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繁
摘 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從社會步入消費文化為主導地位的角度來闡述武術的藝術化發展。研究認為,視覺文化的浮現加速了武術套路的藝術化發展,對武術傳統的審美方式和審美追求等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武術的藝術化應是武術發展的時代選擇,是時代賦予當代人的歷史使命,是中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武術藝術屬性的凸顯。但是,武術藝術化的發展并未沿著傳統“主線”而發展,反而與其“本真性”愈走愈遠。因此,在發展武術套路藝術化的同時應保持理性的發展思維,強調武術套路的內涵價值,注重內涵在視覺文化中的滲透,促進武術的健康發展與生態穩定。
關鍵詞:武術 藝術化 視覺文化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6—0050—03
武術套路是中華民族獨特的肢體符號,是構成民族文化的載體之一,其蘊含了豐富的傳統內涵與思維模式,是一種摻雜攻防技擊的身體藝術。武術套路是在人類求生本能及社會實踐中提煉而成的武學體系,是根植于中國人獨特的主觀意識和思維方式在社會實踐中的合理認識。從武術套路的演變過程審視其發展,“它經歷了由搏殺行為、搏斗技術到搏斗技藝的轉化。”[1]加之原始巫術活動的武舞更是賦予其神秘效果。與此同時,武術套路的藝術化形式也隨之悄然而生,并逐漸形成有別于其他外來民族的藝術化審美方式。隨著歷史的推移,武術的技擊性逐漸被弱化。同時,物質的科技化逐漸趨附于視覺文化,更加劇了武術的藝術化發展。 “所謂‘藝術化是指把客觀世界中的事物形象通過某種特定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并集中作用于欣賞者特定的感覺器官,使欣賞者產生包括美感在內的特殊感受,進而引起對客觀事物廣泛的聯想和理解。”[2]中國傳統審美思維造就了中華民族是一個“藝術至上”的文化標識,并使這種意識追求充斥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1 視覺文化及武術藝術化的形成
1.1 視覺文化:消費社會的物化產物
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其主要格局是市場經濟的膨脹和消費社會的逼近所致。“消費”在如今已經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社會現實和生活狀態,消費的物品和觀念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所有空間角落。波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表述“在如今的社會中,人們周圍存在著物質、服務等消費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人們逐漸脫離受到人的包圍,轉而替代為物。”[3]由此可見,在現代社會中,消費文化已經占據社會文化的主導地位,并對所有方面進行控制和調適,這正是當代消費區別于傳統社會的特征。雅科布遜認為,“每個時代的文化中都有某種‘主導性”。[4]即是說,在多樣的文化環境中,通過對文化表征的理解,可以凸顯一些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文化并占據主導地位,而其它要素則相對處于次要地位。任何一種文化發展都將遵循這一規律,武術文化的發展亦是如此。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符號,其發展是一種動態的運動形式,記錄和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歷程,更是一種文化媒介,折射出我國傳統文化蘊含的精髓根基,并逐漸在本民族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
從雅科布遜所提出的文化主導層面考量當代中國文化的變化,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國文化的當代轉變,就是它正在向視覺文化或者影像文化過渡。同時,學者周憲也認為:“中國文化的現代轉變,是它正在轉向一種視覺文化。”[5]早期對視覺的解釋僅僅是通過眼睛而達到對世界的認知,視覺儼然不能只是簡單的“看”,而是從狹隘的視覺經驗延伸至視覺文化。在消費社會發展進程中,視覺捕捉影像信息逐漸增多,并形成視覺消費,如今的消費不再從屬于生產,或是對物品的滿足和需要,而是成為社會的中心,帶動了從生產社會到消費社會的轉變。消費的生活理念在意識形態方面為社會發展提供動力,消費的行為習慣在物質商品領域為社會發展推波助瀾。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大有改變,表現為物質消費方式和消費內容逐步多元化、文化消費亦是如此,并隨著人們生產、生活中的消費比重發生轉移,從而形成社會發展進步的組成因子。
1.2 武術藝術化與主導文化的“吻合”
武術在傳播發展中一直以來都是以技擊性為著聞,而其藝術化則是處于“配角”的位置,并未因其貫穿古今的發展模式而處于社會“主角”的地位。直至經濟全球化與科學技術普遍化的當代,其表現方式更加多元化,才使得武術藝術效果大放異彩。縱觀武術藝術化的歷史發展,在原始社會時期,武舞的產生就攜帶著藝術的縮影展現于人類社會,由表意到程式化的武術套路,顯露無遺地展示出武術的藝術化脈絡。中國傳統思想追求“象形”思維、感性體悟的審美方式,催生了建立在傳統美學基礎上的藝術表現手法,并不斷在社會實踐中塑造傳統藝術的表現風格。在全球化時代處于“全球性互賴“膠著”狀態中的人們,在分享現代技術帶來物質生活便捷的同時,也遭受著傳統思維被快速擠壓,及傳統文化強制“失憶”帶來的心靈重厄。隨著科研技術的爐火純青,視覺的直觀享受逐漸取代了傳統意象享受的境界。審視武術套路的演變過程,不難發現,由原始的技擊狀態轉向 “華實相輔、虛實相生”的藝術情景,“虛攻花擊、形神兼備”的藝術表現,“意韻不斷、回味無窮”的藝術特點來傳達、表現武術套路的藝術美感。
