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軍?陳雯熙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已經達到了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程度,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互聯網無疑是引領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互聯網引導著傳統企業進行轉型,但是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互聯網+傳統企業的新發展,如何進行加法,這需要我們進行深入思考!
對于會計領域而言,“互聯網+”打破了會計的信息傳遞的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得財務會計人員能夠實時獲得多維度的數據信息成為了可能,這給財務人員的會計職業帶來了新的挑戰,也給整個會計行業帶來了深厚的影響。
關鍵詞:信息化;互聯網+;管理會計
一、“互聯網+會計”理論背景
“互聯網+會計”,本質就是“技術+領域”。然而“+”放在不同位置,表達的內涵也存在著差異。
而我們現在面臨的就是由“會計+互聯網”的思維轉向“互聯網+會計”,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作用,做到會計服務的智能化、自動化、平臺化,實現在線財務服務以便應對日新月異的現代企業戰略管理模式,順應當今世界越來越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以及越來越快的工作節奏。
1.“會計+互聯網”
會計+互聯網的主體是會計,而互聯網的作用是會計操作的輔助,代替傳統的手工記賬方式,可以理解為會計信息化。會計電算化就是會計+互聯網的一種具體體現,只是將會計的操作方式由過去的人力改為計算機操作,沒有深度挖掘互聯網的潛力與作用。
20世紀50年代,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首先使用計算機來計算其職工的工資。它標志著電子計算機作為一種核算工具正式進入會計領域,進行數據處理。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隨著互聯網的誕生以及微型計算機、遠程通訊技術的出現,會計信息系統不僅僅是簡單地進行會計數據的整理歸納,更推動了會計職能的變化。會計由過去的以核算和監督過渡為管理與預測。會計信息的數據對于會計主體的作用由過去的輔助功能過渡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管理手段。
2.“互聯網+會計”
互聯網+會計更多地是將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和平臺基礎,然后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將會計與其他行業進行跨界的融合與發展,思考新的經濟形式下傳統會計可以有哪些方面的價值轉移。目的是將會計的本質互聯網化,提升勞動效率從而產生能夠以用戶的需求為導向,真正提升用戶價值的個性化會計信息,通過會計要素與互聯網要素地重組來實現1+1>2的深度融合。
1999年7月,XBRL(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指導委員會正式成立,一年之后XBRL的研究有了初步結果。從此財務報告編制、披露和使用通過計算機語言,實現了跨平臺操作。
2012年11月,易觀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在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
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這是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二、互聯網+給會計帶來的變化
處于改革的關口,對于會計人員及相關人士來說,最難的仍然是觀念,習慣了傳統經濟邏輯的財務人員必然會問,為什么要改革?改革后有什么價值增長?改革需要付出如此大的成本真的有必要嗎?
互聯網時代標準是客戶或粉絲的體驗與價值,如果不能順應時代的潮流,面臨的將不再是“能不能盈利”而是“能不能生存”。就好比過去的老會計即使珠算用的再好,如果不改革依舊不能適應現如今電算化的會計模式。
會計的職能已經由過去的“核算與監督”過渡到了“管理與預測”,會計信息對于會計主體的作用由過去的輔助功能過渡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管理手段。
究竟互聯網+會計到底給我帶來了哪些變化,我們面臨著哪些挑戰?
1.管理模式的變化
互聯網+核心是信息(有時稱數據)的資源要素化,換言之將數據作為基本要素輸入與輸出均用數據的形式來體現。例如:財務信息數據化、市場信息數據化、人員信息數據化、操作頻率數據等。將一切的信息轉化為數據,將數據輸入平臺,再由利益相關者從平臺輸出所需數據。
傳統的財務會計的業務流程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式的模式。首先要進行業務數據的整理和歸納,其次是根據原始憑證上的業務數據按照一定的規范與格式形成賬簿,然后是以憑證以及賬簿為基礎形成財務報表,最后以報表上的數據為基礎提出財務意見與建議,提交給各個利益相關者。
這一套的流程下來,跳過中間任何一環都會出現重大問題,并且由于財務會計的特殊性,各個崗位還需要由不同的人員來執行,所以各項業務的交接還會花費一定的時間。
在如此瞬息萬變的現代信息化社會,信息與數據可以忽略時間與空間的阻礙,分秒之間就完成了傳遞,試想一下,如果相關的財務數據仍然只是簡單地完成事后核算工作,如何才能夠實時地提供給管理著以及利益相關者最新鮮的財務信息,更別說對于當下的環境狀況提供相關的財務管理意見了。
互聯網+會計環境的下會計流程可以是多渠道同時進行的。只要完善財務數據平臺的建設,財務人員可以按需進行數據的輸入與輸出。并且互聯網環境下的財務會計,憑借財務軟件連接著設備與產品、客戶與消費者、供應商與合作伙伴,連接了員工與員工、數據與數據。一切的信息都是可以實時傳達的,進一步實現了組織的變革,進而推動了管理的開放。
在集中統一的會計核算平臺下,企業可以細分多個環節系統管理:業務系統、核算系統、資金處理系統。
業務系統可以處理:網上報銷、人力信息的管理、收入與成本的歸集等內容。
財務系統可以處理:費用的核算、薪酬核算、績效的考核等業務。
資金處理系統可以處理:集中劃撥、集中支付、薪酬發放等環節內容。
通過集中統一的財務會計平臺,得以實現多環節業務的統一歸集處理,大大減少了重復的繁瑣勞動,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業務處理效率。
