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卓君+張衛民
摘 要: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給高等教育帶來了強烈沖擊。傳統的大學課程已經很難滿足創新人才學習的需要,必須通過開發線上課程、調整課程設計、課程定制和跟蹤學習效果等方式來改革大學課程,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大學課程;創新人才培養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已經在社會各個領域得到應用,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引領社會發展的重要武器,世界各國陸續發布大數據相關戰略。國務院2015年8月31日印發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國發〔2015〕50號),指出:“要探索發揮大數據對變革教育方式、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支撐作用。” [1]移動互聯網、云計算、數據挖掘等大數據技術的飛速進步給教育發展與研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持。在教育數據的獲取、存儲、分析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但同時也必將給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帶來新的思考和挑戰。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大學課程中如何合理引進與融合大數據技術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關鍵。
一、大學課程: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
人才的培養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而人才的培養都是通過教學活動來進行的,那自然離不開教學活動的載體——課程。在現代教育研究中,“課程”是除了“教育”一詞人們使用最為廣泛的核心概念之一。“課程”一詞首次出現在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課程》一書中,自該詞出現后,課程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和關注點出發,形成了對課程不同的定義,主要有科目說、活動說(經驗說)、預期結果說、計劃說、教學內容說、文化再生產說。[2]大學課程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大學課程是指構成某一專業的整個課程體系和知識體系,是一個集合的概念;狹義的大學課程專指組成某一課程的內容或教學科目。本文中所提到的大學課程,既包含大學課程內容,又涵蓋大學課程體系和進程。
大學課程不僅映射了自然知識體系,更直接影響社會所需培養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它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也是人類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主要媒介。《高等教育學》中提到:“社會的發展進步對大學提出的最明顯要求,就是大學培養的人才必須能夠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由于課程體系決定著大學所培養的人才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因此,大學應社會發展而提出的教育改革任務,最后都要落實在課程改革這一核心問題上。事實上,人才培養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受課程體系的科學合理與否制約。”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從未停止過對大學課程的改革與創新,從課程內容、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多方面入手調整,以期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3]
二、大數據技術:大學課程變革的核心范式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大數據”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在2011年發布了《大數據:下一個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前沿領域》,首次對大數據進行了定義并估計了其商業價值,他指出:“大數據(Big Data)是指那些規模大到傳統的數據庫軟件工具已經無法采集、存儲、管理和分析的數據集。” [4]這里對“大數據”的定義更多的是從規模上來入手。但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復雜性也成為定義大數據的一個關鍵。德勤咨詢技術負責人羅伯特·福萊對大數據的定義就是從“復雜性程度大”入手的。他認為規模是定義大數據的一個關鍵,但并不能成為區分大數據和常規數據的關鍵。[5]總的來說,大數據主要有四大特點:大規模(Volume)、高速度(Velocity)、多樣化(Variety)、價值(Value)。 大數據技術的快速崛起給社會帶來了巨大變革,從信息科學到公司經營,從政府機關到私人企業,無不滲透有大數據技術,其中教育領域也不例外。
對于高校學生來說,他們的知識來源不再局限于課堂或教師,云計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改變學生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在改變他們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微信、微博、微課、慕課、在線課堂等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鐘愛。大量的開放教育資源使得資源全球化、公開化、便捷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代言人。大數據正在滲透大學課程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大數據技術成為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應成為大學課程改革的核心范式,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優勢,將大數據技術與大學課程改革完美結合成為改革關鍵。
三、大學課程改革:創新人才培養的迫切需要
我國正處于向創新型國家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需要創新型人才,也呼喚著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一般具有不懈追求、敢于質疑、持續探索、善于建構等特征,[6]不僅在知識上精深與廣博,在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上也超群,能夠運用自己的創新思維解決問題,追求個性的自由獨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創新型人才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這對大學課程的變革提出了新要求。當前的高等教育正在努力改革以適應社會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和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在課程內容、課程數量、課程組織方式以及課程評價方式等方面積極做出調整,但仍存在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課程設置內容與社會實際需求不符,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選修課的設置過于狹窄,學生并不能完全根據自身喜好來選擇;大學課程仍未逃脫“填鴨式”的教學手段和單一的評價模式。這些問題阻礙了社會所需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大學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四、基于大數據的大學課程改革路徑
