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旗+楊嘉怡
摘 要: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鄭焦融合為實現焦作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重大發展機遇。文章分析了鄭焦融合發展的重大意義、鄭焦融合發展的指導思想,對鄭焦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進行了制度安排,提出了鄭焦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鄭焦;融合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259.27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usion development of Zhengzhou and Jiaozuo to achiev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Jiaozuo's economy provides a significant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development of Zhengzhou and Jiaozuo. To carry on the system arrangement for the top-level design of Zhengzhou and Jiaozuo fusion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path selection is put forward. Proposed the fusion development path selection.
Key words: Zhengzhou and Jiaozuo; fusion development; path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經濟發展必然的趨勢。2006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將中原城市群作為中部四大城市群之一被提上國家規劃議程。河南省《中原城市群總體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以鄭州為中心,一個半小時經濟圈,包括洛陽、開封、新鄉、焦作等9個省轄(管)市的中原城市群。通過兩市整體規劃,實現鄭焦融合、互補、協同發展,在中原城市群組團中發揮優勢,提升整體實力,使焦作在中原城市群發展中成為重要增長極。
鄭州是河南省省會,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焦作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與山西省接壤,南與鄭州、洛陽隔黃河相望,自古就是豫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焦作市區距鄭州市中心86公里,自從今年鄭焦城際鐵路通車后,大大縮短了兩地的空間距離。焦作市成為繼開封之后,融入鄭州半小時生活圈的第二個城市,焦作市未來將是中原城市群建設的重要支點城市。
1 鄭焦融合發展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鄭焦融合為實現焦作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重大發展機遇。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各地經濟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焦作市作為中原城市群的重要支點城市,主動順應國家和全省發展戰略的新走勢,實現鄭焦融合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鄭焦融合有利于實現鄭焦兩地城市功能與經濟產業的融合與互補。焦作是能源大市、旅游名市,但是煤炭資源面臨枯竭,城市面臨經濟轉型。雖然近年來焦作旅游資源得到開發,成果顯著,但是僅僅有旅游支撐焦作市經濟還不行,還需挖掘更多與焦作現有產業能夠形成鏈條的新興產業,從而做到借勢用力、后發制勝的效果。目前,鄭州正在進行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的建設,焦作屬于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輻射和帶動區域,有助于焦作做好重大項目引入和產業轉型工作,作為豫晉通道,物流樞紐,可拓展航空港的經濟范圍。
鄭焦融合有利于兩地投資、融資能力提高。鄭焦融合發展,可快速實現以鄭州為中心,相關城市群投資、融資能力的提高,可吸引更多國內外的投資參與城市群的建設。隨著鄭焦兩個城市之間城際鐵路開通,兩地的投資潛力得到較大提升,并實現兩地在戰略層面上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推動兩市經濟向良性發展,使有限的資源獲得較大的利用和開發,在雙贏的基礎上又好又快發展。
鄭焦融合有利于提高鄭州的文化軟實力與促進焦作城市轉型。焦作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焦作作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經過多年的探索,目前南太行旅游業發展較快,努力打造焦作太極拳品牌和山水品牌,形成山水、文化、休閑三大特色旅游項目。尤其是鄭焦城際鐵路的開通,使鄭焦溝通交流更加方便快捷,焦作人想著鄭州的購物、醫療、教育,鄭州人想著焦作的青山綠水及人文古跡,把焦作做成為鄭州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2 鄭焦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分析
