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蔚
摘要:指出了隨著成都市國家中心城市定位的明確,國際化發展水平也相應需要站上一個新的臺階,有必要進一步梳理成都市現狀的國際化水平發展情況。從成都市外籍人口的空間分布入手,分析了現狀國際化區域的空間分布和主要影響因素,并從規劃角度提出了一些提升策略和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國際化;外籍人口;空間分布;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2020004
1引言
成都市作為四川省的首位城市,逐漸成為電子信息、醫藥等行業快速發展的排頭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橋頭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2013年財富論壇在成都成功舉辦,目前已有超過270家的世界500強企業入駐成都,代表著這座城市已逐漸走上世界的舞臺。同時成都市作為國內領事館第三城,領事館數量僅次于上海、廣州,其國際吸引力也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梳理成都市國際化區域的空間分布情況對于進一步提升成都的國際化水平和城市宜居性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建設宜業宜居宜商的國際化城市
國家、省、市均對成都市的國際化發展寄予厚望:已經批復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成都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正在編制的《四川省城鎮體系規劃》強調要培育高端服務職能,重點發展科技研發、國際交往、高端消費與金融商務等功能,把成都建設成為西部旅游的中心城市、國際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托科技、航空、宜居、文化等優勢,強化文化創意、科技創新、國際交往、消費服務等職能,建設宜居宜業宜商的國際化大都市。在成都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著力營造國際化城市環境,提升國際化生產服務配套功能,完善國際化生活服務配套,提升城市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等等。
3其他城市外籍人口空間分布情況
相關研究數據表明,全球主要城市的國際居民占總人口比重近20%,悉尼、倫敦和紐約這類城市的移民人數甚至超過居民總人口的1/3。國內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外籍人口的流入是成為全球城市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合理引導國際人口的導入,對促進一個城市的國際化進程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以上海市為例,截至2014年,上海外籍人口約為171874人,占上海市常住人口的比例約0.71%。上海市的外籍人口以美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居多,主要包括三類人士:國際專業人士和高級管理人士主要集中在上海高級商務區,多居住在中心城區,沿地鐵二號線呈帶狀分布;國際留學生主要分布在各大院校及高校周邊;低技能勞工主要就業于外語學習機構和服務業,沒有具體集中地點[1]。
4成都市外籍人口空間分布情況
成都市2011年的常住外籍人口數量約為1.3萬人(公安局數據),截至2016年6月,留居成都的外籍人士接近2萬人(成都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資料),外籍人口占比從不到0.1%增加至約0.12%[2](圖1)。
圖1成都市外籍人口變化情況
從空間分布來看,目前外籍人口多居住在成都市中心城區,主要的集中居住片區包括:桐梓林片區、科華北路片區、九眼橋片區、天府國際社區、麓島國際社區、中海國際社區[2]。從行政區域來看,外籍人口主要分布于武侯區和高新區(圖2)。
外籍人口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較多,從外籍人口留居成都的主要目的來看,就業和留學排在前兩位。因此外籍人口居住選擇上會考慮靠近就業和學習的區域。其中武侯區高校較多,四川大學、四川音樂學院等附近均有較多外籍人口居住。同時高新區和武侯區近年來產業發展較為迅速,電子信息、商務等產業吸引了一些具有技術和管理優勢的外籍人口就業,便捷的通勤也是其考慮的一大因素。
此外,外籍人口的空間分布還與領事館的空間分布相關,領事館的選址通常考慮了交通便利和城區發展等情況,選址于市中心地區的領事館較多,進而帶動了外籍人口的集聚,例如桐梓林片區、科華北路片區等就靠近美國、德國及泰國等領事館等區域。參考上海市外籍人口的集聚特點,美國人的空間集聚性較高,這對外籍人口的集聚起了一定的帶動作用,進一步解釋了成都市美領館至科華北路片區的外籍人口較多的原因(圖3)。
圖3成都市部分領事館空間分布情況
從配套服務來看,外籍人口傾向于選擇配套成熟的片區,成都市中心城區的配套相對于其他區域而言,配套設施現狀建設更為完善。
從文化生活來看,歐美等外籍人口喜愛酒吧文化和戶外生活,飲食以西餐等為主,這里通過爬取百度地圖的餐廳分布數據并導入GIS進行密度分布測算,可以得到成都市西餐店分布和所有餐飲店分布的差異情況(圖4、圖5)。
從以上分布圖可以看出,成都市的餐飲店分布主要以天府廣場-春熙路為核心向四周呈環狀擴散和減弱,圈層式分布的特征較為明顯,越靠近中心餐飲店密度越高,紅色越深。而西餐店的分布情況同總的餐飲店分布情況有所不同,西餐店主要以天府廣場為核心向東南和西南方向之間的扇形區域擴散和減弱(最低密度為0~16家店/km2),在成都2.5環(中環)內的扇形區域內最為密集,紅色最深(最高密度為131~147家店/km2),同時沿地鐵一號線方向向南延伸,這也和成都市外籍人口的主要分布區域較為一致。
另外規劃引導對外籍人口的集聚也有積極的作用,例如天府國際社區、中海國際社區、鷺島國際社區等分散在中心城區四周,通過良好的配套服務和綠化環境等吸引部分外籍人口的集聚。
5提升策略及建議
成都市現狀外籍人口的數量和比例同其他全球城市相比仍然偏低,空間品質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城市包容性也有待進一步提升等。基于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1)國際化水平的提升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就規劃引導而言,需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科技、金融、商貿、文創設計等產業的水平和比例,進一步吸納國際優秀人才。
(2)完善資源配置,從前面的空間分析來看,成都市外籍人口主要集聚于中心城區的幾個片區,同規劃的一里塘、新川等區域有所不同。因此規劃不僅要做好遠期接口的預留,考慮未來的資源配置,同時還要加強對實際情況的考量,合理優化現狀區域的資源配置,落實相關國際化的配套服務設施(如國際學校、國際醫院等)、優化開敞空間等;合理平衡和引導現狀和規劃資源的關系。此外還需要加強城市特色的塑造,在城市設計、城市更新中注重保留成都原有的特色,包括城市風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突出熊貓元素、三國文化元素、美食文化元素等具有特色的城市標志,避免千城一面,以此作為成都市區別于國內其他城市的特質,以特色化吸引外籍人口。
(3)加強外籍人口的公共參與,傾聽其訴求,合理引導他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事務。以桐梓林社區為例,部分外籍人士成立了社區巡邏隊,給社區注入活力的同時也給外籍人士提供融入城市的平臺和空間,提升城市的包容性(圖6)[3]。
國際化程度的提高還離不開城市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加強城市治理,提升城市環衛水平,關注公共安全,在外籍人口較多的區域加強綜合管理和應急管理,努力營造和諧友愛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陳佳麗.城市規劃視角下上海市國際包容性提升策略研究[J].上海城市規劃,2017,132(1):140~145.
[2]家在成都外國人在蓉生活指南[M].成都:成都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2016.
[3]佚名.成都桐梓林社區有個老外巡邏隊?隊長是個博士生[N].華西都市報,2016-1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