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晨
摘要:隨著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的旅游行業也得以迅猛發展,一直以來,旅游都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產業顯得更為重要,不僅能夠讓游客感受到自然風光的壯麗優美,更能讓人們體會到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然而,我國民族旅游產業在經濟法律的應用層面具有著十分迫切的需求,如果不能積極滿足,將會給我國民族旅游產業與民族之間和諧友好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因此,研究民族旅游產業的經濟法內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管理民族旅游產業市場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采取公開手段實行監管;構建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制度。
關鍵詞:民族旅游產業;經濟法;發展需求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6-0146-03
在國家經濟與社會建設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人們的生活水平與質量也在相應提高,為了娛樂身心,旅游成為了人們節假日及婚慶的首選活動,不僅如此,在國際上,我國的地位不斷提高,這促使外國友人對我國的民族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源源不斷來到我國旅游,這使得我國的旅游行業迅猛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旅游行業為國家經濟創造了巨大的收入,與此同時,民族地區旅游產業悄然興起,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更應該發展旅游產業,因為少數民族地區不僅能夠為游客提供壯麗秀美的自然景致,還能令游客體會到獨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吸引的不僅是海外游客,也有大量的中國游客。既能夠為少數民族地區增創收益,又能夠讓民族文化得以被更好地認識,繼而弘揚于海內外。然而,在民族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種種與經濟法相違背的現象,給民族旅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十分嚴重的消極影響。如果不能及時滿足民族旅游產業在經濟法律應用層面存在的迫切需求,就不利于我國民族旅游產業的持續發展以及各民族之間的和諧相處。因此,研究民族旅游產業的經濟法內容具有極其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法概述
從一般意義上講,經濟法是用以調整現代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最早,經濟法產生于資本主義國家,是發達國家追逐經濟利益,改善社會關系的基本法規。然而在早期,經濟法沒有民法的概念,并不注重法律內容的區分與研究,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經濟上,比較脫離法律范疇。對我國而言,經濟法出現較晚,在我國經濟水平逐漸發展提高的基礎上,經濟法必須與憲法、行政法、社會法、刑法等一樣成為我國最為基礎最為根本的法律。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新興的法律部門,經濟法可以起到干預國家經濟的重要作用,能夠有效地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并以促進經濟發展為根本目的,對經濟關系進行綜合調整。
二、民族旅游產業中經濟法運用的意義
(一)欠缺完善的法律保護
由于我國大多少數民族地區都處于較為偏遠的位置,因此在具有十分優美秀麗的自然風光與淳樸傳統的民族特色的同時,也表現出法律的缺失與疏漏。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和傳統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保護得較為完整,這些相對完整的旅游資源對外界旅游者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為民族旅游產業創造了充分的發展條件。然而旅游產業與很多產業有很強的聯系。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動就涵蓋了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必然會與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相聯系,具有拉動性強的特點,繼而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全面發展?!盵1]盡管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的有效應用能夠充分地滿足其迫切改善落后經濟狀況的心理需求與生存需要,但是法律的不完善與局限性都給其旅游經濟的增長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困窘,不僅在某種程度上損害了旅游者的權益,也會給自身的經濟發展帶來制約。研究民族地區旅游產業中經濟法運用,能夠在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基礎上保障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二)有效地促進民族和諧
一直以來,我國都是一個團結奮進,各民族間相對和諧友好的國家,并將民族之間的和平共處作為國家統一的重要標準,因此,在民族地區旅游業開始崛起發展的時候,我國政府有必要做好相應的宏觀調控,制定良好有效的政策繼而保障民族地區收入,使其能夠通過旅游行業的開展帶動整個市場經濟的提高。只有在大力支持民族旅游產業的同時積極地做好監督管理工作,確保經濟法規能夠有效實施,才能保障民族之間的和諧,減少各民族之間的矛盾與糾紛,為國家的統一與社會的安定奠定基礎。
