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杉
摘要 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工作目標開展以來,我國共減少了大約六億多的貧困人口,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大壯舉。即便如此,要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工作目標,還有七千萬貧困人口需要改善保障。本文針對當前扶貧工作的現狀出發,探究扶貧工作的實施途徑,通過“扶智”、“扶志”兩個方面,培養貧困區群眾的知識技能和文化程度;鍛煉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毅力;保障自身的醫療衛生水平,讓扶貧工作更加深入,開展更加有效。
關鍵詞 扶貧 扶智 扶志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5.078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在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但貧困人口的存在是實現小康社會的最大制約。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如自然條件限制、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等。要改變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僅靠國家的政策扶持是不行的,還應當發揮群眾的力量,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等、靠、要”的消極心態,培養群眾致富的心勁與韌勁。當前,扶貧工作已進入到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只有這兩項工作同時開展,才能更快完成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的消極心態,促進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1扶貧先扶“智”和“志”的意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長久以來的扶貧工作普遍是對困難群眾解決物質需求,局限在“送米、送油、捐款”的舊模式,幫助其解決物質上的燃眉之急。但是這種幫扶方式,雖是雪中送炭,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的家庭面貌。長此以往,還會使落后地區過于依賴政府部門的幫扶,養成一定惰性。以某貧困村的故事為例,扶貧隊員在為村民免費分發化肥,村民卻以村內交通不便為由向扶貧隊索要搬運費,沒有搬運費則拒絕領取化肥。扶貧隊員只好換種方式通知村民,通知群眾一袋一元賣化肥,化肥卻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里就被搶購一空。這則真實的故事反映出落后思想導致群眾的荒唐做法,由此可見,轉變村民的思想觀念十分必要。扶貧必扶智,旨在增強群眾的知識技術能力,樹立起自力更生的思想理念,增強對勞動財富的可再生能力。扶貧先扶志,旨在讓貧困群眾從根本上擺脫惰性,增強群眾的自我創造力,為貧困地區的發展進行長遠謀劃。
2扶“智”的途徑
2.1強化技能培訓,實現就業和創業
實施符合貧困區群眾特點的技能培訓模式,并根據群眾特點進行培訓課程的專業調整,與市場需求進行結合,設置短期培訓和長期學習教育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短期培訓具有較強的靈活性,適合文化程度不高、迫切需要就業的貧困區群眾。技能培訓要有計劃、有目標,注重實際操作能力的培訓;政府有關部門應組織培訓和就業之間的對接,形成培訓有質量、就業有保證的良性發展局面。對不同能力的農民培訓,還需要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專業培訓的調整;做好因材施教的培訓機構建設,以滿足不同培訓人員的學習需要。把培訓結果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機構相結合,搭建好就業創業實施平臺,通過“扶貧專項招聘會”進行就業政策宣傳。采用就業崗位信息下鄉等方式,促進企業和培訓人員問的供需交流,最大化地幫助貧困人員實現就業創業目標。
2.2強化政校合作
扶貧必扶智,擺脫貧困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是擺脫貧困代代傳遞的重要渠道。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隔貧困代際相傳的重要途徑,絕不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政校合作,確保貧困地區的孩子得到良好教育,為貧困區學子提供一個學歷提升、技能提升的就業平臺。各省市高校也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將服務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納入自身的歷史使命中,致力于培養高層次人才,促進貧困區的教育資源升級,對區域優勢進行深度的挖掘與開發。通過高校與政府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扶貧產業攻堅、產業結構升級、人才培養等方面展開合作。高校可以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優勢、針對性開展扶貧項目工作,探索當地的產業發展路徑。通過產業扶貧和人才扶貧雙管齊下,從根本上推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發展。
2.3實施“四個一批”技能扶貧活動
