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雄州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1500)
體育教學設計應瞄準體育課堂的靶心
楊 靜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雄州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1500)
體育教學設計是指體育教師根據新課程標準理念,為實現體育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課堂教學過程和場地器材等學習資源進行合理、系統的安排規劃而形成的一種教學設想。因體育課堂的開放性特點,教學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其目的是事先預設課堂以期讓課堂更安全、更高效。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仍存在一些教學設計偏離有效課堂方向的現象。如何讓我們的課堂教學設計瞄準有效課堂的靶心,讓體育課堂更有效,筆者結合當前體育教師教學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相應的探討。
體育教學;教學設計;體育課堂;到位;錯位;缺位;上位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基礎課程在具體操作與實施時并無統一的標準,導致體育課教案格式與內容五花八門,因而對于教學設計中有關“指導思想”“學情分析”“教學特色”“教學策略”等內容的描述更是“百花齊放”。有許多體育教師站在“傳授者”這個角度去設計一節課,并沒有遵循新課程標準中有關“因材施教”的指導思想,教學設計中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沒有指向體育課堂的“靶心”,其結果經常是低效的體育課,課前教學設計預設與課堂效果相距甚遠。筆者認為教學設計要做到“應”“莫”“勿”“要”四點,才能使我們的教學設計瞄準體育課堂的“靶心”,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體育教學設計策略如下。
在進行體育課堂教學設計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對所選教材內容的精準解讀。如果教師對所傳授的技能動作與教材的解讀都存在偏頗,那么所傳授技能可能會存在錯誤,從而誤導學生,影響學習效果。例如,在八年級跨越式跳高中,教材內容的順序是:原地起跳模仿練習——原地起跳過低桿練習——原地起跳過低桿落地緩沖內旋下壓練習——退后3~5步結合助跑起跳過低桿練習(落地動作)——退后3~5步結合助跑起跳挑戰不同高度練習(落地動作)——丈量步點——完整動作的鞏固練習。但筆者在聽課中發現,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教授原地起跳動作(擺動腿與支撐腿的協調用力),然后開始傳授短距離(3~5步)的助跑起跳動作,進一步強調助跑與起跳結合的重點,接著才開始傳授過桿及落地技術動作,這樣的課把過桿及落地緩沖放在了教學內容的中間環節,這一設計合理嗎?授課者對教材的解讀深刻嗎?試想一下,如果跳高課開始不傳授過桿技術,前面一直強調助跑起跳的重要性,首先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受到影響,就像學生拿著籃球不讓投籃一樣,無疑泯滅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在動作技能掌握規律上,要求動作的整體性及連貫性。助跑起跳的目的是更輕松的過桿,過桿后正確的緩沖是減少我生活中實際傷害的有效措施,我們的目的不是培養精細化的運動員,而是想要學生將課堂上的運動技能運用于生活中,培養運動的習慣,將課堂重心放在助跑起跳上的最終目的是獲得更高的高度,發展跳躍能力。因此,如果一堂跳高課沒有過桿的內容,助跑起跳就戛然而止,對于學生來說,肯定是枯燥無味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是為了教而教,失去了其運用價值。所以,教師應創造性的對教材進行調整與整合,這樣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教師、學生、教材是課堂的3個基本要素。就教師與教學內容的詮釋而言,無論怎么教,教材始終是基礎;就學生與教學內容的互動而言,教材仍然是基礎。科學解讀教材,涉及的是教師對教材理解的方向問題,方向錯了,設計越努力,背離目標越遠。
有句古語這么說:“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如果運動技能和運動知識是樹,那么貼合生活的問題情境就是水土,運動技能沒有了生活的情境,那么技能教學的“橘”就是“枳”。
筆者看過這樣一篇前滾翻的教學設計,教師以“逃生現場”作為問題情境主線,創設了滾翻——跨障礙跑——攀爬——平衡木行走等情境,創設了以下問題(選取一個問題):在生活中遇到危險,如何進行自救及逃生?