(三)合理保護環境資源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大多擁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包括秀美的自然景觀,大量的生態物種、豐富的礦物資源。如在我國的云南,有著號稱中國西南地區最大湖泊、中國第六大淡水湖,且被譽為“高原明珠”的滇池,有著讓人看過一眼便銘記于心的秀麗洱海,同樣有著大量的動植物與有色金屬,因此被稱為“動物王國”“植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長年以來,有色金屬的礦產量都位居全國前列。不僅在云南,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均如此,然而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為了獲取可觀的經濟利益,就開始肆無忌憚地開發及利用這些自然物質資源,這種過度地、毫無節制地資源開采及利用不僅會造成物質資源的匱乏與枯竭,還會給自然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與污染,為此,少數民族旅游產業的發展應該建立在對經濟法律合理的認識與了解基礎上,盡可能地實現人與自然相和諧、經濟與民族風光相協調。
三、民族旅游的特征與經濟法的聯系性
(一)民族性與經濟法的聯系性
民族性是民族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每個民族之間的文化特點、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都與其他的民族存在巨大差異,這種民族性決定了在開展旅游項目,發展旅游產業時,各民族地區要采取許多截然不同的方式,這種民族性特點給經濟法的實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經濟法的執行必須有的放矢,以多樣性迎合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的民族性特點。
(二)地域性與經濟法的聯系性
地域性對民族旅游而言,既是一種限制,又是一種保護,任何民族的發展與生存方式的形成都建立在特殊的生存環境和地域特征上,只有在這樣的獨特的地域環境才能夠形成獨特的民族習慣,才能給游客制造出獨特的民族氛圍,為此,地域性特點必須與經濟法高度融合,經濟法要建立在對地域性有所針對的基礎上,才能確保游客在學習神秘民族文化的同時領悟、體會地域性所帶來的民族精神。
四、民族旅游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公共產品供給不足
長期以來,民族區域旅游產業都存在著公共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隨著現代化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人民對于民族旅游的需求也相應不斷提高,而民族旅游產業的配置設施處于無法滿足的落后階段。這不僅導致民族旅游產業正逐漸喪失競爭力和吸引力,也導致游客無法從旅游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民族旅游的樂趣與特點。以交通條件與住宿條件為例,民族旅游產業的交通道路條件往往非常惡劣,難以承受大量的車載客流,因此對于游客人數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也給行車安全埋下了隱患。而在住宿方面則更為明顯,很多民族區域的住宿條件極差,但是由于住宿房屋的有限,導致收費極高,既有坐地起價之嫌,價格又無法與實際環境相符。這種地形、環境封閉以及經濟落后導致的基礎設施不足與局限,給民族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帶來了桎梏與消極影響,也給游客的出行帶來了諸多不便。
(二)開發具有盲目性
由于一些少數民族聚集區域的規模與資源都難以滿足旅游產業的需求,所以這些少數民族地區開始進行資源的開發與產業規模的建設,但是,其在開發建設之前并沒有進行細致合理的規劃,缺少宏觀的戰略思考,而只是一味地將落腳點放在獲取更多經濟利益上,以至于旅游產業開發具有盲目性,缺乏質量保障,不僅對于當地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還會導致資金利用不佳,設施建設不到位等情況,對少數民族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沒有促進作用,反而產生了巨大的阻礙。
(三)旅游市場存在不正當競爭
“我國的民族旅游產業正處于迅猛發展的階段,但是隨著發展節奏的加快,游客對旅游項目的投訴也大幅度地增長,尤其是旅游社與游客間的糾紛增長速度非常之快?!盵2]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產業項目的對外開放過程中也存在這樣的情況,且近年來愈演愈烈,最主要原因即旅游市場中出現了不正當競爭手段,為了獲取利益,旅游產業商家棄道德于不顧,其操作手段甚至違反了我國《旅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有關規定。如民族地區的旅游餐飲行業將收費標準定的過高,趁機敲詐游客。還有一些旅行社強制性地要求游客進行購物消費等,這種行徑不僅對游客自身的安全及經濟造成損失,也給民族旅游產業的形象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五、經濟法對優化民族旅游產業的作用
(一)經濟法的完善大力扶持民族旅游產業
為了大力扶持民族地區旅游產業項目的開發與運行,我國政府應通過經濟法的制定進行補貼和優惠,“這些政策包括:財稅優惠政策;對民族地區發放無息和低息貸款的金融優惠政策;采取利潤自留、自有資金照顧、價格補貼照顧等措施對民族貿易和民族用品的優惠政策,同時應放寬扶貧標準,加大民族地區扶貧資金及完善相關惠及民族地旅游開發的傾斜政策?!盵3]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降低民族地區的旅游資金投入標準,使其無論從建設還是管理上都能夠得到有力的資金扶持,合理地利用各項資源,加快旅游業發展腳步。
(二)合理地制定民族旅游產業發展規劃
