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敏
摘 要 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對武陵區社區體育活動開展進行調查,研究發現:武陵區參與社區體育活動的人群中老年人為主、社區體育活動項目主要是以舞蹈、散步、慢跑為首選;影響武陵區社區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沒有配套的場地和器材、缺少專人指導。針對這些情況,提出相應的對策,為武陵區社區體育的活動開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 常德市武陵區 社區體育活動 發展 現狀 研究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社區體育是社會體育發展的重要內涵,近年來,常德市武陵區社區體育在發展和管理方面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如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力度,加大對社區體育經費的投入等。這些成績促進了武陵區社區體育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和我國發達城市的社區體育相比較,武陵區社區體育依然處于發展較緩慢的程度。因此,研究常德市武陵區社區體育的發展現狀,提出有益的發展對策,為社區體育的建設和發展提供科學有效的理論依據,同時為社區體育管理者提供決策參考,這些將有利于常德市武陵區社區體育的開展,對促進社區體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常德市武陵區社區體育活動發展為研究對象,以白馬湖小區、芷蘭小區、仙源小區、竹根灘小區、南坪小區五個社區體育活動開展進行研究,500 名體育鍛煉者為調查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訪談法 、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
對常德市武陵區白馬湖小區、芷蘭小區、仙源小區、竹根灘小區、南坪小區五個社區,體育鍛煉者發放調查問卷500份,總體回收485份,其中460份為有效問卷,回收率達到96.25%,有效率達到90%。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常德市武陵區社區體育活動發展現狀
2.1.1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
研究表明,武陵區社區體育主要活動的參與者中,女性(241)稍高于男性(219);在不同年齡段的參與者中,50 歲以上的參與者占調查總數的30.7%,41-50 歲年齡段占調查總數的25.9%,21-40歲屬于中青年階段參與者占調查總數的32.7%,20 歲以下年齡段學生居多占調查總數的10.7%,調查發現41-50歲以上年齡段的居民是家庭相對穩定,對健康的需求增加,為此選擇體育鍛煉起到了增強體質和加強社區居民交流的作用,成為鍛煉的主力軍;20-40歲年齡段的居民因為生活尚未趨于穩定、工作壓力較大、學生在學校有體育活動,導致了這個年齡段的居民鍛煉人數有明顯的下降。
2.1.2參加體育活動項目情況
對武陵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調查結果來看,對場地、器材、活動環境等外圍因素要求不高的廣場舞、散步、跑步等項目是參與性最高的。廣場舞占調查總數的37%,參加散步、跑步占調查總數的26%,乒乓球、羽毛球項目占調查總數的13%,健身路徑器材占調查總數的10.9%,太極拳、武術占調查總數的7.6%,三大球占調查總數的3.3%,研究表明女性居民對參與廣場舞極為喜愛,不僅能達到鍛煉的效果,還能在集體的氛圍中相互學習;散步、跑步居民是利用社區附近的公園、空地等進行鍛煉,使社區居民相互交流;其他項目因為受到場地、器材、個人體育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導致參與度不是很高。
2.1.3社區體育活動的場地設施情況
研究表明,常德市武陵區社區居民活動的場地選擇在小區附近公園、廣場等進行體育鍛煉,占調查總數的 33.7%;小區附近的空地或路邊進行體育鍛煉,占調查總數的 29.2%;社區內的公共體育場所進行鍛煉,占總數的 16.3%,附近的學校進行體育鍛煉,占調查總數的 9.9%;收費的體育場所進行體育鍛煉,占總數的 7.6%;由此研究表明離社區近的公園、廣場,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更多,進行完體育活動后可以及時到家休息;在社區內鍛煉的存在人員過多,鍛煉擁擠的情況;其他的地方場地設施相對齊全,安全的鍛煉環境,但是存在收費現象。
2.1.4社區體育活動指導員情況
在調查中發現,武陵區社區體育指導員有50個,退休體育積極分子 20人占總人數的40%是最大的比例,他們文化程度相對偏低,具有很淺的技能水平,對于意外受傷事件的處理不合理;專業社會體育指導員10人占總人數的20%,但是他們很少對健身人員進行指導,導致居民對于他們不是很熟悉;在職專業體育工作人員占16%、業余在職體育積極分子占14%、其他人員占10%;武陵區社區體育指導員應加大培養專業人才,提高綜合素質和應變能力,在社區居民體育活動中充分發揮作用和吸取并發展體育積極分子等力量,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并將有意愿成為專業社會體育指導員。
