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實體書店留足“實體”空間

【輿情回放】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4月2 3日發布《關于上海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首次將實體書店發展納入城市規劃和發展的“頂層設計”,明確規定“達到8萬人的居住小區,預留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書店面積”。不過,令人擔心的是,規劃的“豐滿”會不會遭遇現實的“骨感”?
【網絡輿情】
環球時報:實體書店有一個網上書店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就是能夠搞愛書者的同仁俱樂部,可以讓愛書者坐到一起,形成一個有凝聚力的社群。現在仍舊存活的實體書店,除了幾個超大的,多多少少是這些事做得比較好的的書店。作為政府,應該贊助具有各種不同興趣、品味、愛好的實體書店,不應有太大偏向。
【決策點睛】賦予圖書經營及城市書店網點適當的公益地位,有針對性地給予更多現實的扶持,并引導和發揮好市場經營的自主調節功能。比如,居民區預留書店面積,通過政策紅利置換,產權歸公共文化單位所有,低成本提供給實體書店經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