(1)集團企業的管理模式變化
集團化企業產業多元化,擁有多級機構,數據量龐大,傳統財務會計要實現各個公司之間財務自由共享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而互聯網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數據倉庫,對于各個業務單位的數據進行采集后組織管理,進行數據的分析,可以幫助集團企業進行數據的整合。就好比開采礦產,對于數據開采、洗選、提煉。有助于不同國家與地區的會計業務集中整理,進行集中集中和報告,提高了業務效率,改進了服務質量,為企業創造了價值。
通過集團化的財務服務平臺,可以實現多維度、多層次的統一集中管理,有利于多組織實現供應鏈的協調、財務的協同、計劃的協調。通過互聯網技術,將客戶、經銷商、分銷商、供應商、物流納入同一個平臺,實現集團產業鏈協調,同時各個業務實時有效的精細化管理。
(2)小微企業管理模式變化
小微企業通過互聯網企業進行以“進、銷、存”為基礎的供應鏈管理,完善了企業的內部管理,提高了業務的效率。
例如:業務人員通過互聯網系統,進行外出費用報銷申請,財務主管即使身處異地也隨時可以進行審批。同時業務人員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移動匯報訂單,經理隨時可以異地審批、查數據,減少了業務人員將時間用在費用處理等繁雜的事務當中,提高了業務的工作時長。小微企業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對異地倉庫、辦事處和門店進行實時監控。
(3)政府管理模式變化
政府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統一處理資金的預算、核算、決算,集中管理績效與內部控制。有助于政府對財務的管理與匯報,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幫助政府轉型。
互聯網環境下的財務會計管理如何規范集中財務基礎數據,又如何落實內控政策,成為了財務組織及崗位建設的關鍵問題。
2.信息安全風險
企業的互聯網開發平臺包含的內容其實十分廣泛,大致包括了商業分析平臺、移動平臺、云管理平臺、開發平臺、社交文化平臺,以互聯網平臺來聯系供應商、員工、經銷商、客戶這些業務單位之間的關系,實現一種全員全產業鏈的應用平臺。
內容如此繁多,信息量如此巨大,牽涉放眾多,那么信息如何做到安全傳遞與溝通,如何在各個要素高效配合的同時避免外部人員的惡意攻擊成為了至關重要的問題。
構建安全信息環境必須通過技術的突破與研發,需要硬件和軟件的同步提升,這一點需要財務人員與技術人員共同溝通,由財務人員提出信息安全要求,由專業信息人員實現技術突破,實現跨領域的深度融合。
3.復合型人才短缺
互聯網時代下的會計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財務數據,而是“產、供、銷、人、財、物”數據化后的一切企業生產要素,需要通過數據平臺進行企業的資金管理、財務數據監督、內控與風險管理、績效管理。熟悉財務數據的同時需要對企業內部控制有深刻的把握,并且需要對現代化的會計操作得心應手。
互聯網時代背景的下會計工作涵蓋了績效管理、精益管控、內控風險管理、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等眾多層面。這對財會人員的業務處理素質是一種重大的調整,對于財務會計人員的工作而言,是一場巨大的變革。
財務會計正向著管理會計轉變,財務會計人員如何轉變自身作用,值得每一位財會人員深刻反思。
三、互聯網會計面臨問題的幾點解決方法
風險和機遇總是并存的,互聯網+會計給我們帶來機遇的同時,我們也應當認識到它帶來的風險,同時學會合理地平衡風險。
1.強化組織流程的控制和管理
在網絡環境下,會計提供的是一種專業化的服務,而網絡應用能力也是一種關鍵因素,要保證財務人員輸入數據的安全性,要對數據進行驗證,保障其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
強化企業的會計信息安全,加強企業網絡系統軟硬件的安全措施,建立防火墻,提高密碼技術。隔離企業內網和外網,不允許內部人員從內網訪問外網并傳輸數據,也不允許外部人員從外網訪問內網,做好職能分工,互相牽制。另外還要定期備份數據和硬件維護,定期的進行檢查。
2.大力培養復合型人才
網絡會計是計算機和會計的統一,相關人員必須掌握相應的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經驗,還要會運用信息技術,這樣才能更好利用互聯網會計,發揮出其應有的效果。
對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問題的解決:
(1)通過高等院校開設其相關的課程進行培養教育。
(2)借助社會上優秀的培訓機構來進行培養。
(3)在繼續教育中添加新設教育項目來實現培養。
3.健全互聯網會計的法律環境
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相關立法還不夠具體全面。為了促進我國互聯網會計的健康快速發展、使得人們有法可依、規范會計核算、保證網絡會計核算更具有法律效力,需要細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參考文獻:
[1]周波,陽倩.“互聯網+”下的會計人該如何應對[J].財經界(學術版),2016,(17):202+210.
[2]張詠梅,于英.“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會計框架設計[J].會計之友,2016,(03):126-129.
[3]國務院發布推進“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J].中國外匯,2015,(14):10-11.
[4]蔡安英.淺談互聯網環境下的會計核算[J].無線互聯科技,2014,(07):28+98.
[5]吳文娟.互聯網背景下財務會計與管理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6,(21):211.
[6]王欣,張爭鳴.論現代企業管理模式下ERP會計信息系統安全性控制[J].中外企業家,2016,(26):65-66.
[7]鄧金邊.A公司財務信息化建設系統優化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6.
[8]高瑞雪.電子商務網絡環境下的財務會計發展分析[J].財會學習,2016,(06):128-129.
作者簡介:徐麗軍,女,職稱:教授,單位:沈陽大學;陳雯熙(1991.12- ),女,籍貫:浙江,碩士,沈陽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