2.1 鄭州、焦作兩市融合程度不高
鄭州雖然是河南的省會,但是相對經濟實力不如其他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實力強。他的輻射半徑較小,難以在中原城市群眾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焦作是河南的西北重鎮,毗鄰山西,能源工業和重工業發展歷史久遠,旅游業后來居上,全國聞名,經濟基礎相對實力較強,對于鄭州的依賴程度并不大。兩城資源共享的程度不高,融合在動力上存在不足,沒有形成功能的互補與銜接。
2.2 鄭州、焦作兩市產業相關度低
《中原城市群總體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中原城市群要形成四大產業帶。焦作屬于南太行產業發展帶,鄭州屬于京廣產業發展帶。二者在產業分工上明顯不同。焦作以地域位置優勢,背靠山西能源基地,晉煤外運要道,煤炭資源豐富,是重化工業密集區。目標是打造河南能源、原材料工業和重化工工業。鄭州是全國鐵路樞紐,發展陸路交通、鐵路交通和航空物流運輸產業。兩城在產業發展上側重點不同,產業相關性低,較難形成產業合作。
2.3 鄭州、焦作兩市存在行政壁壘
融合在很大程度上靠政府推動。現實情況各市都存在強調本地經濟增長、市場保護和完成地方經濟指標的現象。行政壁壘阻礙了城市融合。目前,兩城在市場準入標準、政策、社會服務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溝通上缺乏一個固定的組織進行強有力的協調,沒有形成制度保障,利益矛盾導致各自為政,很難將融合理念具體實施貫徹。
3 鄭焦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
3.1 鄭焦融合發展的指導思想
鄭焦融合發展的提出是焦作市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一項宏大戰略構想,其指導思想是:以立足焦作自身優勢,借力中原經濟區中心城市鄭州發展的帶動力,主動融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服務鄭州、共贏發展為宗旨,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交通一體化為突破口,加快與鄭州區域資源整合,優化鄭焦經濟空間布局,發揮鄭焦整體優勢,輻射兩市周邊區域經濟,最終實現新常態下焦作社會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3.2 鄭焦融合發展的頂層制度設計
(1)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為組長的領導機構
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為組長的推進鄭焦融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面組織、指揮、協調鄭焦融合相關事宜。下設辦公室和若干專門委員會等運行機構,負責具體推進和協調鄭焦融合發展過程中的運作問題。專門委員會可按產業融合發展、商貿流融合發展、綜合性交通網絡體系、南太行及沿黃休閑旅游、跨境統一公共服務體系等方向設置。
(2)盡快出臺《焦作市關于加快鄭焦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
領導小組盡快責承相關部門起草《焦作市關于加快鄭焦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若干意見”應對推進鄭焦融合發展過程中的制度安排、體制機制、重大問題、組織機構、路徑選擇、具體措施等進行詳細安排。
(3)建立與完善鄭焦融合發展工作協調與聯動機制
鄭焦融合發展是跨越城市、地域等多級行政區,必須建立焦作和鄭州兩市之間的專門協調機構,才能解決具體融合過程中的出現矛盾與問題。第一,在省政府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建立兩市的高層協調機構,由市一級政府相關部門和負責人組成,設置共同的辦事機構,擬定相關的議事規則,形成共同的決議。第二,設立鄭焦市長聯席會議制度,由鄭州和焦作兩市領導輪流擔任會議主席,加強兩市領導高層互訪,積極開展合作洽談。定期召開兩市主要領導參加的聯席會議,協調、溝通、研究解決鄭焦融合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形成共識,分別實施。第三,建立鄭焦融合發展聯動對接機制。成立兩市對接小組,加大工作力度,加強省、市對口部門溝通銜接。加強信息交流溝通,及時將兩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批示、鄭焦融合發展整體工作進展、重大項目建設、兩市對口部門對接情況等進行相互通報,實行信息互通和共享。
(4)將鄭焦融合發展納入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
今年是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編制年,機會難得,焦作市應積極向有關領導和部門匯報鄭焦融合相關事宜,爭取將鄭焦融合納入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盡快形成共識,并以此為契機,全面啟動鄭焦融合發展。
(5)將鄭焦融合發展擺在焦作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突出位置
