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淞
童年作為人生的必經階段,在人的生命成長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人類閱讀習慣的養成就始于此。作為一種特殊的閱讀空間,書店所呈現的設計環境對兒童認知發展、審美能力與行為語言模式等諸多方面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何讓兒童書店的空間設計契合人類完整生命成長的歷程,將兒童生命特征與個體體驗作為重要的設計元素融入其中,對設計師而言是一個需要思考與努力的方向。
19世紀末,德、法等國興起了一股反理性主義的思潮,經過一系列的反思與批判后,生命哲學應運而生。生命哲學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主張通過對話與交流、實踐與體驗來找回人類失落的精神世界,回歸人類生命世界的精神家園,主要代表人物有狄爾泰、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等,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德國哲學家狄爾泰的哲學思想。在狄爾泰眼中的生命作為世界的本體超越理性而存在,同時也是一種處于不斷生成與流變中的永恒的沖動。正因如此,生命無法用抽象的概念、定律加以表達,只有體驗才能把握生命,生命存在于體驗表達的本質中。[1]狄爾泰甚至認為只有源自個體內心的感受與體悟才能將個體生命與世界相聯系。個體只能通過自身的直接經驗去感知世界,而這種感知就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體驗。
兒童作為客觀存在的生命,其獨有的生命體驗能“通過貫穿在世的所有本質來領會與掌握世界的整個狀態”。[2]事實上,兒童同時生活在成人與自我兩個世界中,當我們用成人的認知來為兒童設計屬于他們的書店空間時,常常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童而使其失去了兒童的獨特性。狄爾泰關于生命與體驗的論述對于設計的啟示在于,兒童處于不斷完善與嬗變之中,他們有著異于成人的審美傾向與認知風格,設計師只有認真審視這些差異,從尊重兒童體驗的角度出發,設計才能回歸本真,取得最大的效果。在本文中,兒童生命體驗的空間設計是在遵循兒童生命成長規律的前提下,對兒童所處的具體空間如書店進行人性化設計的一種設計理念,其具體涵義可以概括為: ①兒童生命體驗與成人世界具有明確的邊界,②兒童的獨特性應在設計中得到足夠的重視與尊重,③兒童的體驗是其成長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④設計應幫助兒童感受與認知周圍的世界,關注兒童成長體驗。
當下,隨著網絡書店的興起,實體書店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與考驗,如何在新形勢下全方位、多角度審視兒童的獨特性,培養其閱讀與欣賞的習慣,讓更多的兒童走進書店,成為擺在每一個兒童書店面前的話題。筆者認為,設計雖無法徹底改變現狀,但在進行兒童書店的空間設計時,盡可能地了解與尊重兒童的獨特性,讓兒童在書店中感受成長的自由,體驗生活的樂趣、兒童世界與人生的真、善、美。
兒童的世界處于不斷豐富與完善之中,充滿了無窮無盡的變數。正如盧梭在《愛彌兒》中所言“在成人之前,大自然希望兒童要有兒童的樣子”,發散的思維,求新、求變的心態,永遠的喜新厭舊等構成了“兒童的樣子”。如何在設計中抓住孩童不斷變化的生命特征,從他們的審美體驗出發,最大限度地關注和調動兒童的閱讀潛力和可能性并加以實現,需要設計師不斷地洞察與理解兒童的世界,找尋適合孩子生長軌跡的話題創意,并依據這些創意來規劃設計書店的各個角落。
同時,需要強調的是兒童生長世界與成人世界從整體上說處處體現著對話關系,對話將個體生命體驗與他人、社會相聯系,是兒童生命與外界交流的基本方式。同時,“對話本身就是一種行動。”[3]對話在設計中集中體現出以下重要特征:一是平等性。對話的雙方——設計師與兒童之間是平等的對話關系,對最終的設計作品都有著自己的話語權。“對話是發生在地位平等與價值相當的不同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盵4]對話關系的建立意味著一種雙方尊重各自生命體驗的設計氛圍的出現,是雙方完全自主選擇的結果,對話過程不僅是交流的過程,更是體現各自生命價值與意義的過程。二是自主性。設計中要想找尋一種統率一切的集體意識是徒勞的,每個個體都有獨立的自我意識,設計所要完成的工作在于展現具有相同價值目標的不同意識世界。兒童是生命的存在,其強烈的自我意識 “本身就能使統一的獨白型藝術世界解體”,[5]并貫穿于設計過程的始終。三是主動性。兒童世界的獨特性并不能消解設計師獨有的藝術構思和審美想象。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需給自己的設計對象留有充分的表達空間,讓兒童的世界映射到書店空間的設計中,同時將設計師對兒童的理解融入其中。
