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永平 李衛明
眾所周知,作為市場經濟運行中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企業是沒有也不應當和不需要追求行政級別的,因此本文所說的“國家級”,并非界定“企業”,而是限定“企業技術中心”。當然,這也不是賦予“企業技術中心”以行政級別,而是特指那些經過國家有關部門審核、認定的“技術中心”,實際上也就是由國家確認的那些大企業、大集團所擁有的“技術中心”。它們無疑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示范帶動作用,非普通企業之研究機構可比。江蘇的這類“技術中心”,多年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自身創新能力不足、示范帶動作用不強等問題。當下,在“兩聚一高”尤其是在“聚力創新”偉大實踐中,迫切需要這些“技術中心”更加充分地發揮其創新引領作用,但同樣需要進一步增強其能力、提高其水平、激勵其使命擔當。
一、江蘇“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基本情況
1993年,我國正式啟動“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經過20多年的探索與奮斗,這些“技術中心”逐步成長為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核心,成為帶動產業技術進步的中堅,成為企業盈利及其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近年來,國家根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和經濟結構調整需要,由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等五部委組織進行,對那些創新能力確實比較強、創新機制較好、引領作用較大的“企業技術中心”予以審核、認定,其條件是在已經具有兩年以上“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資格的“企業技術中心”中,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篩選、評審,并對被認定者給予政策扶持,從而鼓勵和引導行業骨干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帶動產業技術進步,形成一批集研究、開發、設計、制造于一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骨干企業。
最近幾年來,江蘇不斷加大“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的力度,使其數量不斷增加,質量持續提升。截至2016年底,江蘇這種“技術中心”已達100家(不含分中心)。它們確實已經不是一般的企業研究機構,而是按照創新理念建立和運作的科技創新組織,是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核心機構。除了具備一般研究、開發職能之外,它們還具有包括決策輔助、人才培養、合作創新、公共平臺、技術資本運作以及創新信息搜集與分析等職能。江蘇的這類“技術中心”,全部分布在工業企業之中,涉及22個行業大類,但主要集中在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四大行業。這四大行業擁有的這類“技術中心”,占全省總數的51.0%,而在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這兩大行業中,其研發優勢更加明顯。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擁有21家,位列第一;通用設備制造業擁有15家,位列第二。同時,在江蘇“國家級”技術中心總數中,內資企業擁有82家,數量占絕對優勢。
二、江蘇“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在
科技創新中的突出成就
最近幾年的實踐證明,凡是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的大企業、大集團,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強于普通企業,在本行業或系統中確實發揮了龍頭帶動作用,為新常態下江蘇經濟發展的動能轉換提供了強大支撐。依托“國家級”技術中心,這些企業的研發經費、新產品開發經費、申請發明專利數等,都位于全省企業前列。以2016年為例,江蘇“國家級”技術中心在科技創新中的突出成就具體表現如下:
研發經費投入快速增長,投入強度有所提高。2016年,江蘇全省100家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的企業,共有研發人員5.69萬人,比上年增長5.6%;研發人員占企業從業人員的比重為10.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個百分點。100家企業共投入研發經費244.87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其中有57家企業研發經費超億元,而江蘇沙鋼集團、徐工集團、中天科技、恒瑞醫藥等4家企業的研發經費,均超過10億元。江蘇全部“國家級”技術中心所在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3.08%,比上年提高0.03個百分點。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5.0%的企業有23家,其中招商局重工(江蘇)有限公司、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豪邁照明科技有限公司位居前三位,它們的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均超過或達到10.0%,分別為19.8%、12.3%和10.0%。
新產品開發經費大幅增加,力度不斷增大。2016年,江蘇“國家級”技術中心所在企業的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總計達到190.93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增速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占研發費用的比重為77.9%,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同時,平均每家企業用于新產品開發的費用達1.91億元,比上年增加0.11億元,增長1.8%。其中,有52家企業新產品開發費用超過1億元,而徐工集團、中天科技兩家企業的新產品開發費用,超過了10億元。
科技創新成果產出豐碩,專利申請顯著增加。2016年,江蘇“國家級”技術中心所在企業申請專利一共9691件,其中發明專利4413件,分別比上年增長10.4%和24.7%;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全部專利申請量的45.5%,比上年提高5.2個百分點。平均每家企業申請專利達到97件,申請發明專利44件,分別比上年增加2件和6件。同時,“國家級”技術中心所在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8472件,增長35.4%;平均每家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85件,比上年增加17件。
新產品銷售收入繼續增加,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明顯提高。2016年,江蘇“國家級”技術中心所在企業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達到3655.51億元,增長5.3%,比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幅高2.9個百分點。其中,揚子江藥業集團、江蘇陽光集團、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江蘇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沙鋼集團、雙良集團等6家企業的新產品銷售收入,均超過百億元。同時,全省“國家級”技術中心所在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45.9%,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其中有45家企業的這一比重超過60%,有9家企業甚至超過90%。
三、江蘇“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與浙粵魯相比
存在的主要問題
以上是以2016年為例,通過自身縱向比較,反映最近幾年江蘇擁有的“國家級”技術中心,研發創新能力確實逐步提升,示范引領作用逐漸明顯,表明在“聚力創新”中可以擔當重任,但如果再進行橫向比較,即與浙江、廣東、山東等兄弟省份進行比較,可以看出江蘇“國家級”技術中心及其所在的企業,在數量、規模、研發投入和科技成果產出等方面,仍然存在明顯的差距。