2.2武陵區社區體育發展影響因素
伴隨全民健身計劃與健康中國2030綱要的頒發,社區體育得到發展。但是在武陵區存在社區部門沒有充足法律依據來執行和辦事處對社區體育活動沒有明確規定,導致社區體育的發展處于兩難的地步,建議社區體育的改革發展中,政府、體育管理部門,應加強相關的法律監督體系,使社區體育工作的開展、管理更加合理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武陵區在常德市屬于強區,不斷創新、積極進取,并實現了經濟的突破,武陵區體育產業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有了進步,體育場所、體育設施、居民的健康意識等都得到了提高,為常德市武陵區體育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發展平臺。
3常德市武陵區社區體育活動的發展對策
3.1社區體育管理模式的科學化
武陵區社區體育管理體制具有嚴重的行政化傾向,導致武陵區社區管理組織和基層政府在武陵區社區體育組織上呈現“都在管,都不管”的局面。必須從管理體制“政社分離”入手,轉變觀念,明確界定政府與社區居民委員會在社區體育組織管理中的職責,強化政府機構的指導、協調作用;建立健全武陵區社區體育管理制度,加強社區的管理逐漸形成“政府參與的縱向管理組織體系與武陵區社區體協自治管理協調發展的武陵區社區體育組織管理模式”,建立武陵區社區體育“齊抓共管”的管理格局,使武陵區社區體育管理納入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
3.2社區體育公共設施管理規范化
武陵區開展社區體育活動遇到的首要障礙是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匾乏,這種狀況直接限制了社區體育的活動時間和內容,不利于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建議相關部門要積極研究制定配套政策,鼓勵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逐步向社會有序開放,加強對公園、廣場活動場所的開放力度,不同程度地緩解體育場館、設施緊缺的現狀,整合武陵區社區體育服務資源,切實發揮有效體育資源在開展社區體育活動中的積極作用;同時要制定相關的社區體育服務管理規章制度,依法加強對體育公共場地設施的管理,使體育設施的規劃、建設、管理更加規范化、制度化。
3.3社區社會體育指導員規模化
提高武陵區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素質,保證武陵區社區體育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實施。實際上武陵區社區體育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指導員是“離退休體育積極分子”,他們熱情高樂于奉獻,但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因此,在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同時,要注重引導和培養“愿意以自己的一技之長為他人提供服務,施展自己才能”的體育積極分子,給他們營造施展的平臺。總之,積極調動和整合社會零散力量,加強對武陵區社區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建設與管理,使武陵區社區體育指導員管理與考核呈現規范化和法制化,培養一支高質量、高規模的社區體育指導員隊伍。
4結論
常德市武陵區社區居民雖然對體育活動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但與經濟、文化和生活水平較發達地區相比還處于初級階段,武陵區的社區體育還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組織體系、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的完善等還需進一步規范化、法制化;武陵區多數社區體育活動基礎比較薄弱,沒有適合體育鍛煉的場地、體育設施的不完善以及體育器材的陳舊或缺乏等問題一直存在。武陵區社區體育指導員不具備社區體育的專業知識或相關證書,大多數從事社區體育管理和指導的相關人員是憑著自己參與體育鍛煉的經驗進行指導。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 / OL].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 劉巖,鄭宏偉.徐州市社區體育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6(4):48-52.
[3] 張蔚明.湖南城市社區體育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體育學刊,2006(6):55-56.
[4] 王凱珍.新世紀中國城市社區體育的發展趨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37-38.
[5] 樊炳有.社區體育論[M].北京:北京體育人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