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國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
編輯|孫潔
未來種糧呈兩種格局
文|李國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
編輯|孫潔
與其擔心未來沒有人愿意種糧,不如為新型種糧主體成長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把年輕有為的、懂技術又會管理的糧食生產經營專業人員培養出來,塑造出來。
中國正在邁向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舉國面貌日新月異。農村越來越多的農民從事非農產業和外出務工,形成了多達2.5億人的農民工隊伍,成為國家建設貢獻卓著的產業工人。但是,在大量年輕強壯的勞動力從農村出去之后,農村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問題越來越突出,一些地方的農業變成了可有可無的副業,種糧對于一些農戶家庭不再重要,遇到久旱不下雨等自然災害,干部著急,幫助農民抗旱,而種植戶農民則袖手旁觀。
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出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農村年青人普遍對種田不感興趣。未來誰來負責種糧,養活全國人民?過去沿海企業招工“門庭若市”,如今也遭遇“民工荒”。農業勞動力季節性短缺在糧食主產區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現實問題。黑龍江肇東一個種糧大戶說:“農忙季節,每天出200元,都雇不到合格的勞動力干農活。”
未來誰來種糧?誰來從事農業生產?這必須回答。
實踐告訴我們,全國各地已經涌現出了一批種糧大戶、種糧合作社和種糧經理人。這些新型的種糧生產經營主體,會替代傳統的成萬上億的家庭搞糧食生產。這也給我們啟示,與其擔心未來沒有人愿意種糧,不如為新型種糧主體成長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把年輕有為的、懂技術又會管理的糧食生產經營專業人員培養出來,塑造出來。
各地出現的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不但專業水平高,而且規模大,經濟效益好,提供的商品糧多,應該能夠擔當起國家糧食安全重責。筆者曾在山東平度調查了解到,當地一個種糧大戶,夫妻兩人都學過農學,一年種小麥和玉米兩茬,單產水平普遍高于當地其他農戶,每畝出600元租金向其他農民租地種糧。據反映,當時當地普通農戶種糧每年每畝能夠獲得600元的收益,就算比較困難了。可見,新型種糧大戶的優勢多么明顯!
全國農業大學每年培養大量的學農學的大學生,往往由于客觀條件限制,最終學非所用。一方面,我們苦于沒有人愿意種糧;另一方面,更具有優勢條件種好糧的年輕人找不到施展才華的“舞臺”。
誰來種糧?這可能不是一個問題。我們面臨的問題可能是能否創造出有利的條件,讓合格的人來種糧。
當然,讓具有明顯優勢的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來種糧,這是一個方向,并不意味著讓農村小規模家庭的主婦,或者老年人都放棄種糧。
未來中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格局可能是:多數家庭種糧主要是滿足自己糧食消費需要,而商品糧的提供者最主要是具有優勢的新型的糧食生產經營主體。自給性糧食需要的家庭,不以糧食生產為主要收入來源,很可能成為這些家庭的生活方式。而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則要站在世界糧食科技前沿,發展現代糧食產業,確保糧食市場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