設計源于“生活世界”的需要,也要回歸于生活。設計的過程原本就是一種生活過程,人類世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與行為傾向都需要在其中得以闡述與顯現,“生活世界”是設計必須關注與理解的領域。設計師對兒童生活世界的模擬與表達,是在對現實世界充分把握后的創造性發現,是揭示兒童世界內在生命意義的獨特活動。成人世界中的種種束縛在兒童世界中未必有效,想要說話或表達的沖動喻示著兒童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求知、求新與求變是兒童在閱讀中存在的普遍心理狀態。
同時,設計是以人的生活實踐為出發點,生活多姿多彩,不存在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重視實踐的設計,能夠看到兒童生命世界的未完成性、隨機性與差異性,以現實生活為根本旨歸,為設計師在具體的兒童書店設計時采用適合的表達方式與藝術創意提供有益的啟示與靈感,幫助設計師在設計素材的選擇、功能空間的轉換、色彩色調的變化、話題的更迭中做出自己的抉擇與調整。兒童書店的設計需扎根于兒童生活世界的沃土之中,唯有如此,設計才能滿足兒童閱讀生活中審美體驗的需要,而不失去對兒童生活的價值與意義的關注。
現實中,成人總以自我的標準來觀察和衡量兒童的世界?,F代心理學關于兒童的研究大多數局限在運用成人訂立的標準對孩童進行認知方面的測量上,或是采用孤立兒童在外的“客觀”方法,由此,兒童自身復雜的情感世界就被人為的排除在外了?;蛟S,成人終究只是成人,無法像兒童自身一樣洞悉其情感世界,更何況情感單靠認知的方式是無法深入探討的?!罢窃趦和约旱氖澜缰小棺约涸诓皇Щ虮M量不失童年美好的心靈狀態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盵6]因此,設計師在設計之初,就應摒棄成人世界中對兒童的種種偏見,對兒童世界的獨特性多一份理解、尊重與呵護,平等地對待他們。
在設計中,如何讓兒童在知識的海洋中實現與成人世界精神與心靈的溝通,在閱讀中體驗生命的豐富多彩,進而喚醒他們對于閱讀的渴望?這些值得每個設計師更多、更深與更高的思考。
建立設置話題是兒童書店設計方式之一。兒童在話題中逐步將封閉的內心敞開,與他者和環境產生的交流。只有相互理解才能在話題的世界里把對方視為獨立的個體,彼此尊重、相互信任。設計師對話題的挖掘需建立在尊重兒童生命體驗,尊重其體驗的特殊性和未完成性上,讓兒童在體驗話題內容的過程中自由體驗閱讀的樂趣,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閱讀的奇妙?;赝麅和砷L的片段,不難發現兒童在閱讀中對書中某些感興趣的細節(話題)往往是記憶猶新的,因此設計師可以將這些書中的細節加以抽象或還原,通過藝術的加工運用到書店空間中去。這樣就能讓兒童在書店空間中直接感受書的內容和魅力,從而沉浸其中,在心理上產生依戀的感覺。
一個典型的案例。在美國中部的肯塔基州,有家名叫藍色大理石(Blue Marble Books)的書店。店主摩爾太太利用自家庭院的走廊開了一家書店。店里有一間房間搭建了一個《月亮,晚安》書中的場景(見圖1)。在綠色的房間中,一只小兔子坐在靠椅上,屋內燈光柔和,一切事物都是那么熟悉,令人回味;三只小熊躺在床上,墻上的壁畫,座鐘、短襪,小貓和手套,等等,所有東西都讓人仿佛置身書中。設計師巧妙地將書中的情節融入書店空間設計,找尋與提煉出與兒童相關的話題,不但增加了閱讀過程中的趣味性,也讓兒童在不知不覺中放松心態,感受生命的樂趣。

圖1 《月亮,晚安》中的場景
書籍是有形的,兒童在書店中所體驗到的空間環境卻是無形,無形的環境對個體產生的影響是深 刻而顯著的。一個符合兒童天性的書店環境無疑會對兒童閱讀素養的生成產生正面的影響,同時也會加強兒童對書店品牌的認知。書店的空間設計也會延伸書籍本身的價值,兒童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設計所帶來的愉悅,更是一種對生命的體驗與感悟。
