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趙春蘭 王建國
摘要 張家口學院作為一所新升本院校,從自身定位出發,在過去四年小學教育專業的實踐探索中,明確了培養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定位、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提煉出“三全”專業特色,“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模式初步顯現,為未來實現農村卓越全科小學教師的培養目標做出有益嘗試。
關鍵詞 小學教育專業 全科培養 全程實踐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5.032
我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自1998年南京曉莊學院首次招生至今,其“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學,定格在本科”的定位已經清晰。但是面向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實踐與研究,是近年來才成為業內關注的熱點,尚難以形成相對一致的培養模式和操作性建議。因此,針對本地區實際狀況進行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實踐探索與研究仍有其獨特價值。
1小學教育專業定位的確立與培養目標的演化
1.1面向基層農村培養全科小學教師的現實基礎
張家口屬于經濟發展水平欠發達地區,在廣大農村尚有大量的小學教育師資缺口,培養全科型小學教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這一現實需求。
張家口學院是2013年經教育部批準改制升格的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充分發揮學校自1984年以來既有的培養專科層次小學教師的辦學優勢,于2013年首批升本的小學教育專業主要培養面向基層農村小學的全科型教師,該定位既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也能最大化發揮其應用價值。
1.2對“全科小學教師”內涵的不斷深化認識
對小學全科教師的概念、核心素質及功能的界定,業內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全科教師應能獨立承擔各門分科課程教學工作的,應具有“知識博、基礎實、素質高、能力強、適應廣”等學科教師的特征。有的強調全科教師應具有多學科的“全景視角”來全面觀察和了解每個學生的;還有的不僅強調全科教師需教學科目“全”,還對其提出具有“學科融合的科學育人理念”以及“整體認知兒童的能力”的更高要求。
在實施過程中,我校在深入領會教育部對培養“知識廣博、能力全面、能夠勝任小學多學科教育教學需要的卓越小學教師”的意見,以及學習國內學界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全科”經歷了由能達到“文理兼教,語數、音美可各教一門”到“能勝任語數音美等多學科教學”的認識和深化。
1.3培養目標的基本確立
在《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的指導下,經過對當地現實需求的了解、基于本校的定位及傳統優勢,以及對國內外小學教師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的不斷深入研究,到2016版為止,我校小學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經歷了三次調整,培養目標經過演化后確立為:“小學教育專業致力于培養適應區域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需要,主要面向基層農村小學,培養擁護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熱愛家鄉,熱愛小學教育事業,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系統掌握小學教育基礎理論知識,具備小學教育教學能力、基本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勝任小學多學科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小學教育工作者。”
2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確立與實施
2.1培養方案的初步確立與調整
當前國內小學教育專業的發展基本呈現為“邊實踐、邊研究、邊建設”的特點。在專業建設之初,我校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并未能十分清晰,在實施過程中,隨著培養目標的基本確立,從全科課程設置到實踐教學都做了相應調整。
從課程設置來看,2013版初始培養方案為了實現“文理兼教,語數、音美各教一門”的培養目標,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將學科專業課程分為“文科”、“理科”、“藝術”三大模塊,其中藝術模塊分為音樂和美術模塊,學生從中二選其一進行修讀。此外,在選修課程中設置大量藝術課程,希望通過必修和選修交叉修業的方式實現“全科”發展。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對學生、任課教師及小學一線教師的調研,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全科”教學的能力,將藝術模塊中音樂和美術課程進行了合并,使學生對音樂和美術的基礎課程都須進行必修課修讀。
