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摘 要】近年來高考作文呼喚真情的聲音是越來越響亮了。而學生作文中怎樣才能寫出真情實感呢?從教多年,心中卻頗感惶惶。這些年來素質教育是發光發熱,按說語文教學應該是離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本位越來越近了。本文就此做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高中作文 真情實感 教學教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72
不少學校和老師在教學中片面追求“討論”“拓展”等形式,架空課文本身而空談文章與生活的聯系。于是,我們看到,盡管教材一變再變,課文越選越美,我們的素質教育卻不可逆轉的成了一個尷尬的空殼。這樣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們的學生對文本陌生,不能欣賞美文;進而心靈失聰,不習慣思考自我。反映在作文上,就是越來越寫不出真情實感的作文。針對這一嚴峻的現實,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能否找到合適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找回自我,恰當的表達情感呢?通過對學生習作的分析,試著歸納了幾點見解,在此僅作為拋磚引玉。
一、題目表現自“我”
作文的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題目除了應該具有新穎、形象等特點外,還應該展示作者的心靈,表現出作者的思考方向。具體而言,作文考察的就是學生觀察生活、表達生活的能力。所以任何作文考題總是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審題時學生應找到這些聯系,堅持“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原則,選取一個恰當的角度表達自我即可。而作文的擬題則應該展示出你獨立思考的火花。窺一斑而見全豹,由題目即可見到整篇文章思考的方向。這樣行文就不容易偏移中心。大家知道,高中作文的考查大體有三種形式,材料作文、材料話題作文和話題作文。這三種形式看似不同,實際上都可看作是話題作文。2010年綿陽一診的考試中,作文是以“季節輪換”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有學生擬題為《彼岸,花開》,考試情況很不理想。下來后,告訴我說,作文中自己一直想點題、聯系話題,可始終點不出來,也聯系不上。感覺好像偏了。事實也是。仔細分析,可以看出他的作文從題目就已經預示了失敗,為什么呢?“季節轉換”可以聯系生活人事的冷暖來寫。
二、開篇點出自“我”
作文的開頭很重要。作文時,如果開頭較好,那后面的行文自然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好的開頭有怎樣的要求呢?首先你得點題。這毋庸置疑,專業一點的術語講,這叫開門見山,開宗明義。這里筆者想說的是,當我們在思考著這些耳熟能詳的術語的時候,能否想想它們的可操作性呢!古人說;“起句當如爆竹驟響。”開篇點題,怎么點才能真正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而不是我們在學生作文中常見的人云亦云、亦步亦趨,表達蒼白,無力呢?筆者認為關鍵是小作者得在開篇展示出一個思考著的自“我”。記敘文開篇展示“我”的視角,散文開篇奠定“我”的情感基調,議論文開篇展示“我”的觀點態度及情感取向。具體說來,文章要表達什么,自己心里必須清楚。并用簡潔的語言把自己的觀點清楚、得體、藝術地表達出來。
三、引用材料,別忘自“我”
作文總是離不開材料的引用。學生作文中,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往往信手拈來。這樣固然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增強了可讀性。但是,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我們的學生對于材料只是能用,但并不是會用,使用材料時往往缺乏思考,導致材料與文章不能融合。更有甚者,寫作時拼湊材料,寫出的文章既不像記敘文,也不像議論文,空洞、乏味,讀來味同嚼蠟。作文中該怎樣巧妙的運用材料。尤其是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材料,怎么避免讀者產生審美疲勞,進而寫出新意,增強感染力呢?我認為還是得以情動人。材料引用時不能忘了自我,即以“我”的眼光審視材料。具體說來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1.敘議結合,引用材料得有自我的評價。2.行文中適時加上一些表達主觀情思的詞語。比如:“我怦然心動”“我茫然”“我迷惑”,“近幾天來,圍繞在我心頭的濃云頓時煙消云散”等。
四、文章結尾,展現自“我”
編筐,編簍,難在收口。古人說,“好的結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無窮”。即是告訴我們文章的結尾得余韻裊裊,富有感染力。但是平常的作文中我們看到有不少的學生對作文結尾的處理很隨意,平淡無奇。比如《一抹陽光》中的結尾,小作者這樣寫道:“如今的我們用淚水和汗水播灑著希望,并在那一抹溫暖的陽光下成長,明年的秋會結下怎樣的果實呢?”讀來感覺很不自信。于是我在她的結尾后面加了這樣一句話,“一定是豐碩的,我堅信!”這樣表達效果完全不同了,一個自信樂觀的高三學生的形象躍然紙上。可見作文結尾增強感染力可以用展現自“我”形象的方式來達到。一個樂觀積極的形象比多余的言辭具有更強的感染力。當然結尾的形象既可通過深化自我形象來實現,也可通過寄情于物的方式即通過描寫一個具體的物象來達到。比如,學生習作《孝的沉思》的結尾:精心培育了一盆花,放在窗臺上,花開了,淡淡的香氣飄滿了整個房間。感謝花兒,因為你讓我懂得了付出要有回報。感恩母親!小作者通過描寫花的形象,由花及人進而升華主題感恩母親。溫馨而美好,動人心弦。
《人生到處知何是》的結尾:走在世紀的輪回里,隨時都會有花開花落,若我們為了即將變得斑黃的過往,讓歲月將我們寶貴的青春掩埋,豈不是會在這似水流年中失去更多寶貴的東西嗎?若還有人問:人生到處知何是?讓我肯定地回答:應似飛鴻踏雪泥。不拘于過往,讓它們融于生命之地,我們才能如飛鴻一般,飛向人生的更高處。
小作者對作文的結尾處理非常巧妙。化用蘇軾的詞作,運用比喻的手法,以飛鴻的形象作結深化自我形象。且首尾呼應,結構渾然一體。含蓄雋永,境界高遠。
毋庸置疑,作文是情感的藝術,老師們也總是強調作文一定要源自生活,寫出真情實感,可是在語文教學尚需更多理性思索,學生自我情感嚴重缺失的今天,“源自生活”很多時候,顯示出的是空洞與蒼白。針對于此,筆者認為,作文教學中給學生一條明確的情感宣泄的路徑,比空談“尋找生活之源”更有效。古人一直有“心如明鏡”的說法,即是說,人的心靈猶如一面擅鑒萬類的鏡子,須時時拂拭,方能虛靜空明。其實我們的學生也是如此,處在人生最美好的季節里,若能通過作文這一途徑,時時審視自己的心靈,必然能更好的認識自己,對自己的人生也會多一份理性的思考。而這,正是我們作文教學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