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師建霞
西藏那曲:科技帶給我們富裕的力量
本刊記者|師建霞
在“科技列車西藏行”活動中,科技專家服務團到那曲地區聶榮縣色慶鄉帕玉村和那曲高寒地區植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地,進行現場技術指導。
“現在每天擠3次奶有點多,建議你們調整到2次,給牛犢留多一些吃。你看它們的體型太小了,這樣也會影響出欄。”“現在咱們這兒的牦牛品種也有篩選了嗎?要注意多培育留存耐高寒的品種。比如這種黑里透黃的,因有更多的野牦牛基因,就比這種黃色的,黑白的,更耐高寒。”
6月25日下午,剛剛乘坐火車抵達海拔4500米以上的那曲地區的“科技列車西藏行”科技專家服務團,不顧高原反應的不適,來到那曲地區聶榮縣色慶鄉帕玉村和位于那曲北部新區的那曲高寒地區植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地,進行現場技術指導。
帕玉村平均海拔4800米。全村草場面積達38965.3畝,其中可利用草場38053.8畝,網圍欄草場1990畝。面積很喜人,現實并不樂觀。記者在現場看到,這里的草只有淺淺的毛絨絨的一層,許多地方地皮裸露。當地牧民告訴記者,今年雨水好,草長得還算不錯的呢。

帕玉村金牦牛科技工程示范基地
帕玉村負責人告訴記者,該村主要靠養殖牦牛和售賣牦牛奶,簡單制做些奶制品為生。饒是這樣,這個村還是那曲首個“小康示范村”、“金牦牛科技工程示范村”。
相比那曲地區其他村,帕玉村的小康地位得益于兩方面,一個是2001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確定神華集團對口支援聶榮縣。隨后,神華集團先后投入聶榮各方建設資金達3.03億元。其中在帕玉村投入了1481.38萬元,幫助村民蓋了房子,從根本上改善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我們這一排排整齊的住房,就是神華集團援建的。”
另一個就是金牦牛科技工程,正是這個科技工程,帶領帕玉村走上了產業扶貧、科技致富的道路。

專家會診與支招
“金牦牛科技工程”是西藏自治區科技廳2008年啟動的一項富藏科技工程。它采取院地合作,通過組建牧民經濟合作組織、培養牧民科技特派員等方式,開展了高寒牧區牦牛日光棚圈建設、牦牛畜群結構調整、18月齡牦牛快速育肥、母牦牛產能技術提升、非種用價值牦牛育肥出欄、人工飼草料種植、藏北高寒草原資源生產潛力和載畜能力監測等技術研究與示范,探索出了一條依靠科技創新,幫助藏北高原牦牛產業防災增效,實現牧民增產增收、促進產業發展新模式。