為打好地區的扶貧開發攻堅戰,以實施“四個一批”作為計劃的重要抓手,確保各地區一同進入到小康社會中來。一是通過對產業生產的扶持進行就業發展,加快優勢產業的幫扶推進。對有資源條件的農戶,可以鼓勵其開展農、林、牧等特色的地區產業;通過加入農民合作社進行一幫一的互助形式,使產品產量增收增高;引導貧困戶開展生產加工銷售環節,使得貧困戶收入更加多元化;對扶貧項目進行轉變,將貧困戶入社和按股分紅形成有效機制,為貧困戶增加資產性收入;以市場發展作為產業導向,進行優勢產業的特色打造。
二是通過搬遷移民安置一批,建設貧困群眾的良好居住環境。在搬遷過程中要堅持“政府引導、群眾自愿”原則,保證搬遷群眾的住房、搬遷、就業、保障等環節都能夠適應。對于山區、易災區等地區的環境脆弱地區,扶貧搬遷應做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兼顧。做到搬得出、留得住,群眾就業順利,社會生活有保障。
三是通過低保政策保底一批,平穩推進貧困線和低保線雙線合一,對暫時沒有能力脫貧的人口實行精準低保,使他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最低保障。確保推行地區的“兩無人口”能夠全面納入到低保戶的保障范圍,力爭平均保障水平與全國的農村低收入水平相一致。同時,也要重視殘疾人的低保扶貧工作,對一些生活能力困難、無人照顧的殘疾人,可與社會福利機構合作進行扶貧工作。
四是通過醫療保障扶持救助一批,推進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幫助貧困地區的群眾擺脫看病難,因病致貧的困境。依照“方式不變、性質不變、結合使用、各記其功”的原則,統籌扶貧部門、衛生部門、民政部門的部門資源,通過醫療救助、基礎醫療保險、醫療救助的三重醫療保證,對貧困人口施行特殊的醫療救助保障,減少貧困區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發生。
3扶“志”的途徑
3.1“滴水石穿”,培育堅韌意志
“滴水石穿”體現了深刻的哲學思想,對于扶貧工作的改善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滴水穿石的過程反映了量變到質變的事物發展規律,事物的變化發展是需要長期積累進行的,不能一蹴而就。扶貧工作也是如此,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不能只熱衷于做質變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變的積累工作”。貧困地區的落后發展不是一日造就的,要改變這種落后面貌也是如此,需要一代代領導干部的共同努力,朝著同一個目標不斷奮進。對干部考評制度進行改進和完善,引導廣大干部樹立“功成不必在我任”的歷史使命感和高度責任感,鼓勵其踏實工作,將心完全放在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多做基礎工程、惠民工程,做實事,做好事。爭取經過領導干部的共同努力,將貧困開發縣的經濟總量、財政收入、人均收入、環境質量建設邁上新臺階。共同實現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
3.2“弱鳥先飛”,主動脫貧
“弱鳥先飛”精神是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倡導的,在當前的扶貧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弱鳥先飛”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對自身現狀有一個正確認識,能夠根據自身實際進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改革;二是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到事物的產生發展是內外因的共同作用結果,內因給事物發展提供內在依據,外因通過內因發揮其作用。貧困地區的落后既有地區發展基礎、自然條件等外因影響,也有傳統觀念舉措的內在因素。因此,要想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后現狀,要加大對幫扶地區的扶持力度,調動“弱鳥先飛”的主動性,通過外力扶持發揮貧困地區的“先飛”作用。解放思想、開闊視野、擴展胸襟,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尊重客觀發展規律。把優勢做足,把特色做強,立足資源和區位特點,尋找自我差異。貧困地區多是位于山區和水源保護地,生態環境優美、資源較為豐富,是生態業發展的最大優勢。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創新地區經濟發展模式、走綠色發展新道路,帶領貧困地區走向新路。
3.3技能培訓,助力脫貧
近年來扶貧政策的推行,“造血式扶貧”、“開發式扶貧”等舉措逐漸在全國上下推行。尤其在“精準扶貧”的攻堅戰打響以來,各地都簽訂了軍令狀,對扶貧進行時間路線的具體規劃,對貧困戶的普惠、務實措施目不暇接:貧困戶搬遷進城安置、先看病后收費等等。但在這些舉措的實施下,一些地區仍處在扶而不起、幫而不富的消極狀態,可以說與群眾的依賴性思想密切相關。尤其在一些偏遠鄉村,部分貧困戶不思進取、安于現狀,只想著依靠國家的扶助政策獲取生活收入,從根本上失去了脫貧的勇氣和改變貧困生活的信心。因此,扶貧必先扶志,只有志氣樹立起來了,才能更新生活觀念,學習新的技能知識,對生活才能有更好的干勁和希望,扶貧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4結束語
扶貧工作的開發工作艱巨而責任重大,絕不能漏掉一個地區、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盲目實施政策而忽視效益,這意味著要想撬起貧困大山的支點,就要正確利用精準這個杠桿。勵精圖治,將中華之繁榮昌盛作為己任,盡最短時間使整個國家“脫貧”,才能使中國逐漸崛起于發達國家之林。每一個扶貧工作者都要堅持不懈、攻堅克難,用志氣消除貧困區的思想枷鎖,用恰當的措施解決物質上的匱乏,用智慧消除貧困區的代際相傳。最終打倒貧困這座大山,使其在中華大地上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