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摘要】我國是滑坡地質災害經常發生的國家,地質災害不僅威脅人類的安全,破壞農業的發展,同時還會對一些市政工程建設產生影響。滑坡現象一旦發生,危害極大且影響極其惡劣。本文先后介紹了滑坡現象的概念以及出現的原因,然后對其影響因素作了全面的探討,最后結合導致滑坡災害發生的因素,提出幾點防治滑坡的對策。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能夠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從而提高我國在滑坡地質災害預防及處理方面的水平。
【關鍵詞】滑坡;預防;處理;對策
由于人類活動的加劇以及工程建造規模的擴大,人類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大。我國是滑坡、泥石流以及山體坍塌等災害頻發的國家,這些災害所帶來的影響非常惡劣,不僅威脅到人類的人身安全,同時還給農業生產造成了很大程度的負面影響。滑坡現象的出現,并非是在單一因素的影響下導致的,而是在多個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為了加強滑坡災害的防治力度,需要對各種因素進行全面的了解,從而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防止滑坡的發生[1]。
一、滑坡災害的概念
滑坡與泥石流、地面坍塌、山體崩塌等都屬于地質方面的災害。滑坡是指坡面上的整個地面或部分地面在重力豎直分力的作用下向下滑落的現象。這種災害的發生多數是在暴雨的沖刷或者雨水的浸泡以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下發生的。滑坡現象的發生對于人類生活安全以及農業生產都有著極大的威脅和危害。尤其是水利工程中的渠道滑坡,后果更為嚴重[2]。
二、滑坡現象出現的原因
滑坡現象的出現,多數是以一兩個因素為主導,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滑坡現象的預防與治理中,需要首先找到引起滑坡的主導因素,并針對這一兩個因素實施相應的防治措施。對于其它幾種次要因素,也不能掉以輕心,而應積極地采取措施,協助以上主導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引起滑坡現象的因素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自然因素,即地質與地貌因素;另一類是人為因素[3]。
(一)自然因素
有些坡面是由巖石和土層構成的,這些巖土層成為滑坡災害發生的先決條件。因此,所有的巖土層都存在不穩定因素,從而容易導致滑坡災害的發生。有些工程經過的地段,其土質經常遭到破壞,導致土質強度降低,從而出現軟土層、斷層以及風化土層等土層破壞現象。這些土層的基礎條件非常差。在暴風雨來臨或遭受雨水浸泡時,經常不堪一擊,從而導致滑坡現象的出現。另外,有些坡面是由兩種土壤構成的,而兩種土壤的結合程度并不緊密。在這種新舊土壤結合的地帶極易發生土面滑動現象,從而導致滑坡災害的發生。同時,由于一些地域的土質原本就比較松散,這種松散的土質很容易使土體的構造發生改變,從而出現斷層、裂隙等現象,最終導致滑坡災害的發生。另外,一些符合某些特定地貌特征的坡面,也存在滑坡災害方面的威脅。這些坡面具有一個共同的地貌特征。其上部與下部坡度都比較陡峭,而中間較為平緩,這種坡面特征極大地增加了滑坡出現的概率。尤其是當坡面上部呈環狀且山體坡度在10-45度范圍之內時,更容易導致滑坡現象的出現。符合這些特征的典型的坡面有公路、鐵路、橋梁等兩邊的邊坡以及江河湖海等水域的坡面,這些坡面都具有發生滑坡的可能性[4]。另外一個自然因素就是,水文條件的影響。包括雨水和地下水兩種。地下水和雨水都能起到軟化土體,降低土體強度的作用。其中,雨水的沖刷作用加速了對土體的破壞作用。與此同時,地下水在滑坡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地下水除了能夠軟化巖土,降低巖土的土體強度,同時還能夠加大土體空隙,以此產生空隙水壓力,在空隙水壓力的浮托作用下,促進了滑坡現象的產生。除了以上因素能夠造成滑坡災害的發生,另外,暴風雨雪天氣、地震、海嘯、地表水沖刷以及風暴等自然因素,也會引起滑坡現象的產生。
(二)人為因素
隨著人類工程規模的日益擴大,人類對土體的破壞也日益嚴重。這些破壞土體地質的行為包括礦山開采、爆破以及挖坡腳等等。這些行為極大地破壞了土體的原始構造,降低了土體的強度,使得這些地段極易發生滑坡災害[5]。同時,由于人類盲目的亂砍濫伐,使得坡體的保護屏障喪失,從而導致滑坡現象的發生。另外,在對于一些工程的建造,例如建廠、建房以及修筑鐵路公路時,也會對坡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通常因為坡體下部失去支撐而發生下滑。近幾年,因為人為破壞而造成的山體滑坡現象也層出不窮,例如我國西北西南部地區,在進行鐵路、公路、鐵路的修筑時,因施工過程的強行開挖和大力爆破,使得相應邊坡陸陸續續發生滑坡災害。
