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志永 耿 靜 宋文雅
(保定晚報,河北 保定 071051)
巧選社會新聞角度 實現傳媒轉型突破
□邸志永 耿 靜 宋文雅
(保定晚報,河北 保定 071051)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7年1月22日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人。其中,手機網民6.95億人,增長率連續三年超過10%。在這種大背景下,傳統媒體向融媒體轉型成為必由之路。
然而,在新媒體崛起、自媒體盛行、碎片化傳播的今天,傳統媒體以哪個方向為突破口,有服務型、大數據、經營型、內容型等多種選擇。在筆者看來,傳統媒體向融媒體轉型,開發網站平臺、微博平臺、微信平臺、手機APP客戶端,繼續擴大影響,面臨著供給側改革的突破口選擇問題。一方面是移動互聯網端海量的信息,受眾不知道如何選擇;一方面是傳統媒體給受眾提供的有用內容太少,服務性令受眾并不滿意。因此,發揮傳統媒體的資源、采訪優勢,將受眾每天接觸且喜聞樂見的社會新聞作為突破口,用優質原創的內容來初步實現向融媒體轉型,不失為一種選擇。要知道,每一條優質原創的社會新聞,往往都能得到海量轉發,形成社會熱點,從而擴大粉絲量和流量,獲得更大影響。
時下,報紙的訂閱量在普遍下降,由內容產生的影響力正向移動客戶端轉移。然而,沒有采訪權的很多自媒體,或許轉載有優勢,但產生優質原創社會新聞的能力,還很欠缺。
筆者在《保定晚報》已工作了12年,做過多年縣域新聞、深度報道、社會新聞的策劃等工作。多年來奔波在一線,為了讓新聞帶“露珠”,加班加點采訪,采訪的路程難以計算了。多年的采訪策劃編輯感觸是,要想有優質原創的社會新聞,必須選擇好角度。
以2015年3月份河北保定唐縣“六朵金花”救人的事情為例。唐縣啟明中學的6名中學生在公交車上,救助了一名昏迷的老太太,并將其送到了醫院。事后,學校知道了這件事,將線索傳給了記者,但時間已經過去多天,在其他媒體也沒有什么反響。
記者深入采訪學校老師、6名學生,被救老人親屬,都沒有找到合適的角度。就在記者失望之際,該校校長跟記者聊了一句:“別看事情小,咱們馬市長都為這6個孩子點贊呢!”
經過核實,記者在《保定晚報》2015年3月29日A07版,發表《6名初中生留下來救人 市長馬譽峰為她們的善舉點贊》一文,進行了報道。這一上接廟堂、下接地氣的角度,引起當地有關部門和眾多新聞媒體關注。隨著事件發酵,4月1日,晚報又以《唐縣“6朵金花”救人連馬云的阿里公益都感動了》為角度進行追蹤報道。到了4月19日,唐縣縣委、縣政府作出《關于在全縣開展向“六朵金花”先進學生群體學習的決定》。5月26日,保定市文明辦、市教育局等部門聯合授予唐縣啟明中學解玉瑩等6名女中學生“保定美德少年”榮譽稱號,以表彰她們助人為樂的優秀品質。
社會新聞角度,當以社會效益為衡量標準,同時也要考慮受眾需求
跑社會新聞久了,很多人認為社會新聞雖然有趣,但沒多大的意義。在這里,筆者要強調的是:有意義的東西不一定有趣,但有趣的東西,一定有意義。在社會新聞里,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沒意義,是因為他沒有選擇好社會新聞的角度,沒有考慮受眾的需要,所以,算不上優質原創的內容。
對于傳統媒體轉型而言,要想改變供給側供大于求的現狀,要想以社會新聞為突破口,必須以受眾真實的需求為社會新聞的角度。在筆者看來,能引起受眾廣泛興趣的角度,能讓受眾最容易接受的角度,能讓受眾最為關心的角度,能拉近受眾地理、心理距離的角度,對受眾造成強烈沖擊力的角度,都是社會新聞最佳角度選擇之一。只要我們的角度更獨特,標題更生動,語言更活潑,形勢更新穎,那么,我們就可以打造出適合新媒體環境的優質原創社會新聞。
這其實是傳統媒體的長期優勢所在。比如,早在1998年美國大片《泰坦尼克號》在北京上映時,媒體多報道上映盛況、觀眾反映、場面震撼等。然而,《北京青年報》記者另辟蹊徑,選擇了一個時空距離、心理距離與中國觀眾最接近的角度,發出的新聞報道是《“泰坦尼克”號上有六位中國人》,此稿引起廣大讀者的興趣。據了解,該報記者在看電影時發現演員表中有一個角色是“中國男人”,于是激發起他的新聞敏感。他一頭鉆進首都圖書館,從1912年上海《申報》上查到了有關報道,然后從國際互聯網上查到6名中國乘客名單,他們都坐在三等艙,三等艙的票價為30美元,并推測這6人很可能是赴歐美的留學生。
這條新聞的價值,就在于選取受眾的地理、心理角度,拉近了距離感,不僅僅成為獨家新聞,更將“冰點新聞”炒出了新的味道。
優質原創的社會新聞,當以新奇性、趣味性、接近性、重要性、服務性為主要屬性,并成為采編者的角度選擇出發點。在標題制作上尤其注意。
例如,在時下的中國,用工緊張是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的問題,這也造成了很多地方的工人工資上漲迅速,此類稿件也有很多。
2013年2月份的春節前夕,筆者到中國北方服裝名城——容城采訪服裝工人返鄉。容城縣900多家服裝企業每年有7萬人的用工量,這些來自河南、山西及河北省內各地的農民工每次春節返家,對于飽受人力之困的這些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都是一種無奈的煎熬與等待。在這個大環境下,陪同記者采訪的老板不斷在抱怨招工難,此前,他們靠頻頻提升工資來招人的策略,在如今物價普遍上漲的大環境下,愈發不好使。如果以老板的抱怨作為角度,既對被采訪企業不利,又對當地用工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如果以物價上漲迅速的角度,既對政府形象不利,也容易引起讀者對社會的不滿。因此,筆者采用趣味和服務的角度,用對比的寫法,用容城縣副縣長的工資與服裝工人的工資做對比,發表《容城裁衣工人工資比副縣長還高》一文,既提升了當地企業用工形象,又讓工人們有了主人翁的自豪感,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政府部門的贊譽,還引來眾多網站轉發。
類似的社會新聞角度選擇,筆者還曾寫過很多。如,2015年1月份的高陽滅門慘案,記者在找到多個矛盾后,以一窩小貓造成的兩家矛盾源頭作為角度,突出新奇性,一篇《一窩小貓引發的驚天血案》為標題的微信文章,點擊量竟破了10萬+。
當然,打造原創優質社會新聞,需要采編人員付出更多努力。但只要選擇好角度,就能在日益激烈的新媒體競爭下,打造出屬于傳統媒體的影響力,追求更多的轉型機會。

1.《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鄧宗岳,王多明著.《新聞文體與寫作技巧》.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編輯: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