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梅
摘 要: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當前社會,單一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效率低下和趣味性低等問題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學生數學學習的基本需求。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提升數學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實現教學效果的大幅提升。文章以小學數學為例深入討論高效、趣味化教學課堂的構建方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理念已經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強化高效課堂的建設。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加強對于新課程標準的研究,通過適當的方式和策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聽課、練習、做作業以及復習等課堂環節效率的提升。
一、以趣味性教學為基礎,不斷提升課堂效率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質量和效率受到課堂開始階段的直接影響。基于此,教師在課堂講解過程中應當將數字化的呆板數學問題轉化為趣味化、多樣化數學問題。如此一來,在教師的直接帶動之下學生的思維和思考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最終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完成教學內容的引入之后,應當正式開始講課過程,此時教師同樣需要重視課堂的趣味性。通過互動環節的設置有效增加學生課堂發言和演講的時間,通過增強課堂趣味性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日常學習,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比如,在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分數的認識》這一章節中,在課堂開始階段,教師向學生提出簡單的問題:“如何將一個西瓜平均切成四塊,而每一塊占總體積的比例是多少?班級中有40名學生,男女學生分別為20名,那么男女學生分別占總學生數的比例是多少?”在問題的直接引導作用下,學生將會開始積極地思考和作答。在學生對分數形成大致認識之后,教師又進行了大量生活案例的列舉,促使學生能夠對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產生更加明確的認知,也提升最終的課堂效率。
二、通過直觀演示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因為數學知識較為抽象,對于以形象思維為核心的小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倘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自身對于數學的理解直接灌輸給學生,則會使得學生難以準確理解。而借助直觀演示法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演變為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游戲,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形象地理解數學知識。
在“圓的周長”講解過程中,因為圓是閉合的曲線,不可能通過尺子直接測量其周長,因此對于圓周長公式中π的理解則會成為難點。基于此,教師應當通過活動教學法,要求學生先按照自身的想法進行圓周長的測量。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測量所需的所有工具。學生經過實踐操作之后便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對自身測量成果進行匯報時極為活躍。在測量方式匯報過程中,有學生提出使用滾動法進行測量,但是有學生認為這種方式的局限性較強,并且具有很大的誤差,應當使用繩測法進行測量,并在現場進行了演示。后一種方式獲得了其他學生的贊同和認可。之后教師設置矛盾實例,用繩子的一頭系在紐扣上,繞動細繩,形成一個圓。此時教師要求學生采取繩測法或者滾動法進行圓周長的測量還能測出準確值嗎?此時的學生思維產生沖突,認識到上述兩種方式存在的局限性,進而產生了獲取圓周長公式的期待。此時,教師借助多媒體形成兩個大小不同的同心圓,并顯示圓的半徑,由此可以直觀地得出圓的周長和半徑有直接聯系,教師此時要求學生再次使用數據進行運算,在數學推理中發現π,最終與學生一起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C=2πr=πd。
三、充分挖掘學生智力潛力
教師在實際講解過程中必須充分結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形成教學活動,保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夠得到有效培養。比如,在小學數學的計算器教學過程中,為了保證學生能夠對數學產生較大的樂趣,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培養,教師設計了一道具有較強發散性思維的題目:“東東利用計算器進行36×5的計算時發現按鍵3壞了,但是東東依然利用計算器很快地得出了計算結果,想知道為什么嗎?”此時學生提出了大量計算方式,其中包括36×5=6×6×5,36×5 = (26+10)×5,等等。
總而言之,在高效數學課堂形式的構建過程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的思維特性為基礎,充分挖掘教材中蘊藏的趣味性因素,結合數學學習的基本特點,采取直觀演示和游戲活動等多種方式,獲得學生認同的同時引發學生思考,最終促使學生思維能力得以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永春.優化教學策略,構建小學品德與社會高效課堂[J].學周刊,2016(36):63-64.
[2]寇學昭.淺談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效率的策略[J].學周刊,2016(32):125-126.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