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淵
摘要:目的觀察以調肝理脾法自擬之百郁香砂六君湯加減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方法將符合標準的146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76例和對照組70例,治療組百郁香砂六君湯為主治療,對照組予對照組用復方谷氨酰胺顆粒,枸櫞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治療。結果 治療組76例中,治愈19例,好轉52例,無效5例,有效率為93.4%;對照組70例中,治愈8例,好轉45例,無效17例,有效率為76.1%。2組比較,治療組I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百郁香砂六君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顯著。
關鍵詞:功能性消化不良;調肝理脾法;中醫治療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3-0030-0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系統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是由胃、十二指腸功能紊亂引起的一系列病癥,具有慢性持續性或反復發作性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或不適、腹脹、噯氣、早飽、厭食、惡心、嘔吐、燒心等,病程超過1個月或在12月中累計超過12周以上而未發現器質性疾病的一組臨床綜合征。我國的調查資料顯示FD患者占胃腸病專科門診患者的50%左右,有慢性、反復發作的特點。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精神壓力的增加,其發病率也逐年增加,長期持續和反復的發作,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有關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主要涉及到胃腸道動力異常,胃酸分泌異常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幾個方面。現代醫學主要采用對癥治療,療效不盡人意。
中醫無FD的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將其歸屬于“痞滿”“胃院痛”“腹痛”等范疇。總的病機為肝脾失和、脾胃運化失常。但中醫藥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病癥。筆者近年來采用調肝理脾法治療本病76例,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來自于2013年10月-2016年9月本院門診患者,共146例,均檢查排除其他器質性病變。按門診時間段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76例,男36例,女40例,平均年齡(48±13)歲;對照組70例,男34例,女36例,平均年齡(46±14)歲。2組病程均在6個月3 a,治療組平均(22±1.6)個月,對照組平均(20±1.7)個月。2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選擇標準 上腹部癥狀超過超過1個月或在12月中累計超過12周,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2003年制定的FD診斷標準及羅馬Ⅲ診斷標準,具備下列條件之一:(1)上腹飽脹,餐后加重;(2)上腹疼痛;(3)早飽;(4)上腹燒灼感。表現為上腹隱痛、腹脹、飽嗔、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等;內鏡檢查未發現食管炎、糜爛、潰瘍、腫瘤等器質性病變,也無上述疾病的病史;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B超、心電圖、X線等檢查排除肝、膽、胰及腸道的器質性病變;無糖尿病、結締組織病及精神病等全身性疾病;無腹部手術史。
1.3治療方 法治療組用自擬百郁香砂六君湯加減治療,處方:百合30 g,郁金、炒白術、炒白芍、太子參、茯苓各15 g,麥芽、枳殼、陳皮、京半夏、砂仁、甘草各10 g。加減:伴脅痛明顯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睡眠不佳者加夜交藤、炒棗仁;食欲下降者加炒谷芽、雞金;腹脹明顯加大腹皮、炒厚樸;惡心欲吐加藿香、生姜、竹茹;口苦加黃芩、茵陳,燒心明顯加海螵蛸;噯氣呃逆加旋復花、代赭石;伴血瘀者加丹參、赤芍;Hp感染者加蒲公英、黃連。每日1劑,水煎2次,混勻早晚分服。對照組服用復方谷氨酰胺顆粒(海南海神同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947)1袋,3次/d,枸櫞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110)5mg,3 次/d,飯前30 min服用。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丹麥靈北制藥有限公司,進口藥品注冊號:20130126),每天早、中各1片口服。兩藥均飯前30 min服用。2組患者均治療3周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忌煙酒、辛辣刺激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1.4療效判斷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飲食恢復正常,3個月內無復發;好轉:主要癥狀消失或緩解,或臨床癥狀消失后3個月內復發者;無效:主要癥狀無明顯改善或癥狀緩解少。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組間療效比較用Ridit檢驗。