當下,以兒童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專業人士如兒童作家、兒童醫生并不鮮見,而真正意義上兒童設計師卻未出現。正因如此,現有的設計者缺乏對兒童真實世界的深入了解。由此引發的問題在于現行的設計往往帶有明顯的成人世界的痕跡。兒童在成人設計的空間中發現了一條縫隙,而這條縫隙卻是在設計之初就可以通過設計師的藝術構思加以彌補的。一個有趣的現象,在美國,兒童書店大多都是由(前)教育工作者開辦的。應該說對兒童生活世界的理解,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從事兒童早期教育的教師是最有發言權的。因此,很多美國兒童書店的設計靈感來自于教師對其教育生涯的感悟與理解,從而也間接地折射出兒童生命本身的面貌。芭芭拉是一位曾在教育機構里工作了40多年的教師,退休后創辦了一家名為“故事書小村”(Storybook Village)的書店。芭芭拉將這間書店的使命定義為對公眾分享她對兒童早期教育的理解。作為一名曾經的老師,芭芭拉將她對布置課堂的心得帶入到書店的裝修與設計中。芭芭拉的書店中設計了一個供孩子進出的“秘密通道”,通道的盡頭是書店后臺的一個布偶戲小劇場(如圖2)。小劇場的場景按照店主對孩童世界的理解來布置,充滿了童年的氣息?!懊孛芡ǖ馈卑涤髦鴥和喿x過程中探索的過程,而小劇場則可理解為一種獎賞,只有喜歡閱讀的孩子才可進入其中。在此,店主設計了一種在幼兒教育中常用的激勵機制,通過獎賞來鼓勵孩子閱讀書籍,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設計師從事此類設計時應學習和繼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經驗,了解兒童生活的真實面貌,把這些經驗融合到設計中去,逐步構建與完善兒童書店空間設計的藝術構思與表達方式。

圖2 故事書小村書店的小劇院叫星光劇院
注重生命體驗的空間設計視兒童為具有豐富生命內涵的完整個體,在設計中關注兒童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發展狀況。兒童在書店的體驗過程不僅有求知、求新的需要,更有求變即情感的滿足、審美體驗的達成等需要。因此,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兒童知識的增長、認知觀念的發展,更需要重視他們的情感、審美與態度體驗的獲得,讓兒童在書店閱讀中感受到外部世界的真、善、美。只有在設計過程中全面關注兒童的生命體驗,為兒童的生命發展營建一個充滿童趣與關懷的公共空間,兒童書店才會成為孩子們樂于接受,將書店打造成展現兒童生命發展人文價值的精神家園。
紐約的“兒童墨水”(Kids Ink)是一家極具特色的兒童書店。這家書店在洗手間的墻壁上簽滿了作者的簽名。實際上,兒童書籍的作者往往都是人童年的偶像,就像《皮皮魯和魯西西》的作者鄭淵潔、《淘氣包馬小跳》的楊紅櫻一樣,孩童對他們充滿了崇敬與好奇。作者的簽名出現在書店的某個角落,無疑會拉近兒童與書店、作者的距離,在其情感上產生受關愛和呵護的感覺。與之類似,北京建國門外的“青少年閱讀體驗大世界”專門為兒童開辟了一個與作者進行交流的角落。角落用兩面分別繪有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棋盤的背景墻搭建,棋盤上的棋子則用不斷變化人臉的電子顯示屏裝飾,這個角落專供作者做簽售訪談等活動。墻上的面孔開始時是員工的臉,遇有活動時則換上作者的臉。角落的燈光一直處于不停地變化中,營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氛圍。設計中的一個微小的細節就會凸顯出設計師對兒童生命世界的人文關懷,使書店散發出濃濃的溫情。
兒童書店作為孩童生命世界的心靈驛站,宛如靜靜流淌的小溪,連接著生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一個強調全民閱讀的時代,吸引更多的兒童步入書店,開啟個體閱讀生涯的生命之旅,已成為擺在所有兒童書店面前的新課題。優秀的書店空間設計正逐步演化為書店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引領著文化傳承的新潮流。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強調生命體驗的空間設計的提出為傳統兒童書店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內涵與活力。同時,兒童書店空間藝術底蘊的提升,重塑了實體書店的整體視覺效果,為兒童提供了更好的閱讀體驗??梢灶A見,隨著全社會對兒童文化事業關注的不斷提升,兒童書店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將兒童生命體驗與環境審美統一起來的設計理念將會逐步得到業界的肯定與重視。
(作者單位:湖南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