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啟躍 編輯/王莉
Review 點評
銀行業如何處置不良
文/熊啟躍 編輯/王莉

熊啟躍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當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銀行業資產質量關系到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和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解決不良貸款問題,以下三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是厘清不良貸款的風險底數。國際機構對我國不良貸款率的測算顯著高于監管部門提供的數據。一些證據表明,銀行體系不良貸款率可能存在“低估”:2012—2016年,國際大型銀行(這里的國際大型銀行是指30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中去除中資銀行、投資銀行以及業務功能較為特殊的銀行后剩余的20家銀行,包括花旗集團、摩根大通、三菱日聯金融集團、ING集團等)平均市值/撥備前利潤之比為5.59倍,而同期16家中資上市銀行僅為3.66倍。市場投資者對于潛在不良貸款的擔心是造成中外銀行估值存在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2015年,A股利息保障倍數低于1的非金融企業占比已達16%,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企業的償債壓力較大。2012—2016年,上市銀行關注類貸款由1.04萬億元上升至2.33萬億元,升幅達124%;2016年末,16家A股上市銀行關注類貸款/不良貸款高達201.2%,顯著高于國際大型銀行不足100%的平均水平。除貸款外,銀行其他債權的信用風險同樣值得關注。
據測算,2016年底,上市銀行信用債規模在9.5萬億元左右,表外理財對接的信用債和非標資產規模超過11萬億元。如果2A以下作為“問題”債權,那么銀行持有的“問題”債權占比為3.14%,風險不容忽視。當前,銀行體系需要全面厘清不良貸款的真實狀況,這是應對外界質疑、增強市場信心、處置和化解不良貸款問題的基礎。
二是關注不良貸款的變動趨勢。2016年以來,從銀行估值與盈利偏差、非金融企業利息保障倍數,以及“不良+關注類”貸款占比的變動趨勢看,銀行資產質量的惡化趨勢有所放緩,部分銀行的資產質量出現改善。
盡管如此,對不良貸款走勢仍應保持謹慎態度。2017年,中國經濟觸底回升的態勢并不牢固,經濟增長“前高后低”的預期不斷形成,因此,下半年隨著經濟增速趨緩,不良貸款壓力或有所反彈。不良貸款是“事后”指標,它是實質性風險發生后給出的風險判定,不具有預測效果。鑒此,對于銀行風險趨勢的判斷,還需要一套前瞻性指標,僅通過官方公布的不良貸款比率是不夠的。
三是優化不良貸款的處置策略。不良貸款的化解和處置是系統工程,涉及金融系統的方方面面。其一,要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貨幣政策應整體保持平穩,維持穩定的貨幣信用環境;監管政策要體現逆周期思維,促進銀行在經濟下行周期實現風險、收益和流動性的平衡;財稅政策應適當為銀行“減負”,提高銀行抵稅撥備的比例,下調國有銀行分紅比例要求,做到“以豐補歉”;完善金融企業會計準則,減小會計制度產生的“親周期”效應,更好地發揮宏觀審慎功能。其二,采用多種渠道化解不良貸款:加大銀行自主核銷的力度,并通過完善各項制度,防控自主核銷中的道德風險;鼓勵資產管理公司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借用互聯網平臺,提升不良貸款的處置效率;可考慮推出不良貸款處置基金,加速不良貸款化解;有節奏地提高不良資產證券化規模。其三,要提高商業銀行的風險吸收能力:完善不良貸款認定標準,引入統一、清晰的量化原則,縮減與國際同業不良貸款的認定差異,提升不良貸款數據的可信度;加大對新增不良債權的監控力度,引入“事前”風險監控指標;加強表外風險的監測,對于商業銀行承擔兌付義務的業務,應根據風險情況計提撥備和資本;加大資本籌集力度,探索發行永續債、可轉股的二級資本工具、可減記優先股,以及TLAC資本工具,提升風險損失吸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