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幸福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許多人把追求幸福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物質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物質生活的提高并不代表人們幸福感的提升,人類逐漸征服自然的同時,也在受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的沖擊,矛盾不斷深化。那么,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幸福觀就有了很大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深挖儒家幸福觀的深刻內涵,有助于我們改善生態環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關鍵詞:儒家幸福觀;當代價值;幸福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2
一、幸福及其幸福觀內涵
人的一生無時無刻都在追求著幸福,不管是物質上的抑或者是精神上的,有人說幸福像一本空白的書,當你不斷地向里面填充美好的東西,那你距離幸福就會越來越近,而我更愿意將幸福比作一泓泉水,涌動著的涓涓細流,是那樣的清澈和平靜,好像人們在實現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之后獲得的內心的安寧和幸福一般。幸福沒有一個確定的概念,每個人由于自身的閱歷、經驗以及財富等等的不同,對幸福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我將幸福的內涵詮釋為:幸福是人的迫切合理的需要通過正當途徑得以實現或部分實現時的積極心理體驗。
那么何謂幸福觀?幸福觀是人們對于實現幸福途徑的看法,是人們在看待幸福這個問題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根本反映。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幸福觀是人類意識的產物,因此幸福觀受客觀因素的影響,幸福觀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的變化而變化。目前人們把幸福觀大致分為幾種:宗教主義幸福觀;理性主義幸福觀;感性主義幸福觀、馬克思主義幸福觀以及儒家幸福觀。宗教主義幸福觀主張避世,遠離塵世,信仰上帝才是幸福。理性主義幸福觀認為德性要有理性指導,沒有理性的思辨就不可能會有幸福。而感性主義幸福僅僅是將幸福歸結于感性需要,幸福就是人在感官上得到滿足[2]。在宗教主義幸福觀中,儒家幸福觀一直被人們樂此不疲的談論著,它不僅僅將幸福與個人相關聯,更重要的是與國家、社會、人民相聯系,儒家幸福觀提倡的“愛民”、“保護生態環境”、“孝悌”等等觀點在當今社會不僅沒有過時,還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是我們寶貴的財富。
二、儒家幸福觀的代表人物
“孔顏之樂”是儒家幸福觀的典范,孔子所說的“簞食”,“瓢飲”,“陋巷”,充分體現了孔子對于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看法,孔子認為衡量幸福的尺度是德性,獲得幸福首先要有一定的德性,與物質的豐富與匱乏沒有直接的關系。孔子反對功利主義只是追求物質財富的觀點,他將追求德性上升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將人類與動物的本質完美的區分開來。然而孔子并不是不主張弟子們追求功利,當子張向孔子尋求獲得功名利祿的方法時,孔子毫無隱晦的將方法告之,孔子的所說的“求祿之法”是在不違背儒家幸福觀德性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采取正當的方式去謀求利祿。“孔顏之樂”所體現的只是追求個人的幸福,然而孔子所說“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3],這充分體現了國家與人民緊密的聯系,國家治國有法,作為人民依然貧窮,是恥辱的,國家治國無方,作為人民即使富貴,也是恥辱的,孔子所提倡的儒家幸福觀將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相統一,在實現個人幸福的同時更要兼顧社會幸福。
孟子進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孔子的幸福觀內涵,孟子幸福觀的內容十分的豐富,大致可分為:滿足自身物質需求的利欲幸福;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吾日三省吾身的道德幸福;仁政愛民的社會幸福。這四種幸福的層次與馬斯洛層次理論完美結合,首先人們只有在滿足自身基本物質需求之后才能有更高的追求,孟子說“食色,性也”,這充分體現了孟子尊重人的基本需要,如果每天食不果腹,幸福就無從談起。其次孟子將父母健在,兄弟和睦,家庭和諧視為幸福,這與儒家幸福觀中所倡導的“孝悌”緊密聯系。孟子將在我們看來最簡單最容易實現的父母慈愛,子女孝順視為家庭幸福,使得儒家幸福觀更加貼近生活和實際。再次,孟子將每天反省自身的過錯,真誠的改變和充實自己作為道德幸福,道德幸福相對比利欲幸福和家庭幸福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幸福追求,孟子認為人只有經過思考和反省才能實現自己的本心,那么即便是像孔子一樣身居陋室又有何妨呢[4]?孟子看來最高層次的幸福是實現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君主享樂的過程中要不忘百姓,百姓在安居樂業的過程中,也要兼顧社會幸福,孟子“與民同樂”的幸福觀,豐富和完善了儒家幸福觀的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價值。
三、儒家幸福觀的當代價值
(一)儒家幸福觀對于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
儒家幸福觀不僅僅追求個人幸福的實現,更多的是關注社會的幸福,不僅僅強調人內心世界的精神追求,同時認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更為重要。這對現代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有重要的的價值。