三、滑坡地質災害預防及處理對策
對于滑坡現象的預防及治理,首先要以預防為主。對于一些容易發生滑坡的地段,消除其安全隱患,采取防患于未然的治理措施,實施對地質進行勘察,并綜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對于防治滑坡的措施,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著手。
(一)消除水的隱患
通過地表排水的方法減少水對土體的滲入,從而降低滑坡出現的概率。地表排水分為兩種,分別是坡體以外排水和坡體以內排水。坡體以外排水是通過在坡體圍界5米以外建造環狀截水溝,以攔截旁引的方式將水引到別處,從而有效地較少地表水對坡體的滲入。對于坡體以內的地表排水主要是采用防滲與排水相結合的方式。首先,為了防止土體滑坡,將土體中的縫隙進行填補,以提高土體的密實度,從而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下滲。同時,在滑坡范圍內建造排水溝,將地表水進行匯集并排出。另外,除了采取填補縫隙的方法來防止地表水的下滲,還可以通過覆蓋漿砌片石和種植植被的方式達到防水下滲的目的。另外,對于一些堅硬的巖質邊坡,可以通過噴灑混凝土護面的方式來防止地表水下滲,從而有效地保護坡面[6]。
(二)提高坡面地質的力學強度
對于提高坡面地質力學強度的措施,通常都是借助工程技術來實現的。例如通過削坡減載,從而提高邊坡的抗滑強度。削坡減載的作用機理是通過放緩邊坡的坡度或者削減邊坡的高度,從而提高邊坡的穩定性,進而達到預防滑坡的目的。在對坡度高的邊坡進行處理時,盡量削減不穩定巖石的高度,從而不但降低了邊坡的高度,同時還提高了邊坡的穩定性。另外一種方法就是通過邊坡的加固的方式,從而提高邊坡的穩定性。比如通過在坡下腳建造護墻、擋土墻以及采用鋼筋混凝土樁等方式來加固坡面[7]。
(三)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
建筑工程項目在進行開發和施工時,除了考慮施工的方便性以及施工人員的安全性,還要考慮怎樣降低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和損害。首先,應該盡量減少大力爆破以及邊坡的開挖坡腳等行為的發生,尤其禁止強行開挖,從而減少對坡體土質的損害。另外,在施工完畢后,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恢復工作,盡量使坡體恢復施工前地貌。除此之外,相關部門應該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禁止亂砍濫伐現象的出現,同時提倡植樹造林,以此來加強對坡體的保護作用,從而避免滑坡現象的出現。
結語:
綜上所述,能夠引起滑坡災害發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自然的以及人為的因素。自然因素多與地質的構造、巖土的類型、地貌特征、水文條件以及風暴、海嘯、地震、暴風雨雪等自然災害有關。人為因素多是由于人們缺乏保護環境的意識,在工程建筑以及開發中,對土體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損害,使得土體的穩定性降低,從而提高了滑坡現象發生的概率所造成的。對于滑坡災害的防治措施,要從消除水的隱患以及提高坡面地質的力學強度兩個方面進行著手。通過攔截旁引的方式,將地表水引出,防治下滲。通過填補縫隙以及覆蓋植被等方法來加固坡面,以此來提高邊坡的穩定性,從而達到防治滑坡的目的。通過本文的建議和探討,希望為相關土木工程人員提供一些技術參考,從而提高其在防治滑坡方面的水平,進而降低滑坡現象對人類造成的損失和危害。
參考文獻:
[1]王晨光.對滑坡地質災害預防及處理對策研究[J].工程建設標準化,2014,(11):263.
[2]鄧江平.滑坡地質災害預防及處理對策分析[J].科技傳播,2013,(15):110,125.
[3]任雪.滑坡地質災害的預防及相應處理措施研究[J].地球,2015,(5):367.
[4]楊武年,濮國梁,CAUNEAU F等.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遙感圖像信息處理及其監測和評估[J].地質學報,2005,(3):423-430.
[5]柴立計,趙翔,李永學等.滑坡地質災害預防與處理措施[J].山西建筑,2010,36(19):129-130.
[6]陳軍.滑坡地質災害預防與處理措施[J].中外企業家,2013,(30):171-172.
[7]李厚登.滑坡地質災害預防與處理措施[J].建材與裝飾,2014,(25):160-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