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世界政策研究所網站7月20日文章,原題:中國,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上世紀70年代,許多學者鉆研戴維·蘭德斯的經濟歷史書《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該書講席卷歐洲、北美和日本的科技革命如何改變生產可能性。而現今,中國也在經歷類似的科技革命,但速度更快。
我們如今開始把中國的崛起當做尋常事,然而40年前,無人預料到世界人口最多國家會有如此戲劇性的變化。在筆者看來,中國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得到高儲蓄率支撐的公共投資的大幅增長。相比中國這樣的快速增長國家,美國的公共基礎設施支出停滯或衰落。
中國的公共基礎設施發展的最顯著跡象,是眾多新機場和高速鐵路站。中國幾乎所有的城市如今都有時速至少185英里的鐵路相連,這比美國州際公路的通常旅行速度快3倍。交通革命可能是初來乍到中國的人注意到的最明顯的公共投資成果。第二明顯的,也可以說更重要的,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房地產熱。中國使用了全世界大約1/3的建筑工地塔吊,它推動了對房子修建、完工和裝修所需材料的需求,也是近幾十年來中國發展的一大引擎。雖然它刺激了公、私投資,但真正發揮啟動的是公共投資和規劃。
中國增長的最新引擎是“新經濟”,推動力是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中國基本上繞過了有線電話,直接發展到無線。同樣,如今許多中國人使用手機App作為支付手段,他們不用信用卡或現金。中國的互聯網經濟高速增長,根源在于中國政府對光纜、手機信號塔、衛星和交換系統的公共投資。正是這種潛藏的物理基礎設施支撐了快速增長。
西方媒體常提及中國政府的互聯網限制,卻很少談及中國政府對基礎設施發展的大量投資。然而,相比獲得信息和娛樂的渠道的日益擴大,那些限制只是小麻煩。我不是說中國什么問題都沒有。我曾撰文稱,中國的債務問題日積月累,其增長模式存在內在矛盾,這些很可能在今后數年引發一些嚴重的經濟危機。但是,相比在美國的那種對公共投資毫無道理的反感,中國使10億人擺脫貧困,發展成一個興旺、有競爭力的經濟體的巨大成功,應該足以顯示公共投資的益處。▲
(作者詹姆斯·H·諾爾特,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17-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