首先,儒家幸福觀中“仁”的思想體現的是一種大愛,不僅僅要愛人,更要泛愛所有的生命,儒家要求人們要由愛親友而泛愛別人,由愛別人而泛愛生命,由愛生命而泛愛整個大自然,人在實現自身幸福的同時,更要注重自然的和諧,保護生態環境。儒家幸福觀是想通過“仁”,從而使人通過仁愛之心去更好的愛人愛己愛自然愛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其次,儒家幸福觀將保護生態環境與人的德性相結合,儒家幸福觀中“畏天命”、“取之有度”、“天人合一”這些觀點充分體現了人類的各種活動都要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進行,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應該是和諧統一的,人類要在保護自然的基礎上改造自然,否則終將會受到自然的懲罰,這種和諧有序的幸福社會已然具有了現代生態文明社會的特征。
最后,儒家眼中的幸福是個人與自然統一的美,孔子所追求的“孔顏之樂”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儒家幸福觀是站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上考慮幸福的,孔子并不追求物質享受,認為精神的滿足遠比物質需求更為重要,不難看出其簡單的生活恰恰是現代生態消費的理念,孔子看到自然之美,享受著山水之樂,即便是身居陋室,卻也覺得十分的幸福。儒家幸福觀中所主張的“仁”,對于保護生態文明有重要的意義[5]。
(二)儒家幸福觀對于加強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
儒家幸福觀是以德性為基礎的,幸福是建立在德性的基礎之上,失去德性獲得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不是儒家所提倡的幸福。首先,“孔顏之樂”所表現的苦行僧似得生活告誡人們收獲幸福并不是物質多么的豐富,物質也只有在德性的基礎上用正當的手段獲得才能得到內心的安寧與幸福,不能把物質的滿足看做是獲得幸福的唯一途徑,即使物質相當的匱乏,我們也要像孔子那樣保持良好的心態,縱然有誘惑,也要堅持自己的本心,不為所動。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從根本上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是為了獲得個人幸福。儒家幸福觀中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對于促進社會的和諧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儒家幸福觀中并不反對追求利欲,但是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主張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在看待義和利上,儒家認為“不義且富貴與我如浮云”,失去道義而得來的富貴并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在面臨利義沖突時,要做到“舍生而取義”。儒家幸福觀是不斷為精神文明注入新的活力,深挖儒家幸福觀的內涵,對于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最后,儒家幸福觀中提倡“吾日三省吾身”,通過修身來獲得幸福,找到自己內心之所需,個人的素養并不單純是自己的事情,更關乎著社會的文明與發展,儒家幸福觀認為想要獲得幸福,要從發掘你的本心開始,從修身開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也愈發激烈,我們只有通過反省和發現自己的本心,找到使得自身幸福的根源,才能不為外界所動,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追求物質會讓你活的越來越累,而不斷的反省,沉淀和提高自身,會讓你感到越來越幸福。
(三)儒家幸福觀對建設政治文明的作用
儒家幸福觀中所提倡的“仁”,一方面是說君主要施行仁政,作為君主要有仁愛之心,要愛各級官員,更重要的是要愛百姓,不能只是貪圖自身幸福,而要體恤百姓,實現社會幸福;隱含的另一方面意思是,在仁政的基礎上也要有法治。儒家幸福觀用辯證的思維方法來看待“德治”與“法治”,和法家極端主義的色彩不同,他們不主張用嚴刑峻法來壓制人們,更希望通過教化和道德規范人的行為。儒家幸福觀認為獲得幸福的途徑應該是“德治”和“法治”的結合,獎罰分明,輔之以法。實現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就要確保權力的濫用,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領導的黨中央,一方面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道德的手段凈化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加強了反腐的力度,將“德治”與“法治”完美的結合,符合儒家幸福觀的內涵。
總之,儒家幸福觀中豐富的內容對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著重要的意義。黨的十七大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其和諧標準既講人與自然的和諧,也講人與人的和諧,更講人與社會的和諧。我們通過對傳統幸福觀的合理剖析,就可以萃取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現代價值。
參考文獻:
[1]陳來.古代德行倫理與早期儒家倫理學的特點[J].河北學刊,2002(11).
[2]李培超.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幸福觀[N].中國教育報,2006(2-7).
[3]趙軍政.中華民族幸福觀管窺[J].安康師專學報,2003(6).
[4]武東生.論儒家人生哲學中的“孟之道”[J].天津社會科學,2003(3).
[5]錢穆.人生十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6.
作者簡介:楊月娟(1993-),女,漢族,河北廊坊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