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洽川濕地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生態資源,具有開發濕地生態旅游的優越條件。其濕地旅游的開發對于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和提高居民環保意識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其濕地生態旅游的開發對當地居民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基于此,在客觀分析洽川濕地旅游開發對居民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的基礎上,提出了合理開發濕地生態旅游、提高居民參與度和保障當地居民權益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濕地生態旅游;開發;影響;建議;洽川濕地
中圖分類號:F592.7;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7-0139-02
濕地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態功能,有著“地球之腎”的美譽;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擁有數量巨大的瀕危珍稀動植物資源,能夠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2]。濕地生態旅游就是把濕地資源作為客體從事觀光游覽、科學考察、休閑娛樂等旅游活動,要求在旅游發展的同時加強對濕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生態保護、科普教育和社區經濟效益等一系列的功能,是一種生態旅游[3,4]。洽川濕地作為秦東地區最重要的濕地景區,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同時也是《詩經》文化的發源地,因此具有開發濕地生態旅游的先天優勢。作為一種新興的濕地生態旅游風景區,洽川濕地生態旅游符合現代人們休閑體驗旅游的觀念,有著空前的發展前景。筆者以洽川濕地景區為例,研究了濕地旅游的開發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對于洽川濕地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對于人類與濕地的和諧共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洽川濕地旅游發展概況
洽川濕地風景名勝區,位于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城以東20公里的黃河之濱,2004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地形東南低、西北高,以平原為主。景區內的黃河濕地“萬頃蘆蕩,千眼瀵泉,百種珍禽,十里荷塘,一條黃河”,自然風光非常迷人;洽川又是《詩經》文化的發祥地,文化源遠流長。
優越的自然旅游資源和文化旅游資源,為洽川濕地旅游的開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作為秦東地區乃至秦晉豫三省交界地帶重要的旅游景區之一,洽川濕地風景名勝區的旅游開發成效顯著,目前,已經形成了觀光游覽、休閑度假、科學考察、親子體驗和文化旅游等特色項目,吸引了不同的游客群體。
二、洽川濕地生態旅游對當地居民的積極影響
(一)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屬于第三產業的范疇。洽川濕地旅游資源極其豐富,合理開發以及有效利用這些資源,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有利于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提高,以至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隨著洽川濕地旅游的開發,當地一部分農民通過經營農家樂、在景區出租營馬匹或者電瓶車、從事景區導游和環衛工作以及小商品零售等方式參與旅游開發,并從中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收益,從而使得他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的提高。通過調查得知,經營農家樂的農戶每年主要營業的時間為5—10月,通過經營他們平均可獲得40 000-60 000元的年收入,這遠遠高于他們之前從事農業種植獲得的收入。
(二)有利于基礎設施的完善,方便居民生產生活
隨著洽川濕地旅游的發展,景區及周邊的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得到顯著改善。以交通為例,以前的土路改為如今的柏油馬路,人們出行的時間距離明顯縮短,這不僅使得游客到達景區具有極高的可進入性,同時也使得居住在景區及周邊的居民在從事生產生活等日常活動方面更加的方便。另一方面,交通的改善,使得農戶能夠更加方便快捷地與外界交流和接觸,更好了解外面的世界,這也有利于當地居民觀念的改變。
(三)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
濕地是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濕地的合理開發以及有效利用不僅有利于滿足現代旅游者對濕地資源環境審美的需要,同時也能為居住在濕地周邊的居民提供一個日常休閑娛樂的場所。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農民不再需要像傳統社會時期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閑時期和茶余飯后農民們也有了休閑娛樂的需要。洽川濕地生態旅游的開發,對于濕地周圍的農民來說,正好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休閑和娛樂的場所,不僅提高了居民的收入,而且改變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四)有利于當地居民環保意識的加強
濕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往往是濕地周圍居民經濟落后造成的,經濟落后必然導致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淡薄。洽川濕地旅游的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濕地景區周邊經濟的發展,改善了基礎設施環境,增強了濕地周圍居民對濕地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有利于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三、濕地旅游開發利用對當地居民的消極影響
盡管洽川濕地生態旅游開發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但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多數居民對濕地旅游的參與度不夠,生活水平提高有限