在這個問題的探究中,教師的預設是要得出“滾翻”“攀爬”等基本動作技能的正確掌握,能有效的避免實際生活中安全隱患的結論。但學生很多回答是:跑快一點、跳高一點等偏離教師預設的結果。最后教師只能自己說出結果,牽強的將情境設置的目的硬拉到課題上去。這個情境探究,教師預設要生成的是“避險意識”,但實際生成的卻是“運動意識”。種“橘”未能得“橘”,原因在于情境探究的“錯位”——生活中沒有“靜止的跌倒”,只有一定的速度使身體失去平衡后才能摔跤,以致將滾翻運用于生活,教學中靜止的前滾翻情境探究與教學目標是不適配的;又有質疑聲說,奔跑中的前滾翻到底適合不適合用在游戲中?會不會有安全隱患?筆者覺得,學習運動技能的目的并非就是學習動作本身,而是要將學過的知識運用于生活,并達到增強體質等目的。生活中危險處處存在,沒有危險就不會避險。新課改要高效課堂,我們一窩蜂地關注探究性學習,而情境設置作為有效手段被廣泛運用于實際教學,要求情境的趣味性、典型性、生活性等,但再精彩的情境探究都得有一個前提:必須是“淮南之水土”,否則必生成“枳”的。
要讓學生更好、更快的掌握動作,尤其是借班上,在教學設計中對學情的分析就顯得至關重要。筆者聽過一節課題為“原地跳上成支撐前翻下”的公開課,課堂流程為:(1)明確學習任務,復習所學過的內容:墊上復習前滾翻動作(一人一墊)(2)展開學習活動:設置練習問題——如何做好支撐及前翻下?生活中有哪些這樣的例子?學生嘗試練習跳上成支撐動作—支撐前翻下,帶著問題尋找支撐的重難點及前翻下的技術要領,分組進行互幫互助練習;(3)展示及歸納評價:各組展示談疑問與存在問題,推動以體育理論知識和體育精神為依托的學科素養的提升。該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的身體練習為為載體,意在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練習中,領悟動作的重難點,培養運動技能學習的方法,增強安全意識及合作意識。作者的設計可謂費盡心思,但實際課堂效果卻差強人意。在活動的第一步即自主復習階段,教師安排學生復習“前滾翻”動作,在巡視過程中卻發現很多學生做不好甚至不敢做前滾翻動作;第一步的勉強自然而然影響了第二步的學習。各小組在展示學習成果時,很多學生完成不了動作,而教師布置的“為何做滾翻及支撐?其動作原理是什么?練習時如何將動作做得更加優美?”以這3個問題來設計課堂,但學生大多表現的達成率很低。可想而知,第三步的展示基本落空。在整個課堂活動過程中,教師教的很“累”,學生學的很“慌”何以教學設計會“落空”,筆者認為,教師對于學生學情的估計不足,沒有根據學生的身體及心理因素設計課堂是根本原因。因為是借班上課,教師并未對學情做個了結,并不知曉學生對“前滾翻”掌握得還不夠充分,加上這個班女生較多,青春期女孩比較羞澀和膽怯心理等都是造成課失敗的因素。
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目前教學改革的熱門話題。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指向的并非只是單純的對體育基礎知識和動作技能本身的理解程度,而是其能夠將體育學科知識及品質等遷移并運用于生活的能力和品格。如何在體育課堂實踐中真正落實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的培育,是每位體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研究的問題。
體育的最終目標不是簡單的學會某個動作、掌握某個知識,而是要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健身習慣和高尚的體育品格。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構成了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三要素。課堂教學要滲透核心素養教學的痕跡及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設計時一切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基礎,深入理解教材,創設教學情境,細致剖析學情,滲透核心素養,這樣才會使我們的體育課堂煥發無限精彩。
G807.0
A
1674-151X(2017)16-107-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6.056
投稿日期:2017-03-28
楊靜(1980—),中學一級 ,本科。研究方向:學校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