“國家級”技術中心占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的比重仍然偏低。2016年,江蘇“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0家,總量僅次于山東(174家),與浙江并列全國第二名,比位列第三的廣東多8家。但是,江蘇“國家級”技術中心的總數,占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的比重僅為2.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而且,在蘇浙粵魯四省比較中,江蘇的這一比重最低:比山東低2.2個百分點,比浙江低0.5個百分點,比廣東低0.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江蘇“國家級”技術中心及其所在企業的數量,與江蘇工業經濟的規模和骨干企業的現狀明顯不相稱,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要求還相差很遠。
“國家級”技術中心所在企業集團規模偏小。2016年,江蘇“國家級”技術中心所在企業中,平均每家從業人員為0.56萬人,比全國平均水平少0.49萬人。在蘇浙粵魯四省中,江蘇平均每家企業從業人員數僅高于浙江,而比廣東和山東分別少0.54萬人和0.16萬人。同時,江蘇“國家級”技術中心所在企業平均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9.59億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93.90億元。在蘇浙粵魯四省中,江蘇平均每家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比浙江高25.97億元,比廣東和山東則分別少127.26億元和26.94億元。由此可見,江蘇大型企業集團與廣東、山東相比,規模仍然偏小,輻射帶動能力不足,特別是與廣東相比差距明顯。
“國家級”技術中心所在企業研發投入仍顯不足。最近幾年,盡管江蘇“國家級”技術中心的研發投入在不斷增加,但在蘇浙粵魯四省之中,江蘇平均水平最低。2016年,江蘇這類“技術中心”所在企業,平均每家擁有研發人員569人,比全國平均水平少486人,而在蘇浙粵魯四省中,平均每家企業擁有研發人員比浙江少41人,比廣東少1538人,比山東少144人。同時,江蘇平均每家企業投入研發經費2.45億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15億元,在蘇浙粵魯四省中,江蘇平均每家企業投入研發經費,僅比浙江高0.30億元,而比山東則少1.21億元,比廣東少12.05億元。由此可見,江蘇平均每家企業研發投入與廣東相差甚遠,研發人員投入只是廣東的1/4,研發經費投入只是廣東的1/6。
“國家級”技術中心所在企業科技成果產出水平較低。2016年,江蘇這類“技術中心”所在企業,平均每家企業申請發明專利44件,比廣東和山東分別少379件和15件;江蘇平均每家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85件,分別比廣東和山東少1204件和15件;江蘇平均每家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有效發明專利擁有數,明顯低于廣東省,僅為廣東的1/10和1/15。同時,江蘇新產品銷售收入一共為3655.52億元,而廣東和山東省的這一指標,分別是江蘇的2.85倍和2.47倍,可見江蘇與廣東、山東省相比差距很大。
四、大力增強江蘇“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
創新及引領能力
江蘇是一方不斷創造發展奇跡的熱土,是我國創新資源最密集、創新活動最活躍、創新成果最豐碩的省份之一。截至2016年,江蘇區域創新能力已經連續八年位居全國第一,研發投入占比達到2.61%。同時,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確立了“聚力創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其中的“聚力創新”,就是要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著力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方式,讓“創新驅動發展”成為江蘇最鮮明的時代特征。但是,與一些發達國家和國內真正先進的地區相比,江蘇的區域創新能力仍有明顯差距,亟須解決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創新型領軍企業還不夠多、高層次高技術人才仍然短缺等問題。江蘇必須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更多集聚高端資源要素,加大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力度,尤其是加大“國家級”技術中心建設力度,更加充分地發揮其創新引領作用,從而為全省“聚力創新”做出更大貢獻。
加大“技術中心”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提高研發人員的研發能力和水平。人是江蘇發展最寶貴的資源。在繼續加大研發經費投入的基礎上,江蘇要更加注重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力度。企業應通過加強更高層次技術中心研發平臺的建設,吸引大批國內外的高層次人才。通過高水平的技術研發項目的開展,凝聚一批行業內領軍的技術英才;通過對現有技術人員的校企聯合培訓,提高企業科技人員的創新、研究、開發能力,真正把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同時,要通過相關政策的制定和貫徹落實,激勵科研人員的使命擔當,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重點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增強創新型領軍企業的示范引領效應。江蘇要緊緊抓住中央賦予的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機遇,不斷提升領軍企業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要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為著力點,進一步推動創新資源、創新政策、創新服務向大企業、大集團集聚,不斷提高企業規模,不斷提高巨型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建立覆蓋企業初創、成長、發展全過程的政策支持體系,重點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顯著示范引領效應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加大政策扶持和評價考核力度,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出水平。江蘇要進一步加大政策傾斜力度,積極落實“國家級”技術中心可以享受的各項財稅和金融政策等,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在對企業普遍下達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項目時,應優先考慮“國家級”技術中心,并建立對“國家級”技術中心的硬指標約束制度,加大評價考核力度,持續開展技術中心評價工作。
加強科研平臺建設,增強協同創新和可持續創新能力。江蘇要加強產學研政金合作,支持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組建產業戰略聯盟,建立健全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資源共享共用機制。鼓勵企業申報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和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政策,強化政策激勵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通過組織實施重大產業創新和應用示范工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等重點項目,實現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和產業化推廣。
注重研發機構梯隊建設,加快“省級”技術中心培育步伐。截至2016年底,江蘇已有經過省有關部門審核、認定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994家,它們作為全省企業科技創新體系的主要平臺,在“聚力創新”中能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江蘇要通過梯隊建設,篩選行業發展潛力大、技術創新能力強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作為“國家級”技術中心的后備力量加以精心培育,通過增加數量、提高水平、擴大規模和影響,推動全省“國家級”技術中心建設再上新臺階。
(作者單位:江蘇省統計局)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