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紅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催生了一系列的變革。教育,毫無疑問也置身其中,社會在變化,教育在變化,教師也在變化,名師工作室自然也要變化,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桑新民說道:“信息時代的名師和名師工作室,必須探索和實施‘互聯網+的戰略,開創‘互聯網+名師的希望之路!”
我們必須思考,名師工作室需要“+”點什么?
一、“+”點用戶思維:以成員為中心
互聯網思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用戶思維。用戶思維,是指在價值鏈各個環節中都要“以用戶為中心”去考慮問題。工作室必須建立起“以成員為中心”的工作室文化。沒有成員的認同,單向的傳授是不完美的。
工作室自2011年成立以來,共有35位成員,他們分別來自廣東省各地級市,這么多人,來自不同的地方,又有差異,怎樣把他們凝聚在一起呢?
1.我的工作室,不,是你的工作室
2012年我的第一批工作室成員進入了工作室,他們在工作室要跟崗21天,每天等著我安排,在這21天里我無時無刻不陪伴著他們,用盡了“洪荒之力”,勉強應付了學校和工作室的各項工作。學員們感慨留言時說,感謝朱老師提供了這么好的學習平臺和交流機會。這句話觸動了我:“這個工作室難道不是大家的工作室嗎?這個平臺不是大家共享的平臺嗎?”
工作室通過構建工作室文化凝聚成員,秉著讓每位教師施展才華的活動理念,堅持自我展示、助人自助、成長成名、相約幸福的活動宗旨,構成了“追夢”的學習型團隊。每一個成員都是這個學習型團隊的主人,在這里共生、共建、共成長,見證共同進步——工作室屬于你、我、他。
2.越參與,越快樂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工作室構建“區域聯盟”三個研究團隊:以導師專家為中心的培訓團隊,以骨干為領頭的指導團隊,以新秀為主體的實踐團隊,讓每一位教師參與到工作室的工作當中,發揮自身的優勢,為工作室的發展奉獻力量,同時也提高他們的參與感和歸屬感。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勒流江義中學呂倩玲老師說:“這幾年,謝謝工作室為我量身定制的培訓項目,我在工作室的教研引領下,深入研究了‘活動式導學課堂、思維導圖的教學應用、翻轉課堂、微課制作,并把成果以論文、課例等形式呈現出來,讓我獲譽無數。”
廣東省東莞市可園中學余俊城老師在總結中說道:“之前,我們特別怕的就是,只有自己的路,而不知道別人的路,更不會走出一條適合自己快速發展的路。而名師,實際上就是告訴你,有哪些路你是沒有必要再走的,有哪些地方你是可以進一步開拓創新的。”
二、“+”點平臺思維:構建多方共贏生態圈
互聯網的平臺思維就是開放、共享、共贏的思維。平臺化思維,更高級的目標是要構建一個多方共贏的生態圈,大家在這樣的生態圈中相互增值,相互體驗成功的快樂。平臺化思維對于工作室發展的啟示,就是要努力把工作室建成一個教師工作、學習交流、成長的平臺。這個平臺要有足夠的黏著力,讓教師感到自己的成長離不開這個平臺,離不開這個團隊或組織。
工作室初期開展教研活動、課題活動、讀書活動、送教活動等。工作室成員由于工作關系和地域上的差異,經常有缺席的情況出現。有時候主持人上課都來不了。面對這個現實的問題,我們必須走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道路。于是我們開設網絡BBS、QQ、微信圈等平臺進行網絡評課交流、資源分享、主題研究等活動。
廣東省廣州市南沙東涌中學馮子君老師說:“我們通過線上的方式,隨時溝通、隨時學習、隨時分享。我在這上面學到了很多東西。”
當然工作室也開通了博客和網站,但發現博客和網站的內容不能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互聯網+名師(+教師團隊+學生)”的新思路,建立了道德與法治智慧教育網站,開設了微課程、學生天地、道德課堂、法律課堂、工作室風采等欄目。讓學生和老師共同搭建這個平臺,展示工作室研究成果,召集優秀資源,為教師、家長、學生提供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學習、交流、展示的平臺,讓工作室的資源有了更多的受眾。釋放了團隊成員、學員老師的創造力,大家在這樣的生態圈中相互增值,相互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點跨界思維:視角延伸帶來顛覆性創新
所謂跨界思維,就是以跨越自身學科、專業界限的知識及思維,多視角、多層面來審視問題、解決問題,用大視野、超視距的眼光提出事物未來發展方向的一種思考方式。要跨界,必須拆除思想的藩籬,打破行業界限,以跨行業、無邊界的思維來思考問題。
跨界,給無數高科技行業帶來了新的活力及希望。同樣,跨界思維也可以給教師發展帶來啟示。
今天的學生,是數字化時代里生活的“原住民”,他們從小就接觸和使用這些數字化產品,體驗數字化環境帶來的種種便利。正如《中國教育報》中《奔跑吧,智慧教育》所言,“95后”“00后”是在網絡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們更喜歡技術,更依賴網絡,更習慣于碎片化的學習。那么,究竟應該創造一個什么樣的教學環境,提供什么樣的教學方式?5年后、10年后、20年后,教師將站在怎樣一個課堂里?
名師工作室作為教育科研的先鋒隊,應該主動順應當前國際教育改革的趨勢,充分認識大數據、云計算和網絡技術對教育改革發展的影響,主動向基于網絡和數據的教學研究靠攏。
今天看一個教師的潛力,就看他(她)離互聯網有多遠,能夠真正用互聯網思維重構的教學,才可能真正贏得未來;今天看一堂好課,就看它離互聯網有多遠,能夠真正用互聯網思維重構的課堂,才可能真正贏得未來。
工作室在2011年開始進行智能數字課堂的研究,一路走來,苦盡甘來。2011年就致力構建一個智能管理、智能互動、智能診斷、智能評價的顛覆性的課堂互動平臺,花了一年的時間開發出來的平臺,不適合教師,也不適合學生,教師不愿意運用這套互動平臺。在這種情況下,我不斷外出學習尋找智能課堂開發和運用的平臺,沒有找到,但找到了思路和方法,與公司合作,走企業和學校(工作室)跨界合作的道路。2013年5月,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勒流江義中學棗尚智慧教育互動平臺成功運營。智能數字課堂主要解決的問題:課堂教學的盲目性(以學定標)、課堂反饋的時效性(當堂反饋)、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及時診斷)、學習方式的適合性(自主合作)、教學方式的有效性(因學而變)。只要有移動終端就可以安裝互動平臺,實現家長、學生、教師三端共存。
2014年工作室致力微課的開發與運用,實現課堂的翻轉,工作室全體成員(電腦老師)參加,開發出思想品德(道德與法治)微課程,各自有自己的特色,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勒流江義中學吳耀全老師說:“工作室組織的外出培訓、校本課程、專家講座,讓我學習了很多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包括信息化教育。智慧課堂、微課設計與制作、思維導圖已經成了我的專業發展優勢,同時,我也承擔了許多重要活動:智慧課堂展示、順德區勒流街道微課講座、學校的校本課程——思維課堂。在這些活動中我不斷成長,實現自我價值,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
互聯網讓人們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變化,產生了更有影響力的互聯網思維。思維、思想的變化是其他一切變化的基礎。愿名師工作室插上互聯網的翅膀,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勒流江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