2結果
總體療效見表1。
2組患者于用藥療程內,均未發現不良反應。
3討論
目前FD的發病機制還未完全明了,大量研究提示與多種因素有關,多數FD患者存在胃腸功能運動障礙,同時與胃酸分泌增多、幽門螺桿菌感染、腹腔感覺敏感性改變、精神因素和應激因素等相關。西醫對FD的治療亦無特異手段,主要是對癥治療,常選用促胃腸動力藥、根除Hp治療、胃黏膜保護劑、抗焦慮抑郁藥物等,但療效欠佳。
中醫近來對FD的研究逐漸增多,病名多歸屬于“胃脘痛”、“痞滿”、“嘈雜”等范疇,病位在胃,涉及肝脾,其病因病機多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或情志失調,肝木乘土;或中氣不足,外邪內侵等,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導致中焦氣機阻滯,脾胃升降失常,胃腸運動功能紊亂而發病。如李杲在《脾胃論》中說:“濁氣在陽,亂于胸中,則生滿閉塞”;沈金鏊在《雜病源流犀燭》中指出:“痞滿,脾病也,本由脾氣虛,及氣郁運化,心下痞塞滿”。說明了脾虛氣滯是痞滿的主要病理基礎。雖然病位主要在脾胃,但無論其病因病機,都與肝有密切相關。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郁,具有調暢氣機,促進血液與津液的運行輸布,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和調暢情志的作用。肝疏泄功能異常有太過與不及之分。疏泄功能太過者多以“怒”對肝主疏泄影響最大,即所謂“怒傷肝”。《素問·舉痛論》日:“怒則氣上”,暴怒可使肝氣上逆,甚至肝風內動,從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的發生,或是敢怒而不敢言,情志不得發泄,可致氣郁、氣滯,使肝失疏泄,常會出現肝郁克犯脾胃,使其功能失常,從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治療均應以疏肝為大法,即“木郁達之”;肝氣升發不及,則氣機的疏通和發散不力,導致脾胃之氣郁滯,運行不暢,出現郁郁寡歡,易悲傷慟哭等表現。
脾主運化,一是運化水谷精微,如《素問·經脈別論》所云:“飲人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一是運化水濕,配合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日:“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若因素體脾虛,或勞倦內傷,或飲食不節,使脾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及水濕,則可出現消瘦、乏力、納差、便溏、便秘等癥,治當以健脾為主;若因濕邪困脾,影響脾之運化功能,則會出現身重乏力、頭重如裹、便溏、水腫等癥,治當以醒脾為主。該病病程普遍較長,病久脾胃必傷,故筆者認為調肝解郁,理脾和胃為治療總則,以百郁香砂六君湯為基本方加減治之。百合既能補中益氣,又能潤肺補虛,制約肝木太過。《本草》謂:“百合,味甘平,主邪氣腹脹心痛。”陳修園日:“百合合眾瓣而成,有百脈一宗之象,其色白而入肺,肺主氣,肺氣得降諸氣俱調。”郁金疏肝解郁、行氣活血,枳殼行氣散結,寬中除脹,二者有升清降濁,恢復機體氣機升降及運動間的協調平衡;芍藥養血斂陰,平抑肝陽,與甘草相合,和中緩急止痛,用以治療拘攣急迫諸證;芍藥與枳殼合用,枳殼收縮內臟平滑肌,芍藥馳緩內臟平滑肌,一收一馳,起到調節作用;四君子湯補氣健脾和胃,使脾胃健而化有權,升降相合,補氣藥的基本化學成分為皂苷、糖類、揮發油、黃酮,其藥理作用除調節心血管系統外,亦具備改善中樞神經、鎮痛、抗應激、影響免疫、內分泌功能。陳皮、半夏行氣化痰,消除痰飲等病理產物,研究認為陳皮對胃腸道運動具有抑制作用,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腸道平滑肌,或者是影響消化器官的分泌及拮抗Ach受體;麥芽消食開胃、久服無耗肝陰之弊,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調暢情志,行氣止痛,運脾健胃之功。并注意心理疏導,通過對軀體癥狀和情志因素的同時調節發揮作用,而收到了較好的療效。
近來對FD的研究表明,中西醫對其病因、發病機制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中醫注重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其處方靈活,副作用少,療程短,易為患者所接受,具有較好療效,顯示了中醫藥在治療FD上潛在的優勢。然而,中醫藥在改善胃動力,影響胃腸運動和胃腸激素方面涉及不多,故加強多科合作,結合藥物化學、藥理學等現代研究成果進行更加合理選擇,適當配伍以助藥性發揮,調和藥性之偏,達到增效之目的,必為中醫藥治療及探索其發病機制拓寬研究領域。
(收稿日期: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