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琦
摘 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和比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近年來乒乓球規則的變遷規律和預測未來規則變遷趨勢。近年來,乒乓球規則的變遷主要是在場地器材、賽制以及發球規則的改變這三方面。修改比賽規則、規程, 使乒乓球運動發展更有益。并對乒乓球規則、規程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并建議國際乒聯在對規則中某一條文進行修改時, 應作一些必要的實驗, 以確保規則、規程能使乒乓球運動向著健康有益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乒乓球 競賽規則 變遷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8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4—0125—04
1 前言
1926年國際乒乓球聯合會(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tion,ITTF)在柏林成立。國際乒乓球聯合會簡稱國際乒聯,如今國際乒聯的協會會員已經達到186個,其中包括歐洲乒聯、亞洲乒聯、非洲乒聯和南美洲乒聯。國際乒聯是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總會成員之一。乒乓球于1988年正式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之一,共有男、女單打和男、女雙打4個小項。2011世界乒乓球單項錦標賽,當地時間5月10日,國際乒聯年會在鹿特丹世乒賽期間召開。會上沙拉拉主席宣布,國際乒聯的成員協會新增5個,目前已達到215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平穩的逐年遞增,這個數字也是對乒聯全球推廣工作的肯定[1]。
每項比賽都有每項比賽的規則,國際乒聯則根據乒乓球這項運動的特點及其未來發展走向研究并制訂了屬于乒乓球比賽的規則,作為乒乓球比賽過程中各參賽選手需要遵守及執行統一標準與要求比賽規則和競賽規程,在多年來的乒乓球比賽進程中接受檢驗,進行補充改進并定期對各成員國公開,督促各國遵照執行,使其漸漸完善完善。因此,為保持我國乒乓球運動的競技優勢,必需把握球賽規則的日漸變化,這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因為規則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其比賽制勝規律的轉變,所以我們必需要及時地,正確的關注、把握并且應對好其發展變化規律,做出最適合我們的調整措施。近年來,國際乒聯對乒乓球競賽規則做出許多重要修改,其中主要修改內容為增加球體體積,將實行了11分制,發球禁止使用遮擋動作,奧運會團體賽制取代雙打賽制,限定了膠水的使用等。
2 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1981年至2009年《國際乒聯手冊》比賽規則和競賽規程為參考對象,根據自己的判斷來預測乒乓球今后的發展趨勢。
2.2 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以1981年至2009年《國際乒聯手冊》中比賽規則及競賽規程文本為主要參考對象,并結合中國知網的文獻資料和互聯網資料進行研究。
2.2.2 比較分析法
運用文獻資料法、比較分析等方法對1981年至2O09年《國際乒聯手冊》中比賽規則及競賽規程進行比較,從乒乓球的場地器材、技術規則的改變、賽制變化與抽簽方法、裁判規則等方面對近30年來乒乓球規則的變遷進行對比分析及對未來規則的變遷趨勢進行了探索。
3 結果與分析
眾所周知乒乓球的起源和網球密不可分,因此在開始乒乓球規則和網球規則有很多相似之處,但隨著乒乓球運動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乒乓球運動的自身特點也逐步呈現出來,與之相對應的是規則也需要修改、發展與完善。進入20世紀80年代,乒乓球運動的迅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乒乓球規則的不斷變遷,使乒乓球運動越來越規范也越來越具觀賞性。