從實踐課程的開設來看,小學教育初始培養方案中的實踐課程中延續了“普通話”、“三筆字”、“微格教學技能訓練”、“教學技能訓練”等傳統師范類技能訓練課程,還專門針對農村小學復式教學進行了專門設置,但是對全科培養背景下的實踐需求并未完全得到體現,尤其是教師教育類課程中的實踐環節還非常薄弱,教育見習實習活動的安排尚未完全從專科層次的培養思路上轉變過來。在積極學習借鑒國內兄弟院校及專家學者先進實踐和理論經驗的基礎上,從2014版培養方案起,及時將以“實踐取向”的課程設置理念融入到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并以教師教育模塊課程為主線開始打造貫穿學生四學年八學期學習全程的校內外實踐教學體系,著力提升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師角色意識、教學及管理技能以及全科教學能力,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2.2培養方案實施的配套保障
小學教育專業全科課程的設置決定了需要調配全校資源才可能實施,因此,學院專門成立了藝術教育中心、初等教育系等單位為本專業提供支持。在培養方案實施過程中,廣泛征集各專業模塊任課教師的意見,從小學教育專業的規律和需求對課程設置及實施進行大量研討,對包括課程教學大綱、說課、教案等在內的課程教學資料進行規范化管理。
全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與落實需要校內實訓中心和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的支撐。學校的教師技能訓練中心是學生進行日常專業技能訓練和技能大賽的支持單位,在教師口語訓練、微格教學訓練、說課訓練等各方面均有專業設施及配置。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更緊密圍繞農村全科小學教師的培養目標,與當代政府積極爭取,分別建立了一批城市小學實習基地和農村小學實習基地,支持學生進行日常見習、短期實習及頂崗實習任務,高校、地方政府、小學“三位一體”協同培養小學教師的模式初步顯現。
3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特色的提煉
3.1全科培養
在專業課程設置與實施方面,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突破了以往分科教學的局限,不僅打破了傳統區分“文、理”的學科設置,而且加大了“藝術”課程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使學生在四年的學習中不僅拓寬了知識范圍,而且加強了藝術修養,通過技能訓練,小教學生大多能達到勝任小學“文、理、音、美”多學科教學的知識和技能水平。
3.2全程實踐
在實踐教學方面,既繼承了傳統師范教育對教學基本功及教學技能訓練的重視,又緊緊追隨當代教師教育對“反思性實踐者”的培養要求,圍繞全科教學的現實需要,進行了包括崗位體驗、崗位觀摩、教師教育專業課程見習、示范課及活動觀摩、參與式短期實習及頂崗實習等一系列校外實踐教學活動,通過貫穿四學年八學期的全程實踐,使學生在“理論一實踐一反思”的不斷循環過程中對教師角色意識、教學基本技能及全科教學能力均產生螺旋式提升。
3.3全面發展
經過四年的課內外的學習與實踐,對處于高等教育序列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不僅需達到國家對于大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更要站在未來小學教師的角度,要求其達到對未來從教所需的教師職業道德水準、全科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水平以及維護自身及調節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能力水平以及一定的藝術修養水平,真正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4小學教育專業發展的未來展望
4.1培養目標的未來演化趨勢
(1)突出“全科”融合能力的培養。“全科”并非簡單的學科的結合,而應培養師范生對全科課程的融合能力。如何針對性地加強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全科知識的積累,特別是加強其全科課程的融合能力,并在未來的小學教育實踐中得以發揮,是我們努力的重點。(2)以關注兒童發展為核心的職業意識的加強。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未來面對的是正處于人生奠基階段的兒童,在職前培養階段,如何增強其對小學兒童的了解、認識,如何深化其對兒童的情感,如何促使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真正具有“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為核心的職業意識,是我們教師教育者研究和探索的要務。(3)終身學習和在實踐中反思能力的強化。在職前培養階段,如何有效促進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并切實提升其自身在行動中研究和反思的能力,是我們在未來的培養中有待強化的內容。
4.2專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伴隨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不斷演化,培養方案中課程的設置與實施必然需要發生相應的調整,如何加強教師教育隊伍的全科培養意識、“兒童中心”意識、終身學習和反思的意識,如何在京津冀一體化的歷史機遇下,立足張家口學院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探索出在未來培養卓越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特色之路,是我們專業發展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