時代的發展引領著文化的產生,而文化的產生離不開時代的主導。布爾迪厄認為,“每個時代的文化都會創造出特定的關于藝術的價值觀念,這些觀念支配著人們看待藝術品甚至藝術家的看法。”[6]當代文化逐漸趨附為一種視覺文化,在此過程中,其現象不可忽視地呈現出來,并以“仿像”的形式代替了“意象”的表達,由單一地、幻像的“超真實”替代了傳統武術思想中以“意象”為主導思維而活躍的美感意蘊,武術文化與視覺文化的契合,恰恰刺激了傳統審美方式的改變,也加強了文化信息的迅速傳播,同時,新的時代背景也需要挖掘新的文化適應方式,這必然導致武術與時代相吻合的文化類型產生。如20世紀50年代,競技武術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應運而生,并在改革開放以后,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由傳統武術結合時代的進化與發展,亦衍生出不同的藝術價值。倘若沒有傳統武術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武術的發展又將呈現出別樣的境況,或許按部就班地緩慢發展,或許與時代的“不兼容”,將進入“死胡同”的發展模式。簡言之,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就是指導人們應隨環境的變化而尋求發展,不應全盤否定事物更新的自然規律,更不能以閉關自守的思維審視大自然。
2 視覺轉變:武術套路藝術化的成因
2.1 由現實到虛擬的藝術展現
武術套路的藝術化凸顯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內容,套路藝術化形式是較為具體的、形象的,但其展現途徑卻不盡相同,“21世紀初,隨著電子技術的發明和迅速普及,大眾傳媒相應地由印刷文化轉型為視覺文化,由此導致了整個文化領域的視覺轉型。”[7]在視覺文化襲來之前,武術套路均由現實性的視覺經驗展現于大眾。由身臨其境轉向媒體技術的包裝,從演練者與觀眾在同一時空的現實要求轉向演練者借助媒介而達到不同時空、不同環境的藝術展現。眾所周知,正是隨著人類生產實踐范圍的拓展和人類思維能力的提升,人類文化在不同的時間序列上呈現出廣度與深度上的持續遞增的發展態勢。傳統的武術套路展現是由眼睛直接捕捉動作信息,并配合感官系統的同步體驗,從而直接甄別主觀意識所需要的信息。亦可稱,眼睛為主體提供的直觀視覺經驗是較為普遍的,為人類提供毫無雜質的資料,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有效手段。
正是由于人類具有對文化的不斷創新和積累的能力,人們的文化才會日益豐富多彩,人們的生活方式才能由不盡如人意,愈來愈向理想、愜意的方向邁進。就生活技術而言,武術的傳播原本依靠于言傳身教的方式,而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武術的傳播可以脫離這一傳統模式而發展。同樣,對于觀看者的刺激也不僅局限于動作的優美及精氣神的外顯元素,更多的還有環境、氣場的綜合刺激。與其相反的是,通過媒介轉換的影像則不具備這種效益,面對媒介或屏幕,觀看者失去了多種感官體會,將多維空間縮減至二維空間的客觀事實。由此可見,影像的呈現導致觀看內容的單一化,未能解決觀眾的審美訴求,而是通過技術將其產品機械地無限復制,創造出產品的獨有韻味,成為易于大眾接受的產品。總而言之,視覺文化雖然幫助武術套路打破傳播的“時空障礙”,但卻又設置了審美的“心理藩籬”。
2.2 由體悟到直觀的審美方式
傳統的武術體驗是由習練者反復琢磨其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涵,并通過身體感悟的方式達到意會的效果。“‘體悟是一種既能體證、體覺、體知、體驗言傳知識,又可由慚悟、頓悟、通悟到貫通意會知識的‘通道之術。”[8]在武術的傳承發展過程中,親身實踐是領悟武術之奧秘的關鍵所在,武術精髓的習得也是直接受制于武術習練者的身體感悟,在此過程中,習練者可將意象與肢體相配合,從而達到武術動作身心合一、形神兼備的效果。視覺文化的到來簡化了身體感悟的過程,將其過程通過影像的放映,以直觀的方式呈現武術之奧秘,對傳統文化的壓縮或拋棄無疑是較大的缺失。
美國社會學家伯格曾經說過:“如今看得越來越多,看得越多則越是要看,越是要看就看得越來越快。”[9]在信息多元化與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人們信息需求欲望逐漸增高,為了滿足其大信息量的需求,止步于文化表層認識現象就日益凸顯。杰姆遜曾提出:“距離感正是由于攝影和電影的出現而逐漸消失的”[10]針對視覺文化,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角度隨著科技的進步而逐漸發生改變,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含蓄、保守等內傾性文化為主導思想。而通過視覺文化對其長期的浸潤與熏陶,以直觀的角度審視其美學,其無不透露著與西方競技體育的直觀審美思想相契合的“高難美新”的氣息。
2.3 由內涵到形式的重心轉移