3.1 乒乓球規則演變
20世紀80年代以來,乒乓球規則的變遷主要體現在場地器材;多項技術的概念及要求的改變,其中以發球技術為代表;賽制的改革及比賽方法與抽簽方法這三方面。
3.1.1 對場地器材的變化
中國隊在1981年第36屆世乒賽上取得了驕人的戰績,其中包攬了所有單項比賽的前兩名和所有項目的金牌,這引起了國際乒壇對中國隊的高度關注,也促成了37屆國際乒聯代表大會針對比賽使用的球拍做出了限制。
首先在膠皮上規定了球拍兩面的覆蓋物必須為不同顏色且未加覆蓋物的球拍不能擊球;1985年第38屆國際乒聯代表大會又規定球拍的顏色其中一面必須是紅色,另一面是黑色且不管是否有覆蓋物;1997—1998年規則進一步強調球拍膠皮表面必須無光澤,一面必須是鮮紅色,另一面必須是黑色且不管是否有覆蓋物對顆粒膠的改革分別是在1998年國際乒聯理事將“正膠膠粒的粒高和膠粒直徑之比由1:3改為1:1”和在20O0—20O2年的規則中規定長膠顆粒膠直徑與高度之比不得小于1:1.1[2]。這些規則的修改制約了許多我國利用性能膠打法獨特的運動員的發揮,導致他們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阻礙了他們職業生涯的發展,更甚至于導致蔡振華等運動員的過早退役,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規則的修改也提高了比賽的可觀賞性,增加了觀眾的乒乓球項目的興趣。
底板也有了越來越明確的要求,從一開始乒乓球的底板都是全木制后來隨著乒乓球運動的發展,規則要求底板的厚度應包含85%的天然木料。
海綿、膠皮同粘合劑的最大厚度不得超過4mm;對液體膠水的限制也越來越嚴厲,初期是運動員只允許使用國際乒聯批準的膠水,2008年9月起,國際乒聯完全禁止使用含有揮發性的有機膠水;為了提高觀眾觀賞比賽的興趣以及更好地推廣乒乓球運動的發展。
90年代初的規則中對一些器材做出了修改,其中包括球的顏色,球臺的顏色,還有場地的顏色。乒乓球有白色或者橙色兩種顏色可選,球臺有墨綠色或者藍色兩種顏色可選,地面則為紅色,這樣做的目的是形成鮮明的顏色對比,有利于電視媒體的轉播;2000年l0月,國際乒聯對乒乓球進行了改革,決定將球的直徑由原來的38mm增加為40mm,重量自然也從2.5g增加到2.7g,隨著仁川亞運會的結束,賽璐珞球也退出了世界大賽的舞臺。在巴黎世乒賽上,國際乒聯通過決議,自2014年7月1日起,包括國際乒聯公開賽及總決賽在內的重大國際比賽都要使用新材料乒乓球。到2016年6月底前,賽璐珞球和新塑料球可以同時在市場上合法銷售,從2016年7月1日起,對賽璐珞球國際乒聯將不再予以認可,這意味著有120多年歷史的賽璐珞球將全面退出歷史舞臺。
除了材質上的不同,新塑料球與舊球的最大區別就是標注直徑的改變。國際乒聯規定,新球的直徑標準由原來的39.50至40.50毫米上調到40.00至40.60毫米,如此微小的尺寸調整,卻足以讓乒乓球的旋轉、速度與彈性發生明顯變化。國際乒聯要求新塑料球一律采用“40+”的標注方法,與之前的“40”區分。這意味乒乓球由此進入了“40+”時代。
這樣一來由于球體體積的增加,球的速度和旋轉等性能大大降低,比賽中的回合板數相對增加,擦網、擦邊情況相對增多,增加了比賽中的偶然性因素,使比賽更具觀賞性,增加了觀眾觀看比賽的興趣[2]。
3.1.2 乒乓球的發球技術變化
乒乓球的發球技術在比賽中是極為重要的環節之一,發球技術的好壞也常常能決定這一回合的勝負,甚至一場比賽的勝負,發球方容易在比賽中取得主動和獲得更多機會,因此,規則修改的目的就是要降低發球的威脅性,使比賽雙方的每一回合的板數增多,確保比賽的觀賞性。
1983年37屆國際乒聯代表大會規定發球時發球方的執拍手和非執拍手均必須在球臺的水平面以上,擊球瞬間的球同球網之間的距離必須小于網同身體之間的距離;1987年規則又規定發球時要求拋球要幾乎垂直,球離手后的上升高度不得小于16cm,并要求發球方的發球動作必須要同時讓裁判員和接發球方看清;2OO2年規則進一步規定發球擊球瞬間,發球選手或雙打隊員的身體及衣服的任何部分都不能介入到由球網兩側邊緣與球所構成的虛擬三角區內,即所謂的“無遮擋發球”[2]。從近年來國際乒聯對發球規則的不斷修改,我們很容易發現發球規則正變得越來越清晰透明,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在比賽中降低了發球的威脅性,增加比賽中雙方每一回合的板數,使比賽更具觀賞性。
3.1.3乒乓球的賽制與抽簽方法的變化