那曲首個小康示范村

帕玉村負責人向科技列車行專家團隊介紹從乞丐村到小康村的變遷史
該工程由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作為主持單位,聯合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各地(市)科技局,由那曲地區羌塘生態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聯合承擔實施,2009年開始,以那曲地區為重點,在那曲縣、聶榮縣、比如縣、嘉黎縣、當雄縣、林周縣、墨竹工卡縣、浪卡子縣、昌都縣、類烏齊縣等4個地(市)11個縣,開展了牦牛選育研究和牦牛高效育肥與快速出欄技術、母牦牛高效養殖技術、牦牛冷季防掉膘技術以及基于牧戶級別的系列乳品加工技術、牦牛疫病綜合防控等技術集成示范,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當前那曲地區牦牛特色產業發展的“瓶頸”,解決了牦牛種質資源特性退化和牦牛飼養周期過長、出欄年齡過大、經濟效益較低等一些難題,有效的提高了牦牛養殖規模和養殖技術水平,較好地發揮了科技支撐牦牛業特色產業作用,項目區群眾得到實惠,項目取得明顯成效。
帕玉村就是這樣的一個示范村,正是金牦牛科技工程,將這樣一個有名的乞丐村,變成了小康村——截至2016年底,帕玉合作組織牲畜存欄數達到361頭,累計創收147余萬元,逐漸形成了“合作組織+牧戶+科研”的經營模式,奶制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一條龍的服務格局和以牧業為主,多種經營、勞務輸出并進的發展模式。2016年合作社成員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5155元,現金收入達11353元,分別是2008年的19倍、28倍。
然而,在科技列車西藏行專家組成員、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郭憲研究員看來,帕玉村的牦牛出欄期為三年半到四年(那曲地區偏重于成熟后期出欄,而青海更多成熟期出欄),犢牛的哺乳期長達十個月,從而又影響了母牛第二年的生育及產乳。他認為,犢牛適時斷奶,不僅不影響母牛第二年繁育,在實施補飼措施下,可提前出欄,減輕草場壓力。建議成年牦牛實施半舍飼育肥、錯峰出欄技術,提高牦牛養殖效益。而那曲高寒地區牦牛產業的發展,仍然需要當地科研人員從牛舍保暖、飼草繁育供給、牧民養殖技術上,加大科研投入和指導力度。
據悉,西藏自治區科技廳鑒于金牦牛科技工程已在“十二五”期末完成,“十三五”期間,自治區科技廳進一步加大對高原特色家畜養殖技術的扶持力度,于2016年啟動了特色家畜選育和養殖專項,每年安排1000萬以上的科研資金進一步對牦牛、藏雞、藏香豬、藏山羊、藏綿羊等高原特色家畜品種繁育技術進行研究及推廣應用,不斷提高西藏養殖業技術水平,為西藏人民實現小康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撐。
資料顯示,除東部少量的半農半牧區外(耕地面積約8萬畝),那曲地區基本上是一個純牧區,擁有草地面積5億多畝,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積3.8億畝。
沿青藏鐵路進入那曲地區,入目的多是綿延的高山、草地,偶爾得見如畫布上點綴的牦牛,樹是最難得一見的。那曲地區林業局陳先虎書記告訴記者,那曲地區曾是全國唯一種不活樹的地區。直到2008年,那曲地區林業局嘗試種植成功了幾棵樹,但沒有成片或規模化。
不服輸的科研人員嘗試挑戰“天威”。2017年春,在那曲北部新區出現了一片令人驚詫的綠意——綠色圍欄中,一株株小樹被移入了這片海拔4600米的凍土中。
2017年6月25日下午,記者跟隨科技列車西藏行專家團看到,新移植的一米左右高的小樹苗,正在返青。為了幫助它們順利適應那曲的高寒天氣和土壤墑情,管理人員實施了滴灌、霧化噴淋、枝干掛液等技術。
“這些樹苗從哪里移來的?移來時是否帶著根團?”專家團成員、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段愛國研究員看著苗圃中的樹苗,詢問這片林地的負責人。不遠處,“2017那曲高寒地區植樹重大科技攻關試驗項目”的牌子高高佇立著。
該項目的實施單位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典型脆弱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課題承擔單位——億利集團。該集團那曲地區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郝偉告訴專家團一行,這些樹苗是就近從青海運來的,運來時樹苗根部包著土團。“一定要帶著土團并且土團固定著運輸、移植,保證移栽時根團不受損。因為根團中保有樹苗的須根,只要須根不受損,移栽后,須根才能迅速從土壤中吸收水份和營養,小樹才能活。如果須根受損,既使地表再大量噴霧補水,也挽救不了小樹苗。”望著許多黃綠相間正在返青期的樹苗,段愛國研究員鄭重其事地叮囑到。

正在輸液的小樹苗
目前,該苗圃共移栽了17個樹種,不同樹種有不同的培育要點,段愛國研究員陪著郝偉總經理,一一查看,并了解補充。同行的其他專家也適時提出自己的建議。
陳先虎書記告訴專家記者一行,“2017高寒地區植樹重大科技攻關實驗項目”今年剛剛啟動,目前主要培育的是一些園林苗木,如樟子松、圓柏等。隨后還將建設溫室大棚等,希望通過科技的力量,植出一片高原綠蔭,為那曲高寒地區植樹種草,探索經驗。
段愛國叮囑郝偉:“不要著急,一定與從當地環境出發,不要盲目引進外面的工程化技術。首先考慮種活,然后考慮成行栽種,最后在有條件時再考慮栽種模式,且栽種方向只能是四旁植樹,城區綠化。畢竟,海拔高寒,是那曲地區的獨特現象。”
同行的專家和記者也很期待,在科技的幫助下,該攻關項目能創造出高寒地區植樹造林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