(1)開發線上課程,實現優質課程資源共享。在大數據時代,學生的知識來源不再局限于封閉的課堂和教室,也不受制于時間和空間,而是可以通過互聯網吸收來自世界各地的優質資源,避免單一的教學模式,保障教學效率與教學個性。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考慮這一途徑,將課堂多元化,增設一些可供學生選擇的在線課堂。與傳統課堂相比,在線課堂在時間和空間上給學生提供了更多可選擇性和自主性,在內容上也更加多元化和國際化。而且,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在線課堂并不意味著學生需要長時間觀看枯燥的教學視頻,而是可以選擇以一種交互式的方式進行,即采用一些片段式多媒體教學視頻,并配以適當的測試題,通過一個個小目標的完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減少了學生的周期性學習厭倦,也有效避免了單向灌輸的弊端,提高了學習效率。[7]endprint
(2)調整課程設計,優化大數據技術應用效果。在如今的大學課程中,已用到一些大數據技術,但還未完全普及,特別是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沒有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在這一點上,英國開放大學的做法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他們通過編制“課程模型圖”和“學習活動規劃表”兩個課程設計的新工具來滿足一次開發多元發布的需求,[8]從“指導與支持”“內容與體驗”“反思與表現”“交流與合作”四點切入進行課程設計,充分開發了課程資源,也改變了傳統的先文字呈現再媒體開發的課程設計模式。當然,英國開放大學的課程設計改革創新有它們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經濟背景,我們在借鑒時應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現實情形,才不至于適得其反。
(3)課程定制,滿足大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在呼吁培養創新人才的今天,個性化已然成了學生發展過程中必然會提到的一點,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為其提供合適的教學課程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我國古代從孔子開始,就提倡因材施教,但由于條件有限,真正做到很難。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和掌握僅限于通過教學經驗,不可避免充斥著主觀臆斷。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個性化教育中的一系列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決。在線課堂的開放,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和適合自己的課程,同時也可以通過比較來確定自己喜歡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風格,滿足自己的個性化需求,不必局限于課堂。Knewton公司推出的基于網絡學習行為分析的在線智能適應學習平臺是時下熱門的在線教育手段,它能夠對每個學生進行單獨的分析,學生的學習過程完全是個性化的,包括學習進度、學習方法、學習中得到的反饋,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習習慣,即時調整內容供應,使教學更加個性化。
(4)跟蹤學習效果,及時調整課程教學內容。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大多數情況下只能通過考試得到反饋,精確性不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判斷也通常充斥著教師的個人教學經驗、常識和主觀臆斷。而通過大數據技術,學生在在線學習平臺上的學習行為會被轉化為數據記錄下來,這些教育行為數據反映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考習慣,比如,學生在哪道題停頓思考的時間較多、對哪類題型掌握得比較好等,還包括學生的瀏覽記錄、測試成績、學習日志、平時作業。有大數據技術的支撐,我們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從而跟蹤學生的學習效果,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調整學生的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師的教學方式,避免主觀臆斷和個人因素對教師的決策產生影響。
總之,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量的指數級的增長,給大學課程改革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我國的大數據教育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課程改革要順應時代潮流,跟上時代步伐,抓住機遇,充分挖掘與利用大數據技術的優點,將大學課程與大數據有效結合,提高大學課程質量與效用,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以實現大數據教育應用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印發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培養龍頭企業[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50905/162923162810.shtml,2015-09-05.
[2]丁念金.課程內涵之探討[J]. 全球教育展望,2012(5):8-14.
[3]王 卓.我國大學課程改革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亞太教育,2016(30).
[4]Manyika J.etc. 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R]. 2011-01-19.
[5]陸 璟.大數據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3(9):5-9.
[6]吳康寧.創新人才培養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大學[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1-15.
[7]朱建平,李秋雅.大數據對大學教學的影響[J].中國大學教學,2014(9):42-43.
[8]任 巖.英國開放大學課程設計工具及其應用效果[J].中國遠程教育,2015(1):61-64.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教育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