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彥
所謂活用教材,就是要根據教學過程中的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調整,如改編、增補、刪減和濃縮,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起到減負增效的效果。這對于剛剛開始教學生涯的新教師而言往往是一個難題,有鑒于此,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歷總結出來一些經驗,供新教師們參考。
一、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重組
新任教師,由于時間倉促,經常會出現上一課備一課、頂多備一章的情況,而沒有將所任課程的教材完整讀過。其實,任課教師最好能盡快將所用教材完整看過,不只是當前教材,有條件的話甚至上一年級和下一年級的教材都要拿來看,做到心中有數,備課時就可以靈活使用教材;實際教學中并非一定要依教材按部就班、一成不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重組[1] 。有時候前面單元的現代作品與后面單元的古代作品,或者思想主題相近,或者藝術手法相似,甚至表達的意境不謀而合,就可以將二者拿來比觀,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比如,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以“江山多嬌”為主題,前后分別選擇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和蘇軾的《承天寺夜游》,其實兩篇佳作放在一處就有了類似電影“蒙太奇”(即法語montage的音譯,原是建筑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后轉引為電影藝術術語。在影片制作中,首先根據劇本提供的內容,經過“分鏡頭”處理,拍攝出許多鏡頭;然后創作構思;最后把這些不同的鏡頭有機地剪輯在一起,使它們產生連貫、對比、聯想、襯托、懸念及各種節奏效果的奇異效果。)其中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寫潭水清澈說:“水尤清冽……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而后者蘇軾《承天寺夜游》寫明月之下的庭院則說:“如積水空明。”二者表達的都是一種極為澄明的藝術境界,前者將清澈的潭水比作空氣,后者則將月光比作積水,真可謂異曲同工。而由于月光水色所特有的感覺上的“透明與清寧,詩人的生命便得以敞亮” [2]。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設置類似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再加以點破,在加深學生對文學意境美感體驗的同時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教師如果能夠這樣靈活運用教材,久而久之,也可以讓學生靈活起來,從而避免走進死讀書、讀死書的歧途。
二、發揮好日常生活這本“天然教科書”的作用
活用教材的做法在英語教學中同樣適用。鄉鎮中學的初一新生很多是剛剛接觸英語,不懂音標,在不會自己拼讀單詞的情況下記憶單詞的讀音是比較困難的。這時候可以利用日常用語中很多常用而不知的英語,及漢語中的外來詞,如沙發、咖啡等,讓學生明白在正式學英語以前大家其實已經不知不覺說了很多英語,這樣自然可以增強初學英語學生的信心。
當然,我們還可以進一步鼓勵學生去尋找生活中類似的詞語,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不要忽略了生活中那些司空見慣的英語材料。比如各種廣告中的英語元素,家用電器、數碼設備上的英語標識,等等。如“NIKE耐克”“Nice納愛斯”“Safeguard舒膚佳”這些老少皆知的品牌名稱,都是英語單詞的音譯。同時每一個單詞都不同程度反映出了產品的特點與用途,如NIKE英文原意就指希臘勝利女神。我們可以聯系實際功能帶領學生猜測這些常用英語詞匯的意義,再利用辭典加以核實。這樣不但可以將英語學習帶進實際生活,增強學生的現場感,還可以讓學生真真切切感覺到英語的實用性,激發學習動力。總之,教師要盡量捕捉生活中的各種英語知識,挖掘這些英語知識的生活內涵,并指導學生學以致用,最大程度地實現英語教學的生活化[3]。
此外,對于已經學習過音標、能夠自己拼讀單詞的學生,我們可以考慮讓他們不受課程進度的局限,利用教材所附的單詞表展開自學,還可以開展單詞記憶比賽之類的課外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
三、親手備課,擺脫對教師參考用書的依賴
與活用教材相對的是,還有不少新教師在備課和上課過程中出現了過分依賴教師參考用書和網絡名師教案的現象。對此要特別警惕,因為雖然是專家編寫的教師用書、名師設計的教案,但與自己的教學實際還有差距,我們如果亦步亦趨、照搬照抄,很容易落入邯鄲學步的尷尬境地。更可怕的是,我們如果在執教的初期不能學會自己進行備課、講課,將來恐怕會喪失自己動腦、動手備課、講課的能力;相反,只要是自己開動腦筋、動手寫就的教案、制作的課件,即使簡單一點、粗糙一點,只要堅持改進,就會不斷進步,成為合格的教師。
參考文獻:
[1]徐國華.活用教材,讓語文教學魅力四射[J].學周刊,2012(35).
[2]胡曉明.中國詩學中的清瑩境界[J].文藝理論研究,1991(3).
[3]陳娟娣.農村中學英語課“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索[J].中國農村教育,2015(5).
(作者單位:山西省平順縣教育科技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