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奎文
近年來,隨著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和“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展開,在衡水市桃城區相繼建成了一批環境整潔、設施配套、各具特色、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產生了大量檔案資料,記錄了這場顯著的農村變革,見證了“美麗鄉村”的建設全過程。同時,不斷充實的農村檔案,又為“美麗鄉村”的“內在美”建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提高村民文明素質和鄉村文明程度,營造良好“鄉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農村規范建檔工作扎實開展為“美麗鄉村”建設奠定了扎實基礎。桃城區新農村規范建檔自2010年開始,按照“先試點、后推廣”的路子,形成了“政府主導、鄉村統籌、建管并重、致力創新”的思路,逐步完善了“區—鄉—村”一體化檔案管理體系,強化鄉、鎮級檔案平臺建設,探索建立了“村檔鄉代管”和“1+N”管理模式,基本實現農村檔案管理系統化、規范化,按照建、管、用“一體設計,重點建設”方針,除滿足農村一般性檔案服務外,對項目重點村、文化特色村進行重點關注和文化發掘,使農村檔案更好地發揮了“服務中心,資政惠民”作用。2013年10月,衡水市桃城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范縣(區)順利通過國家級驗收,成為河北省首家通過此項驗收的單位。
“美麗鄉村”建檔與新農村檔案工作一體銜接。2014年,按照省、市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統一部署,桃城區開始了“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桃城區檔案局以新農村規范建檔為基礎,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把抓好“美麗鄉村”建檔,翔實記錄美麗鄉村建設過程和成果,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服務人民群眾、構建和諧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根據衡水市政府辦公室《關于認真做好2016年檔案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桃城區鄧莊鎮北蘇閘村、河東辦東明村等“美麗鄉村”都很快建成了集“檔案-圖書-村史”為一體的綜合檔案室,其中鄧莊鎮北蘇閘村是桃城區的模板試點村。隨后以北蘇閘村為“美麗鄉村”規范建檔模板,在全區“美麗鄉村”中全面開展了集“檔案-圖書-村史”為一體的綜合檔案室建立工作。北蘇閘村綜合檔案室總面積100平米,保存了自1965年以來五十余年的757卷村級檔案,內容涉及黨組織建設、村務管理、村級建設、農業、水利、計劃生育及財務管理等。檔案保存完整、內容詳實。圖書室,有書柜20個,報架1個,圖書4000冊,音像制品200余張,涵蓋了種植養殖、計算機、政經、文化等多領域的書籍,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美麗鄉村” 檔案,提升了基層檔案的服務功能,為城鄉發展與文化提升提供優質服務。北蘇閘綜合檔案室(村史館)迎門是百姓墻,全村425戶人家,每家一個笑臉,這425張笑臉是他們幸福生活的展示,是對黨的政策的最好詮釋,也是對村兩委班子的最大肯定。桃城區北蘇閘村是農業特殊產業村,也是政治文化村,先后有江澤民、溫家寶等多位中央領導和省市領導到北蘇村閘視察,并給予了高度評價。村史館布置有“前言、歷史溯源、紅色記憶、當家做主、寶閘光彩、改天換地、致富之路、綠色革命、文明新風、親切的關懷、大事記、輝煌前程”十二個版塊的展示墻和十余個展柜。館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閘”字柜,存放著北蘇閘村1965年以來的村級檔案,一卷卷檔案,真實反映出了北蘇閘村幾十年來歷任村級干部為官清廉、一心為群眾辦實事的工作作風,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閘文化”。近年來,桃城區把北蘇閘村的“閘文化”建設作為獨具特色的“自選動作”,成為全區黨員干部教育的專用“教材”。東明村、北蘇閘村等一批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檔案-圖書-村史” 綜合檔案室(村史館),也促進了“衡水溯源”“安樂秧歌”“閘文化”等等農村傳統文化被發掘、保護和宣傳。為了方便群眾查閱檔案,北蘇閘村綜合檔案室,對室藏檔案進行了數字化,共電子錄入403卷,掃描10934幅,為群眾實際生產生活需要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服務。
桃城區農村檔案工作得到各級領導高度評價。北蘇閘村級檔案工作始建于2003年,2005年11月,在北蘇閘村召開了全國“三下鄉”工作會,淳樸的民風,整潔的村容村貌,得到了與會人員的贊揚,而北蘇閘村的村級檔案特別引人注目。2007年8月,國家檔案局楊冬權局長到北蘇閘村就新農村檔案工作調研,并題字:“村級檔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見證和重要幫手”,同時為北蘇閘村村史館題寫館名;2013年省檔案局魏四海局長全程參與桃城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縣(區)驗收工作,并對桃城區的檔案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在桃城區“美麗鄉村”建檔過程中,衡水市檔案局領導也多次到桃城區及鄧莊鎮北蘇閘村檢查檔案工作,提出了寶貴意見。桃城區農村檔案工作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本質上,更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緊密相連,與美麗鄉村、美麗河北、美麗中國建設同步,與國家和省檔案工作的發展要求相一致。
(作者單位: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