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 張生
“先學后教,少教多學。”課堂教學模式十分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設計的導學案一般包括預習提綱和小組學習提綱,這些題目主要是圍繞課后習題來設計的,答案在一些教輔參考書上基本都能找到。預習時學生抄抄答案,在班組交流時再讀一讀,學生學得十分輕松。但這樣的語文學習我認為是“偽學習”,課堂缺乏學生的主體感悟,缺乏學生的情感投入,缺乏語文閱讀教學所提倡的“對話”與“交流”。長此以往,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能力得不到應有的鍛煉,語文素養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中,課文不是“教師與學生進行冷靜分析和解剖的對象”,而是“為學生提供了揮灑情感 、理解人生和社會的情境、場所和空間”。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啟學生的情感之門,使之與教師、與文本、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進行有效的“對話”與“交流”,那教學活動便是干癟空洞、枯燥無味的。情感共鳴是語文閱讀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要素。如何體現學科特點,激發學生情感,上出高質量的語文課?我想,在自學提綱中換個角度設計問題可能是一條新路。
在一次教研課上,一位教師執教《巨人的花園》,其在備課時圍繞課后問題設計的小組合作學習題目是:
(1)找出花園前后變化的句子,讀一讀并想一想,花園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
(2)他從小男孩的眼神里讀出了什么?他心里為什么火辣辣的?
(3)巨人醒悟后是什么態度?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想對巨人說些什么?
在教研組備課中,我們認為《巨人的花園》是一篇內容比較淺顯的童話故事。童話是小學生比較喜歡的文體,如果用上述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內容,勢必又成了文本分析,無法讓學生真正做到“披文入情,情動辭發” 。因此,我們建議執教者換一個角度來設計題目,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愿望,撥動學生心底的那根“情絲”。經過討論,我們確定了問題設計的關鍵詞為“喜歡”:
(1)巨人喜歡花園嗎?為什么?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2)巨人喜歡孩子們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3)讀了這篇童話故事,你喜歡這個巨人嗎?喜歡這篇童話嗎?為什么?
針對以上問題,有教師提出,這些問題能算問題嗎?這不需要教師教就有答案了,這樣的學習還有意義嗎?經過討論,大家取得共識,這些問題都是圍繞學生的主體感受來設計的,預計學生在學習時會積極主動。因為要形成自己的觀點,就要到課文中去尋找相關詞句和語段,要把語言材料轉換成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說服他人,通過朗讀展示出來。這樣的交流,不會有大同小異的機械模仿,而是學生自由地調動自己心中的語言儲備,調動自己心中的生活積累,大膽地展示自己的獨特認識與感受。這樣的語言實踐活動能有力地促進學生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執教后,確實達到了我們預期的目標。
這一成功的經歷促使我思考,在語文學習中,教師常常習慣于根據課文的重難點設計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有的脫離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那么,能不能從課文重點出發,從學生的情感基礎出發,換個角度,設計一些學生能接受的、有興趣的話題引導他們學習討論呢?這樣的學習會不會更扎實有效、更煥發生命活力?筆者在課堂上進行了實踐。
例如,《生命 生命》是一篇頗具哲理的小品文,作者的目的是引發人們對生命的思考。但是和四年級的學生聊生命的話題,的確讓人感到沉重。通常教師給出的題目是:課文寫了哪三個事例,各是要告訴我們生命是什么?這樣的問題設計,學生口中讀著生命,心中想著生命,筆下寫著生命,整節課都在交流生命,但課堂上不能洋溢出生命的活力。這是為什么?是因為學生談的是別人的生命感悟,借自己的口說別人的話,缺少自己的獨特感悟。
因此,教此文時,我設計了一個話題統領全文:“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哪些地方是你沒想到的?”這個話題指向“沒有想到的”,其中又包括太多的細節和層次。于是,學生的思維一下子開闊了:沒有想到一只小小的飛蛾竟然如此珍惜生命;沒有想到在比自己強大百倍的敵人面前,飛蛾還能夠拼命掙扎,不屈服;沒有想到杏林子竟然在抓住飛蛾以后又忍不住放了它;沒有想到香瓜子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地方也能夠長出瓜苗……在對這眾多“沒想到”的交流中,學生對飛蛾、香瓜子的認識由表及里進入本質,由膚淺進入深刻。更重要的是,飛蛾、香瓜子身上那些“可見”的“沒想到”為后面杏林子身上“不可見”的“沒想到”埋下了伏筆,引發了更深的震撼。學生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充分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不只用大腦和口在學習,更重要的是也用心和情感在觸摸語言文字的溫度和力量。
由此可見,教師應換一個提問角度,用給話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情感投入,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積極建構文本的意義。學生閱讀交流時,在運用語言實踐的過程中積極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認真傾聽別人的觀點,互相學習借鑒,從而不斷提高認識。我相信這樣的語文課堂能更充滿智慧、充滿靈性、充滿語文味。
(作者單位:劉 玉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康寧鄉龍泉小學;張 生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新鮮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