上世紀80年代以前,男團比賽采用9場5勝制(全部為單打),世乒賽女團比賽采用5場3勝制(包含一場雙打);男團比賽因為場數較多且如果雙方實力均衡所進行的時間就會過長,這明顯降低了觀眾觀看比賽的興趣同時也不利于電視等媒體的轉播。所以針對這種情況,1989年第40屆國際乒聯代表大會決定將男團9場5勝制改為5場3勝制,其次序為:A—x、B—Y、B/C—X/Z、A—Y、B—x,但這種賽制只實行了一次,是在1991年第41屆世乒賽上;1992年國際乒聯決定將男團比賽改為單打方式的5場3勝制并于42屆世乒賽開始實行,到了44屆世乒賽,女團比賽采用與男團同樣的賽制同時取消了第三場雙打,其次序為:A—x、B—Y、C—Z、A —Y、B—X。
2001年規則又對賽制進行了修改將實行了近百年的21分制改為l1分制,同時發球也從5球一輪換改為2球一輪換;單項比賽也由5局3勝改為7局4勝,團體的每場比賽由3局2勝改為5局3勝;這么做的好處是11分制的比賽比分不易拉開,局數、局點會相應增加,關鍵球也會增多,據德國隊教練舍普統汁,21分制時20平的概率為7.1%,11分制l0平的概率提高到了16%,可見11分制更容易使比賽更加精彩和激烈,增加了許多偶然性因素,這從一定程度上縮小了選手間的水平差距,使更多協會的運動員有了爭冠的可能,比賽也更具觀賞性;2OO4年雅典奧運會規定雙打比賽中來自同一國家或地區的雙打選手只能處于同一半區;然后2005年世乒賽上規定同一協會的選手不一定分在不同半區,而是根據世界排名自然進入各個位置,這種規則的修改減少了來自同一協會的運動員包攬比賽前幾名的情況發生,提高了更多協會參與的積極性,有利于乒乓球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和發展;與此同時,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更是用團體賽代替了雙打比賽,目的就是為了促使更多協會和地區獲得獎牌甚至金牌,提高更多協會參與和比賽的積極性;但奧運會賽制和世乒賽賽制有一點不同,就是奧運會賽制中包括一場雙打,其次序為:A—X、B—Y、A(B)/C—X(Y)/Z、B(A)一Z、C—Y(x)[3]。
3.1.4提高乒乓球裁判員的權威性
近年來修改規定是和有關工作人員的管轄權限和比賽管理的規定相關。修改的規明確了各類裁判員的管理權限和范圍。其中包括在各類情況下怎樣對比賽進行管理還有在不同情況下該出示何種顏色的牌進行警告和什么情況下取消運動員的比賽資格都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等[4]。這些規定提高了乒乓球裁判人員的權威性,同時也提高了裁判人員工作水平和自身素質的要求,有利于大幅度提高乒乓球裁判員地位。但伴隨著裁判員權力擴大,職責范圍的外延性增強,權威性提高,裁判員在比賽中也更容易出現誤判,錯判,更嚴重的甚至會發生左右比賽結果的惡劣情況,有悖于競技體育公平,公正的精神。此現象告訴我們,乒乓球規則在一步步完善的過程中也會存在一系列漏洞,需要進一步完善與發展。
3.2 乒乓球項目的發展趨勢
從近年來乒乓球規則變遷歷史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為了推動乒乓球運動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國際乒聯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等原則來修改一些規則。乒乓球今后大致的發展應遵循以下幾個方面。
3.2.1乒乓球技戰術體系步入一個新的層次
從最近幾年來看,乒乓球之所以能夠達到現在這樣的發展狀況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國際乒聯主導的幾次規則的修改和幾項改革措施,以中國隊為例,中國人的打法是前三板突出了快、準、狠、變、轉的優勢,而歐洲人則是講究實力和力量。原來的技戰術體系是在比賽中注重前三板的發揮,這樣就打不到后面的相持階段。所以回合板數越來越少,許多歐洲國家甚至不愿意去參加比賽,這就阻礙了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增大球體體積、限制膠水的使用、限制發球技術,這些規則的修改都是以降低旋轉、速度、力量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亞洲運動員,由于身體素質上的因素,歐洲人的力量,從客觀的角度上說要比亞洲人強,這些規則的改革有利于歐洲運動員的發展。亞洲運動員要想克服這些規則上的改變,一定要重新組織自己的技戰術,原來強調正手,步伐。改革后應強調兩面實力均衡,技術上沒有明顯漏洞。體能訓練要占更大一部分時間。所以這些會使技戰術體系進入新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