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香
摘 要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直接目的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研是開啟教師生命力的一把鑰匙,而五要素導學教學法是一種既新式又不缺乏傳統的教學方法,為古今教學的優良結合體,是值得推廣與開展。通過對本校目前教學經驗的實際探討,結合我校開展“五要素導學教學法”的各種特點,總結出了一些問題與初步構思的方法。
關鍵詞 五要素 學習習慣 教學方式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五要素導學教學法”理論依據。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教學活動要以“學”為中心。運用“課堂學習的五個基本要素”理論要求指導學生學習:“前置導學、診斷定教、遞進教學、針對練習、生成學法”。重教法理論原則,不拘于固定模式。其特點是以解放學生學習為關鍵,以“解決問題”為核心,以自主探究為主線,強調“自學互教”,以培養興趣、養成習慣、形成學習能力、誘導主動性為前提,以指導觀察、強化感受為基礎,以發展思維和能力、著眼創新和實踐為重點,并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充分體現“導而先學,學而后教、因學定教、生活重建、動態生成”的教學思想。
1開展“五要素導學教學法”的 三個階段
我校開展“五要素導學教學法”的研究與探討從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1.1第一階段理論解讀
從2012學年度開始有意識的滲透“五要素導學教學法”的理論學習,改變教師觀念,學校領導在語、數、英科組上多次進行“五要素導學教學法”理論解讀和培訓,針對課堂教學的“五要素導學教學法”進行了探討,各科組在每月的科組學習中更深層次的理解“五要素導學教學法”的內涵意義。“五要素導學教學法”的解讀是。
1.1.1前置導學——“先導學”
“以學論教”、“少教多學”。讓學生先在教師指導下根據教學需要進行有內容指引的“先學”(現場指導或借導學提綱引導),切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繼而爭取達到獨立自主地“先學”的狀態。
1.1.2診斷定教——“以學定教、順學而教”
教師在“先學”之后的“教”的方法。它強調“教師應該講學生自己不能學會的”。學生自己能學會的,無需教師再講,教師只需要通過“引導暴露”“共同解疑”講學生自己不能學會的。初步有所涉獵的情況下,了解預習進展的措施。
1.1.3遞進教學
遵循認知規律科學安排課的環節,要點。與前置性學習任務的設計相配合,建構學習臺階(體現課程性質,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機制),引導有意義的思考。核心問題與支架結構——理解內容,思維至發展學習過程和彼此聯系的學習內容,運用于問題解決,引導記憶。
1.1.4針對練習
指針對學的情況進行的隨堂練習與作業。知識點學習需要及時鞏固,隨堂作業就是寓存具體學習目標,及時反饋學習進展。反對用“直線式”的對話解決隨堂練習與作業。如教師問:懂了嗎?學生答:懂了!
1.1.5生成學法
是老師在現場的分析和現場幫助。任務一是基于學生成果與困難。任務二是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1.2第二階段課堂實踐探討
在理論學習過程中學校進行實踐操作性的探討,分別在語、數、英三科的課堂教學進行課例研討,目的對“五要素導學教學法”理論的實施進行操作性的研究,其中語文科組課例由楊清華副校長帶頭上了一節《畫楊桃》,歐慧伶老師上《可貴的沉默》,英語科組李悅媚《How often do you go hiking? 》,數學科組鐘偉森老師上《分數的基本性質》,在研討過程中分別聘請了金灣區教科培語、數、英教研員姚雪葵、潘潤蘭、傅永飛、馮曉穎進行了學術上的指導。
1.3第三階段課堂教學全面展開
我校經過近一年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和三個階段對“五要素導學教學法”的實施感悟是:
1.3.1懵懂中看到了希望
從一開始要把“五要素導學教學法”在一節課中完全體現,老師們覺得難度挺大。課余時間或者利用集體備課時間,各年級的老師們都在討論如何運用這“五要素”,怎樣才能在課堂中更好地體現“五要素”。但沒有行動就無法打破傳統,沒有嘗試就無法找到出路。從每一次的研討課的活動中,通過老師們的課前議課和課后評課,以及專家們的指導,老師們在懵懂中看到了希望,也開始對“五要素導學教學法”的運用有了更深的認識。
1.3.2教師層面上的改變
在我校的課堂改革實踐中高興地看到教師的角色在轉變,教師在課堂上的任務由“上課”為主過渡到“組織學習”為主。主要體現在上課教師開始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先學”,我們48位教師都是借助導學案進行引導學生課前的學習,布置學生課前預習。教師對對教學目標做到深入鉆研課程標準,認真把握每一章(節)教學任務及重點,做到任務明確,重點突出,難點突破,上課教師注重把學習目標任務具體落實到知識能力上。
1.3.3課堂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
導學案在課堂上發揮了最大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由此可見,導學在學生的課堂學習中的作用。因此,教師課堂做好啟發誘導工作,是教師在追求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它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綜合我校語、數、英各科組針對“五要素導學教學法”中提倡的“先學后教,順學而教”的課堂學習方式改變尤為突出,語文學學科體現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質疑問題的體現,教師課前先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將本節課中的基礎知識問題以提綱形式給學生,教師讓學生自己從教材中找出答案。這樣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達到獨立自主地“先學”的狀態。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教師就不講了,教師只是引導重點講學生不懂的,也就是預習中的困難之處,過程中常見的錯誤。遵循認知規律從而進行遞進教學,如:理解內容,思維至發展學習過程和彼此聯系的學習內容,運用于問題解決,引導記憶。