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王雯慧
以科技創新引領種業企業發展
本刊記者|王雯慧
企業是種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中國種子企業經過20年的改革和發展取得了重大的進步。截止2016年,種子企業申請植物新品種權1173件,占申請總量46%,已成為申請的主導力量。企業已累計獲得保護授權品種2296件,占授權總量37%。這些數據表明,企業在種業行業中越來越占主體地位。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種子是農業生產中最基礎,最不可替代的生產資料。我國是農業大國,種子對農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質的種子,可以減少其他生產資料的投入,覆蓋生產成本,獲得較高產出。
中國是種業大國,擁有世界第二大種業市場。為了加快我國種業的發展,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和《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確立了企業的主體地位,提出了深化種業科研體制改革的任務要求。
種業改革催生了一大批多元化種子企業,成為市場的主體。中國種子企業升級改造、研發創新、開拓市場的腳步也從未停止。
2017年6月,中國種業發生了一件大事,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完成了成對瑞士先正達的收購。先正達是全球第一大農藥、第三大種子農化高科技公司,有259年的發展歷史,擁有農藥、種子、草坪和園藝三大業務板塊。2016年,先正達銷售收入約900億元,凈利潤84億元。其中,農藥和種子分別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0%和8%。
從1978年,中國第一家種子企業——中國種子公司成立,到2017年,中國化工集團以430億美元完成對瑞士先正達公司的收購,我國種業在體制創新中不斷發展,企業在整個種業發展中逐漸占領主體地位。
在5月26日召開的2017年度種業科技創新峰會上,農業部種子管理局綜合處處長楊海生表示:近年來,企業在新品種培育上的比例越來越大,而且現在已經超過了科研和教學單位。2014-2015年企業通過國審的品種有53個、74個,占國審品種38%、52%。其中企業國審玉米品種18個、37個,占比為62%、67%;企業國審水稻品種17個、26個,占比為36%、49%。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從整個糧食安全來講,我們必須要把自己的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自2011年以來,國務院相繼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三個文件,十二屆全國人大全面修訂種子法。為支持企業育種創新,引導企業構建商業化育種研發體系,各部委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然而,與國際種業企業相比,我國的種業企業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
行業集合度不高,小而散的現象造成企業競爭力不強。在過去的十年里,我國從8700多家種業企業降到了現在的4300家。前十家占18%,前50強占35%,孟山都加先鋒,在北美兩家,玉米加大豆,基本上占百分之70,市場占有率差別很大。孟山都一年的營銷額是一百多億美元,相當于全中國所有種業企業的營銷額,其研發投入一年是一百個億人民幣,而我國隆平高科去年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是2.23個億。
在華智水稻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的眼中,中國種業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相當于美國的1985年到1990年。張建說:“當時美國的種業企業也很分散,在不停的兼并和重組。在2000年的時候6大巨頭出來了。我們國家現在還在形成幾大巨頭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5年,10年,或者更漫長的過程。因為我們種子法從2000年才開始頒發的。我們從2000年才開始走向真正的市場經濟,所以這有個過程。”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雖然企業在研發上投入越來越多,實力也越來越強,但總體來看,我國種業企業研發底子薄、基礎弱。來自北京通州國際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吳坤生曾在海外工作了二三十年,去年回到國內。提及我國種業企業和國外的差距,吳坤生表示,“我們國家的種業跟國外種業公司的差距是多方面的,品種上的差異直截了當,還有很多東西我們是看不到的,摸不著的,還埋藏的很深的東西,比如數據就屬于這一類。”
張健認為,現在很多企業還沒有獨立的研發機構,很多還是從科研院所去買斷品種權。真正全靠自己育種的企業,在中國可能還是占少數,絕大多數還是運用別人的品種之類的。趨勢已經在往企業傾斜了,但是要真正達到像國外那種企業主導的地步,還有漫長的時間。
“我們購買了先正達,但是一個先正達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我們全國有4300多家種企,將來他們面臨什么樣的生存,他們要想真正進入到世界行列,需要相應的一些大的投入,相應的技術基礎和人才投入。目前國內初現端倪的有大公司,像隆平高科,山東登海,金色農華等,未來他們需要更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張建告訴本刊記者。

種業企業育繁推一體化程度低。育繁推一體化是指種子企業集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加工、經營和推廣為一體。這種體制不僅能夠使企業成為種子市場的占有者而且能夠促進新品種的涌現、加速種子在市場上的推廣應用進而增強企業市場競爭能力。但絕大部分中國種子企業育、繁、推分離即科研、生產、經營脫節。科研部門擁有創新育種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所改良培育的種子質量高,但不夠重視種子的商業化前景以及市場需求導向,經審定之后能推廣的品種較少;種子企業有自己的生產基地和市場,但對種子品種的科研投入甚少,大部分依靠購買科研部門的品種權或經銷權來經營;企業的原種依賴于科研部門并受其制約,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生產成本高。

張健認為,跨國企業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有足夠的人力物力,資金來支撐,已經把研發鏈、生產鏈、營銷鏈、資金鏈打通,而我們還是碎片化:研發在科研院所,種子生產是種子生產的種企,營銷是專門有種子經銷商。農業本身是一個比較長遠的投入,資金也有一些困難。
在正視我國種業企業面臨的困境同時,當前,我們正面臨著很好的發展機遇。截至2015年,全國共有24家外資種業企業,銷售額占全國種子銷售收入的3.2%。其中,北京市有7家。外資企業主要經營作物均為蔬菜。由此看來,外資企業并未對我國種業構成威脅,所以,我們還是很歡迎外資來競爭,同時帶來好的技術、品種、管理模式。
張健認為,國際種業巨頭在全球的兼并重組愈演愈烈,一號文件也強調了農業供給側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對種業企業是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綠色通道隨著品種的井噴,如何滿足消費者市場需求,綠色發展的品種將會成為種業發展的主旋律。在種業研發方面,我們慢慢從過去科研單位變成以企業為創新主體,育種目標本身是多元化,過去只強調高產,只強調農民,未來可能更多的要考慮消費者和食品加工,從過去追求個體優勢到追求群體優勢,特別像玉米通過密植提高高產,把追求高產轉變為追求高效。
同時,國家也在強調“藏糧于技”,創新驅動種業發展,成為了整個行業發展的主旋律。要想進一步發展種業,當前最重要的是要加大在科技方面的投入,特別是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快現代技術,特別像分子育種、現代商業化育種體系的構建。
張健建議,企業要加大科研的投入,不能因為現在困難,就舍不得投入。沒有科研的企業就是沒有未來,對于企業來說,科研實際上是他未來的發動機,那發動機不好的話,飛機是飛不遠的,所以只有把科研研發這一塊真正作為一個企業的一個支撐點來做的話,才能做好。
國家蔬菜工程中心主任許勇表示,在企業成果轉化過程中,科技創新依然是企業的靈魂,市場的需求是企業發展最重要的導向。國家種業企業面臨三個層面的問題,一在政府層面,要以保護品種權、打擊假冒作為政策執法的著力點;二在科研單位,要盡快實現科技創新驅動,以市場、企業需求為導向,把育種技術做得更強;三,企業要成為創新主體,以建立商業化育種和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的生產流程。只要真正把科技創新重視起來,把產學研、育繁推結合起來,我們國家的種業就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