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萍
摘 要:語文是初中教育階段的基礎性學科。初中生學好語文,有助于發展自身的觀察智能、溝通智能、空間智能、邏輯智能及語言智能等多元智能。初中生的思想個性化鮮明,心理尚未發育成熟,學習狀態以興趣學習為主。教師在教學時既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心理特點與自我成長需要,還應激發興趣,讓其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與情感,在情感因素的驅動下主動學習知識,確保高效完成教學目標。文章研究了激趣法在初中語文中的應用策略,旨在深入貫徹實行素質教育。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激趣法
一、利用留白想象激趣
留白是常用的藝術創作手法,語文課堂中的留白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點到為止,為學生留出賞析及玩味的時空,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挖掘自我潛能、認識自我價值,產生在留白處“涂鴉”的沖動與興趣。在運用留白法激趣時應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處,激發學生通過想象與文本心神交匯,在心領神會中填補空白。首先,教師可以在講述文本時適當留白,讓學生遵循個性特征對文本情境或場景進行個性化解讀,體會文本的言外之意與弦外之音,準確理解好詞佳句,將文本轉變為形象畫面,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意境、氛圍、情趣與旨意。例如,在對《沁園春·雪》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講述文本中的冰雪世界,引導學生領會北國雪景的蒼茫皚皚、雄渾壯麗之感,同時在關鍵處留白,讓學生在課堂中閉目想象“紅妝素裹”與“分外妖嬈”所呈現的北國江山雪后美景,從而深入領會“妖嬈”表達的含義。再如,教學《窗》時,可以讓學生想象自私者看到墻后產生的心理活動,如極度后悔因嫉妒造成病友死亡,不能繼續享受神龕,還可能產生病友向他索命的幻覺;有過一剎那的后悔,挪到窗口后雖然沒看到病友描述的精彩場景,但比看不到強多了。學生在課堂中表達自己想象的內容,由教師分析哪種想象與人物性格較為相符。教師講述文本時還可以利用標點符號進行留白激趣,引導學生想象標點符號后可能出現的千言萬語,激發學生想象的思維火花,可以在課堂評價中留白,確保師生在課堂評價中實現充分互動,讓學生在留白評價中體會快樂,將快樂轉變為興趣與動力。
二、通過思考與再創造激趣
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受到年齡與閱歷的限制,在解讀文本時容易停留在字面上,形成似是而非的理解。因而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采用發問或追問法逐步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以拓展其思維空間,深入理解文本,營造生成性課堂,利用生成性語文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點。例如,《孔乙己》中設置了孔乙己的雙腿被丁舉人打折這一情節。而初中生解讀這一情節的角度較為膚淺、平淡:丁舉人是“殺人兇手”,殺人兇手十分狠毒,這一殺人兇手僅起到了推動故事情節往后發展的作用,無法從小說創作主題、寫作目的角度來引發思考。因此學生會感到學習過程枯燥乏味。對此,教師可以先告知學生作者喜歡在小說人物的名字上賦予深刻寓意,向學生簡單介紹阿Q、祥林嫂等小說人物與故事,同時介紹作者其他筆名的寓意,如宴之熬者、嘎劍生等。學生被小說人物、故事吸引后就會產生思考興趣,教師可以及時提問:“孔乙己這一名字是怎樣來的?丁舉人這一特殊稱謂代表了什么?兩個稱呼與故事情節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通過提問讓學生思考科舉失敗者與科舉勝利者的狀態,進而深刻理解文本。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再創造文本實現激趣。對教材中的文本進行再創造可以喚起主體意識,有效激發閱讀欲望,讓學生主動研讀教材中的文本,進而增強閱讀興趣與語文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學習《藤野先生》《臺階》時可以設計“我心中的她或他是怎樣的人”這一話題,讓學生在課堂中針對文本描述的人物表達自己的看法,并在整理自己獨特想法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再創造。
三、運用課堂活動激趣
新課程提倡初中語文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為了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教師可以運用課堂活動寓教于樂,有效調動語文學習興趣,同時培養良好語感,有效提高初中生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與實踐能力,可以利用表演活動進行激趣。豐富多樣的課堂游戲活動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腦力,增強學生對于文本材料與教學內容的興趣。例如,在對《核舟記》進行教學時,教師讓三位學生上講臺分別扮演魯直、佛印、東坡。講臺下的同學可以邊讀課文邊看三位演員擺姿勢、排位置,并充當導演角色,指揮魯直站位,讓東坡將左手搭在魯直背上及露出右足,讓魯直指畫卷。在講到佛印時,教師可以提醒學生佛印的神態、坐姿與五子羅漢相似,學生領會后便能夠自然擺出矯首昂視的姿勢。在開展表演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核舟上的人物動作、姿態及位置等呈現出來,進而讓學生直觀化理解古文化。再如,教學《“諾曼底”號遇難記》及《晏子使楚》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設計與表演課本劇。除了開展表演活動,還可以利用繪畫活動進行激趣。畫圖能夠加深文本印象,語文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與文本相關的掛圖、圖片,讓學生親自動手繪制圖畫,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時增強感悟文本的能力。例如,在教學《春》時,教師讓學生根據文字描述的內容繪制風景圖,將文字轉變為畫面。在繪畫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刻感悟文字含義,隨后選取學生繪畫的迎春圖、春雨圖、春風圖、春花圖及春草圖等為學生解讀文本。
四、運用信息技術激趣
整合學科課程與信息技術是基礎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營造豐富多彩的情境,提供多種非文本素材,在視聽并用、聲情融會、動靜結合中激起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興趣,為傳統的教學方式注入新的活力,由此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利用背景音樂為學生營造學習情境,在融入情境的過程中有效激趣。例如,在教學《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時,教師可以先回顧《桃花源記》的內容,簡單介紹陶淵明辭官歸隱的背景,讓學生感悟歸隱思想境界,隨后利用多媒體播放寫意山水畫與古箏曲目《高山流水》,在山水畫與高雅音樂所營造的寧靜安適、淡然飄遠的氛圍中,學生能夠深層次理解詩人的思想與精神境界,并形成更強烈的學習欲望。再如,教學《春》時,教師可將名曲《藍色多瑙河》作為背景音樂,在學生傾聽音樂時,可進行適當點撥,將春的生機勃勃與變化萬千、起伏不斷的優美旋律聯系在一起,感悟春天的馥郁花香、花朵綻放的聲音、小溪潺潺流水聲等;還可以在詩歌教學中播放配樂,讓學生根據配樂朗誦詩歌,使教學過程有情有景、有聲有色,充滿詩情畫意。
總之,教師應根據時代發展要求改革、創新初中語文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統一情感與認知,培養與增強初中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轉變沉悶的課堂氣氛,讓初中生在課堂中散發激情。在運用激趣教學法時,語文教師應注重轉變應試教育思想,提升教學能力與語文素養,構建開放化的教學體系,避免采用單一保守的教學方法,在激趣教學中還應引導學生形成純真的情感、高尚的道德,使語文教學過程充滿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邵建仁.論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4(29).
[2]鐘 雯.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激趣”策略[J].新課程(中學版),2014(7).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北橋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