民族旅游產業的長期性發展進程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果不能做到合理規劃,就會破壞民族地區的整體和諧,破壞民族地區的生態結構與建設規模,使其失去原有的民族性特點,因此,政府應該通過經濟法的制定調控幫助民族地區進行合理的旅游產業開發規劃,并以此培育市場,完善旅游產業的服務。在實際操作時,政府要以市場導向作為旅游產業及產品開發和發展的牽引力,有步驟、有時序地為民族旅游產業制定符合自身發展思路的開發規劃,既能大力地保障民族地區自然生態資源的完整性,也能促進自然生態環境與旅游產業平衡發展。
六、運用經濟法管理民族旅游產業市場
(一)管理民族旅游產業市場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休假制度的調整,我國旅游業蓬勃發展。在旅游帶給游客快樂享受的同時,關于旅游的投訴日漸增多?!盵4]民族旅游產業市場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與休假制度不斷調整的基礎上,民族旅游市場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只有以經濟法作為管制的途徑才能確保侵損游客的不正當行為受到大力打擊。如今,各旅游商家經營者為了獲取經濟利益,甚至謀求暴利,不惜自毀信譽,采取吃回扣行為、打擊詆毀其他商家行為、虛假廣告宣傳行為等,導致民族旅游市場出現了病態之狀,嚴重阻礙了民族地區旅游市場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影響了各民族之間的和諧關系。市場需要完善與規范,只有加強對于旅游產業的有效規制,加強市場監控的力度,才能促進旅游市場的蓬勃發展、自由競爭。
(二)采取公開手段實行監管
傳統的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市場缺乏經濟法的有效監督管理,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統一的制度與規范,缺少信息資料的公開和共享,導致了在法律判定時缺少合理有效的證明。為此,政府應在經濟法相關規定中要求旅游行業提供信息資料并進行公開。游客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旅游行業的各項信息內容,并選擇口碑質量最佳的旅游項目,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的信息公開制度可以幫助游客制定一條屬于自己的旅游線路并根據自身經濟條件選擇費用標準。旅游產業信息的公開可以通過網絡、問詢部、書籍音像等途徑。如當地旅游局主管部門建設網站,公開各項旅游產業信息,其中包括餐飲、住宿、交通等,并進行實時更新。民族地區旅游產業必須確保提供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游客及時獲取有利于出游的相關路線、住宿、購物資料。
(三)構建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制度
為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民族地區旅游產業必須按照經濟法的相關規定,訂立并履行旅游合同來維護雙方的合法權益。旅游合同要對各項糾紛制定明確的,具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以及賠償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兼顧雙方利益。除此之外,旅游執法部門應針對各項旅游產業項目的工作內容進行細致嚴謹的檢查,只有加強自身的監督力度,才能有效地增強旅行社以及各相關經營企業的自覺性,并自發提高自己的服務意識與服務質量。有效的監管與合同規定能夠減少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發生,改善坐地起價、強制消費、吃回扣等不良現象。
經濟水平的提高促使人們消費意識不斷轉變,讓旅游度假成為了目前最受青睞的放松方式,“旅游業一度被譽為‘朝陽產業,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弘揚了民族文化?!盵5]在旅游行業大力興起的前提背景下,我國的民族地區旅游產業也開始勢頭猛進,然而,“由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其他地區存在巨大差異”,[6]民族地區的地域限制與民族特征決定了其發展具有局限性與阻礙性,如果沒有合理的規劃與監督,就會引發一系列不正當競爭與違法行為發生,導致民族地區旅行產業陷入惡性循環,為此我國政府必須加強經濟法的構建,加強對旅游業的監督和管理,確保旅游產業的各項目符合旅游合同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改善當前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的不良現狀,促進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的振興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羅中昌.民族旅游產業的經濟法思考[D].西寧:青海民族大學,2014.
[2] 甘子紅.從經濟法視域分析我國旅游業中損害賠償責任[J].今日湖北旬刊,2015(8):17.
[3] 馮冰冰.從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產業發展看民族經濟法的相對獨立性[D].長春:吉林財經大學,2010.
[4] 熊 靚.從經濟視角看我國旅游業中損害賠償責任[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3(11).
[5] 徐萍萍.論旅游業政府監管失靈的法律救濟[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4.
[6] 田釩平.民族經濟法理論研究的根本問題——基于西部開發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關性的理論分析[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0(5):98-104.
[責任編輯:王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