武術文化內涵的塑造并非是肢體動作的直觀再現,而是累積現實社會中的格斗技法為外顯語言,以傳統民族文化充盈其內涵,進行加工和改造而成的一種肢體表現方式。普羅提諾說,“最高的美是目不可見的,須憑靈魂而不是感官去觀照它”[11]傳統武術承襲了傳統民族文化內涵,是一種看不見的東方美,是一種“立象以盡意”的傳統。武術家將對“象”的理解轉化為具有武術屬性的傳統形象,所以,“內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視覺文化時代,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與交叉,在文化層面上出現“百舸爭流”的態勢,為迎合時代的發展,各文化輾轉于各功能的不斷挖掘與交叉文化的聯袂探索中,只有具備強烈的視覺效果、視覺沖擊,才有可能在大信息時代獨樹一幟。為了征服大眾信息需求的“口味”,武術在視覺影響方面吐故納新,從而出現了“內涵”與“形式”的失衡態勢。一味追求并摸索大眾的審美需求,將在某種程度上對文化內涵有著致命的打擊。如武術競技場上,為了博取“眼球消費”而在外形上漸變花哨,現代武術發展中的競技“螳螂拳”就是明顯的案例。改變了傳統的比賽形式,增添了視覺與聽覺的藝術刺激,使大眾審美由“真實性”向“藝術性”的過渡。由此可見,當代武術套路的藝術化發展是時代背景下的明智抉擇,亦是精神文明的升華使然。
現代武術的理念追求與傳統武術的本真性理念大相徑庭,現代武術的美是具有包裝性的、刻意性的形式美,并未繼承傳統武術的原始性、傳統性的內涵美,更多的是從武術直觀的角度,如動作的幅度、編排、速度,或是服裝的柔滑、圖案、個性,亦或是音樂的柔和、節奏、頓挫等方面進行刻畫,而不是從武術的精神、意蘊、情志等范疇進行彰顯。綜上所述,武術由傳統的內涵美轉向為競技的形式美,是從意象到仿像的轉移,也是視覺“重心”的變更。
參考文獻:
[1]陳振勇,杜春林.表意主義視域下中國武術套路的本質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3(02):69-75.
[2]姚曉杰.也談“尋常詞語藝術化”問題[J].宜賓學院學報,2008,02:117-119.
[3]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剛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4][5]周 憲.文化表征與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2.
[6]高宣揚.布迪厄的社會理論[M].北京: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12.
[7]徐放鳴.審美文化新視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8]曹 華,趙光圣.體悟練習與武術技能的習得[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4(02):59-62.
[9]彼得伯格.現實的社會構建[M].汪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0]杰姆遜.后現代注意與文化理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11]朱立元.西方美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On the Artistic Development of Wushu Rout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 Culture
Zhang Fan(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society into the consumer culture as the dominant point of view,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visual culture emerges accelerate the artistic development of Wushu, have certain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Wushu aesthetic style and aesthetic pursuit, the art of Wushu should be the choice for Wushu development era, is contemporary the historical mission, highlights Wushu attribute in China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has not developed along the traditional "main line", but it is more and more far away from the "authenticity". Therefore, we should maintain the development of rational think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and the artistic connotation of Wushu, emphasize the value of content on permeability in visual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stability of Wushu.
Keywords:Wushu art visual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