在洽川濕地旅游的開發過程中,通過經營農家樂、出租營馬匹或者電瓶車、從事導游工作的一部分農戶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收益,提高了生活水平。多數農戶則只能通過偶爾零售一些游客日常的生活用品獲得有限的收益,甚至還有部分農戶的生產生活和旅游開發沒有任何的聯系,因此,只能通過種植小麥和玉米獲得微薄的收入。可以看出,洽川濕地的旅游開發對當地大部分居民的經濟生活水平影響有限。
(二)當地居民力量薄弱,只能被動接受各項旅游決策
中國當前在旅游開發中仍然是以政府為主導的開發模式,政府和開發商聯合決定旅游開發行為[5]。對于旅游資源所在地的居民來說,由于他們自身的經濟生活水平低、政治地位低下,沒有機會和能力參與制定旅游開發的“游戲規則”,只能被動地接受各項旅游決策,因此,居民在旅游開發中的權益很難得到保障。
以洽川濕地旅游的開發為例,濕地旅游的開發需要建設相應的旅游接待服務設施,因此要征用一定的土地。在土地征用過程中,當地的農民并沒有主動決定權,只能被動服從。
(三)濕地旅游開發利用過度,引發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
濕地是一種比較脆弱的自然生態系統,作為陸地生態系統到水生生態系統的過渡地帶,與我們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如果在旅游開發中,人類不注重對濕地環境的保護,就會導致濕地生態的破壞[6]。在洽川濕地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景區公路建設把濕地分成了彼此分離的塊狀,條狀,破壞了濕地的完整性,景區建設中的廢水和生活污水,未經過處理就排到了河中,污染了水體,使得濕地水質下降,威脅濕地動植物的生存;景區周邊農家樂、民房、超市、餐飲店等的建設也破壞了濕地景區原生態的景觀風貌。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洽川濕地生態旅游的開發,對于當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基礎設施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由于濕地生態旅游的開發,在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還能夠為當地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也增強了濕地周邊居民對濕地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有利于人類與濕地環境的和諧共生發展。但另一方面,由于當地居民文化知識水平有限。旅游開發能夠提供的工作機會不足等,造成多數居民對濕地旅游的參與度不高,能夠從旅游開發中獲得的收益有限;經濟生活水平與政治地位的低下,也使得當地居民無法參與制定旅游開發的決策,致使他們的權益很難得到保障。在經濟利益驅動下,開發商過度開發利用濕地資源,對污染不加處理或處理不足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和破壞了濕地原有的生態環境,這些都有可能會對濕地生態旅游長期可持續地發展產生威脅。
(二)建議
1.提高當地居民參與,實現旅游扶貧
一方面,由政府出面組織為當地居民進行各類旅游培訓,提高當地居民對旅游開發的認識和參與旅游開發的能力,同時從村民中選取致富能手,通過他們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的村民參與旅游開發。另一方面,聯手華山和秦始皇陵兵馬俑等多個熱點旅游景區,利用旅游集群效應,擴大對洽川濕地風景名勝區的宣傳和推廣,讓更多的游客知道和了解洽川濕地風景區;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全方位宣傳推廣,如利用廣告媒體(報刊、雜志、廣播),室外廣告(廣告牌、空中廣告、交通工具廣告)、印刷品廣告(招貼畫、宣傳冊、旅游手冊、地圖、線路圖)、制作VCD風光片、聘請旅游形象大使等進行形象宣傳,讓客源市場了解洽川濕地景區,以此改變游客市場來源單一的現狀,擴大景區的客源來源和數量,從而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增加居民對旅游的參與度,擴大居民從旅游開發中獲取的收益。
2.扶持并培育民間力量,維護居民權益
與政府和開發商相比,當地居民是比較弱勢的群體,這就造成居民只能被動地接受政府和開發商聯合制定的各項關于旅游開發的政策,即使這些政策可能會使居民的權益受損。因此,在洽川濕地生態旅游的開發過程中,可以扶持并形成一個類似于“生態保護志愿者聯盟組織”之類的第三方力量,幫助弱勢的當地居民,制衡政府部門,制約旅游企業的經營行為;同時,為政府部門和開發商提供政策咨詢,這不僅能夠維護當地居民從旅游開發中的獲益,同時也有利于平衡居民與政府、旅游開發商之間關系的和諧,實現濕地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合理開發利用,加強濕地污染治理與修復
合理的開發利用濕地旅游資源,深入的拓展市場,在實施保護管護責任時,必須明確規定開發商和農戶的權責,要求開發商在開發過程中不得破壞濕地系統的完整性,對于建設廢水、污水經過嚴格處理再進行排放;要求農戶不得在管護濕地區內放牧、不得隨意開挖荷塘等。只有這樣,洽川濕地生態旅游才能得以順利開展。
對于已經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濕地污染進行控制和治理,利用生態技術和工程對濕地進行修復和重建[7,8];對于重點污染源,尤其是工業污染源實現達標排放。在濕地周圍的賓館和各個農戶村中建立污水處理廠,保證污水處理達標后再排放。要加強監督審查,限期治理,盡快優化升級工業產業結構,對污染嚴重、保護無意識的企業堅決實施一些強硬措施。要全面掌握濕地污染方面的情況,做好濕地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工作[9]。
參考文獻:
[1] 王立龍,陸林.濕地生態旅游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2009,20(6):1517-1524.
[2] 丁季華,吳娟娟.中國濕地旅游初探[J].旅游科學,2002,(2):11-14.
[3] 劉琳,楊浩博,李秉毅.可持續發展的濕地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8,(4):26-27,32.
[4] 宋春玲,全曉虎.寧夏回族自治區濕地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濕地科學,2007,5(2):175-176.
[5] 保繼剛,楚義芳.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22.
[6] 嚴春艷.濕地生態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以洽川濕地為例[J].陜西農業科學,2015,(2):64-66.
[7] 包洪福,李一葳.三江平原濕地的生態保護與修復[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0,(5):157-159.
[8] 賈麗艷.遼寧省濱海濕地生態保護與科學治理[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4):8-10.
[9] 盧曉玲,王麗紅.向海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白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15(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