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柴帆
小麥產業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
本刊記者|柴帆
中國是全球最重要的小麥市場之一,它不但養活了眾多的人,更重要的是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提供了巨大的就業。當前,由于小麥產業鏈破損,優質品種少等諸多問題,我國小麥產業站在了轉型的十字路口。
考古發現,我國小麥產業有4000年的發展歷史。可以推測,從夏朝開始到今天,小麥產業的發展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為中華農耕文明的崛起,為世界小麥產業的有序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小麥產地。小麥產業是我國農業支柱產業,也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主糧之一。小麥是我國第二大食用糧食作物,從產量來看,我國小麥產業達到了歷史的峰值,產量已達1.3億左右,總產連續5年穩定在1.2億噸以上,到2015年實現1.5億噸。從種植面積來看,作為第二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3.6億畝左右。
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任賈敬敦表示,中國是全球最重要的小麥市場之一,它不但養活了眾多的人,更重要的是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提供了巨大的就業。
“我國小麥全年消費量約1.15億噸,總產量1.2億噸,小麥總產量和消費量總體持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輝說到。
王輝表示,農業生產不會一帆風順,總會遇到災害年。我國農業生產的業主比較多,因此從糧食生產來講,穩定提高糧食生產水平,確保糧食安全是我國糧食生產的核心任務。”
今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全面部署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以下簡稱“兩區”)劃定和建設工作。
《意見》提出,要堅持“底線思維、科學劃定,統籌兼顧、持續發展,政策引導、農民參與,完善機制、建管并重”的基本原則,力爭用3年時間完成約10.58億畝“兩區”地塊的劃定任務,做到“兩區”地塊全部建檔立卡、上圖入庫,實現信息化和精準化管理。力爭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兩區”建設任務,形成布局合理、數量充足、設施完善、產能提升、管護到位、生產現代化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成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穩定重要農產品自給水平的基本支撐。
為了貫徹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的精神,展示小麥育種、生產、加工等產業方面的發展成就,探討小麥產業發展方向,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由楊凌示范區管委會主辦,楊凌小麥產業研究中心、楊凌自貿區試驗區辦公室、楊凌示范區農業局、楊凌示范區旅游局、楊凌示范區展覽局承辦,大北農集團協辦的以“弘揚農耕文化 打造糧食品牌 助力產業扶貧”為主題的第二屆楊凌小麥文化節6月11日開幕。
在小麥文化節小麥產業發展論壇上,賈敬敦指出,當前我國小麥產業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
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在小麥產業的產業鏈破損。2000年中國城市人口超過了農村人口,進入了城市化社會與工業化社會。在這個格局之下,任何產業的主導產品創制銷售對于一個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由于小麥悠久的歷史,所以小麥絕大多數已經退出了終端銷售。把原料的生產當成產業發展的全部,這個問題在今天變得異常突出。因此產業鏈破碎的問題成為非常突出的矛盾。
發展方式問題。小麥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體系的支撐,主導產業的創制離不開種業、離不開肥料產業,更離不開相應服務業的支持。目前,我國小麥產業體系還不夠健全,離構建現代小麥產業鏈的距離還比較遙遠。尤其是基于小麥的加工制造業和相應的服務業嚴重滯后。
產業市場機制有待加強。我國小麥的發展模式嚴重干擾著市場信號的傳輸,終端的產品,加工制造與生產原料相互脫節,沒有形成良性的互動機制。
發展方式落后。目前我國小麥發展方式、技術體系、管理模式是以數量為核心,構建了一批以小麥數量生產為核心的發展方式,這個方式的建立依托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投入。
2017年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明確指出糧食作物要穩定。而品種是保證作物產量的根本,只有好的品種,才能保證小麥產出量的穩定和增長。品種遺傳基礎,環境條件,品種與環境條件的互作是影響小麥品質的三個主要因素。
王輝指出,遺傳基礎是小麥品質改良的關鍵,我國小麥蛋白質含量并不低,平均為13.7%,但蛋白質質量太差,面筋質量太差,主要體現在面團形成的穩定時間短,面包體積小。我國弱筋蛋白含量偏高,延伸性不足,小麥優質蛋白質所占比例太低,因而品質性狀較差。
王輝認為,優質資源是優質育種,品質遺傳改良的物質基礎。要重視優質資源,發掘優質異種,拓寬優質資源利用,利用遺傳基礎不同的優質資源進行互補雜交。遺傳檢測,品質測試是品質改良的有效手段。嚴格來講,優質僅是優質品種的重要特性,是綜合性狀優良而品質性狀突出的全才。
曾抱著“學農業科技,不再讓鄉親們餓肚皮”這個單純美好的夢想,報考了西北農學院農學系的王輝,1973年回到母校,跟隨趙洪璋院士從事小麥育種,先后培育出北方第一個抗赤霉病品種“西農881”,“西農65”和“西農85”等多個品種。
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像王輝一樣辛勤奮斗在田野一線,為我國小麥育種事業默默奉獻一生的人不在少數。在艱苦的環境中,這些人所培育出的小麥品種也不在少數。但是,相較于國外育種市場體系的完善和技術的發達,我國小麥育種尚有諸多不足之處。
王輝指出,當前,我國小麥育種行業主要有兩大難題。
一是優質品種太少。2016年我國推廣種植的前十大小麥品種中,優質品種只有4個,總面積只有3800萬畝。2016年,陜西省申請通過了19個品種,優質品種僅占5.3%。2017年,河南省審定小麥品種27個,沒有一個優質品種。國產優質強筋小麥年生產總量350萬—450萬噸,年供需缺口300萬—400萬噸,2015年—2016年,我國進口小麥330.5萬噸。可以看出,我國優質小麥品種比例太低,優質小麥總產遠遠不能滿足消費需要。
二是我國小麥結構性供需不平衡。從小麥生產來看,我國優質小麥種植面積沒有形成規模,農民在收獲小麥時混收混放,降低了優質小麥的純度,優質小麥品質下降,“強筋不強,弱筋不弱”,導致生產量少,品質不達標。
2015年以來,兩個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就發展產業融合方式、培育產業融合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完善產業融合服務、健全推進機制,做出了具體部署。
賈敬敦認為,一二三產業統籌發展是中國小麥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這便要求首先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要想在有限的耕地要提高小麥產值,就只能依靠創新實現加工增值。要從以數量為核心的發展方式轉變成數量和質量統籌,以利潤為核心的發展方式。
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小麥產業來說十分重要。因此,要通過轉型建立起以第三產業為龍頭,第二產業為骨干,第一產業為基礎的現代小麥產業鏈,面對不斷發展的城市化、工業化這個歷史機遇,緊緊圍繞市場的需要來開發終端的銷售產品,以產品延伸產業鏈。
轉變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讓科技促進小麥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向價值鏈的高端不斷邁進,讓科技為產業不斷注入新的附加值。賈敬敦表示,中國小麥學科的調整勢在必行,如果不打破以單純種地為核心的學術體系,就沒法構建一個現代小麥產業的創新鏈。面向未來,根據產業發展來完善學科體系,調整和鞏固傳統學科,大幅拓展支撐小麥產業新業態、新動能的若干個研究和創新。并且通過商業化的機制,把創新的成果注入到小麥產業,讓其充滿生機有序發展。
“小麥深如人,澶漫不見地。一苞十馀莖,一莖五六穗。實粒大且堅,較歲增三倍。”宋代詩人鄭獬的美好愿望,在今天,通過品種改良得以實現。相信通過創新,依靠科技,小麥將會成為一個打通上下游的完整產業鏈,而不單是種田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