6.
作者簡介:劉鑫(1983-),男,漢,吉林省遼源市,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河道建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