今年在編制焦作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時,將鄭焦融合發展擺在突出位置,進行詳細規劃。具體在規劃中應體現鄭焦產業融合發展、鄭焦商貿物流融合發展、鄭焦綜合性交通網絡體系、沿黃休閑旅游、跨境統一公共服務體系等。
(6)廣泛開展科學論證與研討
組織高層次論壇,邀請專家學者、各級領導對推進鄭焦融合發展開展科學論證。具體要從鄭焦融合發展的制度安排、路徑選擇、兩市空間位置、城市功能互補、產業發展互補和社會認同度、開封新鄉等城市的融合經驗等方面開展廣泛的研究與論證,深入分析鄭焦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和現實基礎,做好宣傳工作,從而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為進一步推進鄭焦融合發展開闊思路。
4 鄭焦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
4.1 經濟與產業發展路徑
(1)鄭焦融合發展中的沿黃“經濟示范區”建設
東起武陟詹店黃河浮橋,橫跨鄭云高速,西到迎賓路黃河大橋構成沿黃休閑旅游及相關經濟產業帶。在武陟詹店、迎賓路南段兩側規劃建設兩個“鄭焦融合發展經濟示范區”,重新規劃相關功能分區,具體包括產業聚集區、文化休閑區、商住區、生態隔離區等。重點發展高效農業、綠色養殖、生態旅游、灘區土地開發等,把黃河灘區建成重要的生態涵養帶、綠色養殖帶、觀光旅游帶、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盡快形成鄭焦之間集生態、涵養、水資源綜合利用、文化、旅游、灘區土地開發于一體的復合功能帶、綠色長廊。
武陟縣、修武縣、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應在產業融合、交通基礎設施、生態旅游休閑等方面加快與鄭州對接,實現與鄭州人流、物流、商貿流的無縫對接。
(2)鄭焦融合發展中的產業布局
鄭焦兩市主要產業分別處于產業鏈的不同位置,優勢各異,產業的上下游配套能力較強,融合互補發展的優勢明顯。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經濟城市群是河南乃至中部地區承接中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西部資源輸出的核心。鄭州、焦作等九大城市群功能要進行明確定位,圍繞工業、農業、商貿服務業,錯位發展、分工協作,通過整體規劃,實現優勢互補,可快速推進鄭焦產業融合發展。
鄭州的定位要高,要跳出鄭州發展鄭州,鄭州應該以建設成為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發展目標,依托鄭州航空港,成為全國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科技創新基地。
焦作作為周邊城市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發展所長,主動融入中原經濟城市群板塊。焦作市作為中原經濟區四大產業發展帶之一的南太行山產業發展帶區域,具有集中連片發展能源、原材料工業和重化工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可打造成為中原城市群能源、重化工、汽車零部件、裝備制造業、電子商務及物聯網基地。同時做好鄭州產業轉移承接,借力鄭州航空港,對接大產業,加快發展體積小、重量輕、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和航空運輸偏向性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3)鄭焦融合發展中的與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快速對接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給焦作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焦作要結合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定位,在大樞紐、大產業、大都市的戰略定位中實現自身的發展,通過“三大對接”,快速推動焦作跨越式發展。
統籌規劃,依托城際鐵路進一步縮短焦作至航空港通達時間,提高鄭焦之間通達能力。推進與改善電子商務、大數據等信息系統建設,統籌規劃焦作口岸設施建設。規劃建設通用機場、異地候機樓、航空港專屬配套園區(為智能手機終端配套的電子信息產業園,為航空航材和精密機械配套的航空產業園,為航空物流配套的印刷包裝產業園,為航空餐飲服務的食品加工產業園)、物流中心、商貿中心等,形成與鄭州航空港錯位互動發展。
4.2 交通與信息發展路徑
(1)鄭焦融合發展中的綜合性交通網絡體系
武陟詹店依托黃河浮橋,嘉應觀景區借力鄭云高速,市區依托迎賓路黃河大橋直接與鄭州相聯,與鄭焦晉高速、新焦濟高速、S311省道形成三縱三橫公路交通網絡體系。
焦作市南臨黃河與鄭州隔河相望。從地理上講,鄭焦的融合不同與鄭卞一體化,鄭州與開封兩市之間地勢平坦。而鄭焦的融合要跨越黃河的屏障。實現鄭焦融合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跨河交通障礙。當前應加快迎賓南路沿線及焦作黃河大橋項目建設,打通焦作的“南大門”。另外,加快鄭云高速與新焦濟高速、云臺山景區的對接。武陟詹店黃河浮橋應盡快改造成為詹店黃河大橋,拓寬改造引橋,直接與省道S311相連。
2015年6月鄭焦城鐵通車,兩地實現城際鐵路公交化,這對鄭焦的融合發揮了巨大作用。目前應重點推進鄭太鐵路開工建設以及既有的鐵路干線及設備的改造,完善鐵路支線和專用線的配套設施。
(2)鄭焦融合發展中的信息、金融與電信一體化
