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環節基本上是“釋詞——分段——分析語法結構——歸納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總結寫作特點”這個相對固定的模式。這種一味追求標準答案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對語文產生厭學情緒,還忽視了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對語文課堂尤為必要。
語文是基礎教育階段最重要的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培養人的素質起奠基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實現語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務的重要途徑之一。
長期以來,在有著沉重升學壓力的中小學,為了應付考試,語文教學只是慣性地傳授給學生一些所謂考試可能會考到的“重要”的知識點。一篇篇有血有肉文質兼美的文章,被肢解成有一堆堆七零八落的知識拼盤;千篇一律的教學程式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學生出現了“高分低能”的現象。因此,如何啟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已成為語文教學所面臨解決的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發散思維是指根據問題提供的信息,不依常規,尋求變化,獲得多種答案的一種思維形式。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有很多有利條件:一是學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富于幻想;頭腦思維定勢較少,可塑性強。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學生創造力發展的重要心理因素。二是語文教材內容的趣味性和知識性較強,為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那么,我們該如何利用語文課堂教學來啟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創設情境、喚起情緒。在教學中我們應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觸動情感,喚起情緒。在講授《白楊禮贊》一課時,我讓學生根據課文中對黃土高原的描寫“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黃的是土,綠的是麥田。黃與綠主宰著,無邊無垠,坦蕩如砥”來創作一幅圖畫。學生邊讀課文邊蘸著黃色和綠色兩種顏料作畫。他們通過濃淡的色彩描繪出了一條 “大氈子”,極具獨特風格的黃土高原粗獷的輪廓頓時躍然于紙上。這樣就激起了學生對黃土高原的向往之情。接著我讓學生盡力發揮自己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用形象的語言來描繪自己親身到過的或想象中的高原景色。這時,學生的思維越發活躍起來,很快地再頭腦中組織和改造自己已有的知識,描繪了一幅幅風格各異的高原景色圖。我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小結又提出了這么一個問題:作者筆下的黃土高原是雄壯、偉大的,但作者卻說這種雄壯、偉大先是引起他的興奮和熱烈的感嘆,后來卻轉向倦怠、低沉的單調滋味。這樣寫有何作用?這個問題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思緒拉回到了課文中。教師這樣不失時機地為學生創設情境,啟發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2)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考。提出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教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和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諾貝爾獎得者李政道曾說過:“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提出問題,否則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那么,怎樣利用教師的提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考呢?
我認為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應不作任何提示,讓每個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獨立地進行探索、嘗試,鼓勵學生從多維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尋找解決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方法。這樣,學生就可以在沒有任何條條框框限制的情況下,獲得進行發散思考和創造學習的機會。我在教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時,就運用了通過教師提問來啟發學生發散思考的方法。
講課前,我先讓學生預習課文,開門見山地提出了一道思考題: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相比,在外貌上有哪些變化?性格上又有何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變化?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們有的人在書上作著記號,有的在書上空白處作著批注,也有的人開始交頭接耳,接著便熱烈地討論起來。接下來讓學生各抒己見;最后才對學生的討論予以歸納和提高。這樣做,旨在著意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至于課文中的詞語解釋、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簡歷等一些純知識性的內容,我以印發講義的方法,直接“端”給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決摒棄那種淹死學生的“滿堂灌”和“題海戰術”,讓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在教學中的激疑問答,開啟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學生能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不被動地接受現成的答案。教師有意識地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不就提高了他們解決的能力和技巧了嗎?
(3)通過篇外求求意識法的訓練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所謂篇外求意識法,就是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提供的故事情節,進行思維發散,續寫課文結尾以后的事件和人物活動發展情況,構想新的情節。如我在講授完《項鏈》這篇課文后,向學生提出這么一個問題:假設項鏈不是假的,故事的結局又會有何變化呢?學生開始沉思,然后便熱烈地討論起來。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假設了故事的不同結局。我對學生的各種討論進行了總結,然后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想象續寫情節。這樣,學生對課文的研讀會更仔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會更透徹,對資本主義制度下金錢至上的錯誤觀念也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總之,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啟發要靠長時間的積累,春雨潤物般的滲透。我相信,通過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必將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作者簡介:黃春梅(1975-),女,廣西南寧人,本科,廣西南寧技師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