從課堂中可以看到教師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如:課前準備、做筆記)、能力(聽、說、讀、寫)的培養。在這過程中,針對學生學習的情況進行的隨堂練習與作業,鞏固知識點,這一環節中教師更多關注到了后進生的學習體驗,能適當地利用較簡單地問題提問基礎較差的學生,充分地讓后進生體驗到學習的參與樂趣,在練習環節也更多地走到后排指導后排學生解答練習,除此之外,老師重視對多媒體的運用,效果是比較明顯的。數學學科體現在:教師注重學生活動經驗的積累。“五要素導學教學法”課堂實施在數學學科上體現最為突出,給我們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位老師都注重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有了充分的活動經驗之后才能得出結論,體現了當下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1.3.4“五要素導學教學法”方法的收獲
在“五要素導學教學法”的課堂實施活動中,我校各科組都有自己本科組在課堂實施中最為突出成功的地方。
(1)語文科組最突出的就是“生成學法”。例如:語文科組的全體教師在課堂中,老師非常重視引導學生小結學習方法,并適當的進行小練筆,特別是學習了每篇文章后都重視概括出該文章的寫作特點和寫作方法,這對于幫助學生的習作能力水平具有很大的幫助。教學活動中,老師們對教學內容的編排和設計趨于精練和實用,他們對教學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非常值得我學習。
(2)數學科組是“導學設計”上。能圍繞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以問題式、表格式、框架式等不同形式向學生展示“導學”內容。做到富于啟發性,能夠積極引道學生思維;富有操作性,能夠便利學生動手完成和交流互動;具有簡潔特質,能夠切中要害,保證學生在導學時能夠完成。教師緊緊把握住導學案的設計要素:從課題到時間,從目標到難點,從“導學、訓練”到教學反思,做到要素齊全,不空缺,不漏補。
(3)英語科組是在“遞進教學”環節上。根據學科的特點改進為“指導”讓學生敢學,在課堂上做到師生平等交流,教師與學生共同合作創設交際實踐的語言環境,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用英語交際,使課堂變成劇場,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達到運用英語的目的,從而提高了英語水平。教師努力研究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方式,盡力讓學生處于主體激活的狀態,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對學生最有價值的實踐活動,使之成為學生樂意追求的學習形式。
1.3.5學生層面上發生了變化
(1)學生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識和自主學習態度。在以往的預習中,預習只看看書或是讀讀課文,勾勾詞,寫寫字,現在他們知道預習課文必須多讀幾遍,因為課上要比賽,生字可以用形近字比較來記憶,新出現的多音字、詞語要去查查字典,這些內容都帶有一定的強迫性,原因是課上檢查改變了一種方式,那就是代表小組展示用分數來衡量,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2)學生表現的熱情備激發起來了。課堂上我們欣喜的發現在展示中,孩子們不管用什么方式去展示,展示的內容如何,但他們敢于站在全體同學面前說和做,這就是一種積極性的調動。相信通過老師每節課有意識的參透“五要素”的教學方法,通過課堂培養學生展示自我的活動,孩子們的自信心、口頭表達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會逐步提高。
(3)優生能力明顯展露,學困生漸漸爬上。在“五要素導學教學法”的課堂實踐中,學習小組長在導學案施行中起著很關鍵的作用,他的任務和責任很大,開始我們總是抱怨,我們的學生很自私,只管自己;他們不知道怎么協調組員的關系,組員不聽話也是束手無策,這些問題都是存在的,因為畢竟學生在家都是嬌慣的。經過這一段時間的訓練,效果是明顯的,有些小組長開始知道自己該干什么,組員也有了一定的配合,提高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4)低段學生學習方式成型。一、二年級學生雖然年齡小,識字量不多,但老師們在課堂中也很好地體現“五要素導學教學法”,識字教學是重點,他們的特點:讀貫穿整個課堂。讀詞讀句讀文,通過讀來鞏固來培養語感來領悟其含義。培養優等生,給他們一定的責任。適時組織一些以小組為單位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適當加入一些游戲。
1.3.6存在的困惑
實踐研究中具有收獲也存在不足,在每次研討課后,各備課組長組織本年級老師評課,課前預設的環節和課中運用出入原因在哪里?應該怎么樣處理這個環節等等。在研討活動中我們將進一步需要探討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的制定。
(2)如何設計導學案最為高效,導學案和練習題的區別。
(3)展示內容如何分工合作
(4)如何培養學生之間的互評水平
2結束語
通過“五要素導學教學法”的研究活動,我們感到收獲頗多,無論是在課堂教學技能技巧上,還是對“五要素導學教學法”的理解與實踐都有很大的提高,學校課程改革的開展,激發了教師的教學激情,促進了備課組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備課組成員之間對本組教師在研討課前都給予了很多幫助,齊心協力地將自己組里的研討課展現得更圓滿。同時也調動了年青老師積極地向經驗豐富的老師請教,求得指正。通過觀摩研討課,我校全體老師對“五要素導學教學法”又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和思考,為營造高效課堂積淀了豐富的經驗和做法,從而促進了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林曉麗.小學數學導學式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今日中國論壇,2013(21).
[2] 梁潔.導學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6(22).
[3] 劉孔華.小學數學導學案教學法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