網絡平臺一體化。新媒體時代,通過“互聯網+”,連接兩市互聯網并軌,不論是移動通訊收費業務還是信息通訊業務實現兩城融合,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實現兩城居民網絡生活資源共享。
固話區號一體化,共用0371區號。借鑒鄭汴一體化的發展經驗,實行單一區號,取消兩市通訊的長途資費,真正實現電信同城。
政務公開一體化。兩市政府在網絡上加強政務合作,建議通過信息平臺共享政務資源,聯合辦公,聚集新媒體各種形式,比如官微、官網、bbs等,兩城各自網站互為好友,通過超鏈接形成矩陣,促進政務公開一體化。
銀行卡、存折、資金匯劃、票據等金融服務業務同城化。
4.3 文化、生態與旅游發展路徑
(1)鄭焦融合發展中的文化建設
鄭州市相比較洛陽、開封等古城文化歷史底蘊相對較低。但是要打造一個真正的中心城市,不僅是政治、經濟的中心,鄭州更應該是文化的中心。焦作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文化資源,又是太極拳之鄉,焦作應該以此為契機,培育文化旅游品牌,建設文化園區,成為鄭州市民娛樂、休閑的后花園。
焦作文化建設具體包括:神農文化與宗教文化尋根朝圣、沁陽中原文化、嘉應觀黃河文化、“竹林七賢”隱士文化、丹河峽谷民俗文化、陳家溝太極陰陽文化。焦作市的八大文化園區,即云臺山旅游綜合服務區、太極文化村、神農文化山、黃河文化園、月山寺文化園、韓愈文化園、古山陽城文化園和影視城文化園。焦作市還擁有國際太極拳交流中心、朱載堉紀念館、太極拳大師紀念地、商周古文化公園、韓愈陵園、煤炭博物園和許衡文化公園。形成了焦作山水、四大懷藥、溫縣太極拳和以朱載堉為代表的歷史名人四大文化產業品牌。鄭焦融合發展更需要構建焦作歷史文化、現代文明和特色文化融為一體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
(2)鄭焦融合發展中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鄭焦融合發展的前沿區域沿黃地帶,擁有大面積黃河灘區和濕地,做好黃河灘區和濕地生態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建設非常重要。建設沿黃河生態工程,聯合黃河沿線鄭州、洛陽、新鄉、開封等市,共同建設橫跨東西的生態涵養帶,構筑鄭州都市圈的“綠肺”。焦作市要加強南太行山自然山水生態旅游區的建設與保護;做好城市生態環境的分區、分類恢復與保護;加快采煤塌陷地的綜合整治與開發;加強平原水系、田園生態景觀保護區的開發與建設;建設由黃河、大沙河、沁河和南水北調中線運河交織而成的“豐”字型生態水景體系,形成焦作市區“五縱三橫”的綠色水景網絡,把焦作市建設成為鄭州市民外出旅游理想的生態綠色水景園林城市。
(3)鄭焦融合發展中的旅游事業
鄭焦融合發展必將推動兩市旅游業大融合、大發展。焦作應該借助這一大好機會,按照“大旅游、大文化、大營銷、大發展”的戰略思想,以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為引領,以南太行山自然風光為依托,打造“焦作山水、太極圣地”兩大世界級旅游品牌,形成山水、文化、休閑三大特色旅游帶,把焦作市建設成為具有國際性山水旅游城市。
(4)鄭焦融合發展中的高等教育
學分互認、學位互認(雙學位)。兩地高校結成聯盟,課程學分互認,鼓勵學生跨校學習。兩地高校學生可以選修對方雙學位課程,畢業時發雙學位證書。
本碩、碩博異地、異校聯合培養。鄭州和焦作兩地高校對學生進行聯合培養,優勢互補,提供實習基地,并與兩地企業進行合作,就相關專業,制定異地聯合課程培養方案。
4.4 公共服務與城鄉一體化發展路徑
(1)鄭焦融合發展中的區域市場與公共服務
加強行政協調磋商,整合市場發展政策,完善市場共同體。在招商引資、人才流動、技術開發、信息共享等方面要統一制定政策,努力營造兩市融合無差異的政策環境,打破市場壁壘,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提供公開、公平、共享的政策環境,構建共同的產權交易市場、貿易市場、金融市場、科技市場和人力資源市場。
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各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如在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保險、義務教育等方面提高人均享有的公共服務,縮小城鄉居民的差距。
(2)鄭焦融合發展中的城鄉一體化建設
鄭焦融合發展的前沿區域以兩市沿黃地帶為主,并多屬于鄉村地區。實現鄭焦融合發展,必須首先實現兩市沿黃地區城鄉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建設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引導。兩市政府要進行規劃安排、制度設計、組織實施,穩步推進灘區農民向城鎮轉移。制定鄭州發達地區與焦作相對貧困鄉鎮幫扶合作機制,統籌城鄉義務教育,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深化農村衛生醫療體制的改革和戶籍管理制度改革。
(3)鄭焦融合發展中的干部掛職、互派互助一體化
開展重點縣區點對點幫扶。建議兩市政府制定幫扶計劃,對兩地較近的重點縣區進行干部的點對點幫扶。開展鄭焦“雙百計劃”。探索建立兩地干部互聘制度,建議2016年至2020年各選聘100名左右各部門干部到對口部門兼職或掛職,并將合作長效化、常態化、制度化,促進鄭焦融合。
參考文獻:
[1] 蒲麗娟. 武漢城市圈經濟一體化研究[M]. 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
[2] 段建新. 鄭汴一體化發展研究[J]. 經濟師,2011(3):201-206.
[3] 胡剛,等. 中國城市融合發展路徑選擇[J]. 未來與發展,2012(4):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