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錫榮,吳少飛,柯 俊
(重慶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重慶 400065)
中國創新文化之短板現象成因分析
高錫榮,吳少飛,柯 俊
(重慶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重慶 400065)
基于創新文化短板成因模型,以《論語》和中國近現代發生的重大社會事件為內容分析材料,查找了中國創新文化短板現象的深層原因。創新文化的第一類短板主要源于先天傳承的傳統文化缺陷;第二類短板主要源于后天產生的社會裂變傷害和外來文化侵蝕;第三類短板同時源于先天傳承的傳統文化缺陷和后天產生的社會裂變傷害及外來文化侵蝕。針對創新文化短板,結合其成因找到解決之道,將是開展國家創新文化體系建設的有效途徑。
創新文化;內容分析;深層原因
當前,無論是要掃除來自美、日等國的技術壁壘障礙,還是要解決國內的經濟轉型難題,都需要全面自主創新,而自主創新必然需要創新文化的支撐。一方面,創新是人類的一項高級智能活動,深受創新者個人及團隊的創新精神狀態影響;另一方面,創新是一項事關全體國民的社會活動,深受社會的創新文化氛圍影響。而個體及團隊的創新精神狀態又受到社會創新文化的影響[1],因此社會的創新文化對一個國家的自主創新至關重要。從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近現代的重要歷史事件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中國的創新文化存在很大短板。這些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近現代時期的中國技術創新不足,并一度落后,同時也是制約現如今中國經濟增長的障礙。
那么,中國創新文化短板的成因是什么?顯然,只有徹底弄清楚這些具體原因,才能對癥下藥,彌補中國創新文化的短板,進而設計出支撐自主創新的國家創新文化體系。為此,我們提出了短板現象成因分析的課題研究。
關于文化形成原因,尚衍斌[2]認為吐魯番綠洲文化形成主要受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外來文化的滲透、民族遷徙和戰爭三方面的影響。白云等[3]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在香港的積淀深厚,西方殖民主義文化在香港的傳播,展現了古代文化和現代思想在香港共存的事實;同時認為香港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是歷史產物,古今交融的文化特點緣于港英政府的政策導向。姜長斌[4]認為日本民族文化和心態的形成由多種因素構成,它既受地緣地理、自然環境影響,更受社會內部矛盾發展使然。
關于創新文化的概念,方媛媛[5]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創新文化,在靜態上創新文化是驅動創新行為的文化要素集合,在動態上創新文化是一個釋放創新動力的文化改革過程。王平聚等[6]認為文化系統包括三部分內容:物質文化屬于最外層,制度文化次之,精神文化屬于最內層。Jing等[7]認為創新文化具體表現為主張、促進和保護創新行為的價值觀和寬容失敗的氛圍。Duygulu等[8]從知識分享、學習和發展、社會網絡和合作、分配的空閑時間、容忍錯誤、獎勵和激勵制度、管理差異、團隊合作八個維度,探討了企業文化和創新之間的接口。
關于中國創新文化的缺陷,李柏洲等[9]認為創新文化的缺失是阻礙中國大型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郭淑蘭[10]探討了制約中國欠發達地區高??萍紕撔履芰Φ囊蛩?,認為首要因素就是創新文化氛圍不足。吳金希[11]通過與日本和美國比較發現,中國創新文化仍然或多或少存在“官本位”文化、過分迷信權威的習慣、一元化的評價標準、小生產意識以及誠信文化的缺失等不足,這些都阻礙了創新型社會的形成。張朝等[12]以儒家文化為主線分析了孔子、董仲舒和朱熹掀起的儒家思想發展的三次高峰,發現中國文化中存在著“權威主義”和“復古文化”的傾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創新機制的形成和發展。
現有關于中國創新文化建設的研究未針對中國的癥結,即創新文化的問題和短板、創新文化短板的成因進行針對性的提升和建設。而我國創新文化短板現象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呢?這些正是本文所要做的工作。
3.1 中國創新文化現狀顯示情況
基于創新文化概念體系(見表1),設計國民創新文化調查問卷,基于大樣本問卷調查,考察了中國創新文化的基本現狀,重點剖析了制約國家自主創新的文化短板,認為平等文化、包容文化、冒險精神、崇尚個性是中國創新文化的絕對短板,求變精神、誠信文化、懷疑精神是中國創新文化的相對短板,并且這些短板在性別、年齡、學歷、職業、地區上皆具有較強的穩健性和強壯性。創新文化短板導致了社會創新氛圍的嚴重缺失和個體創新精神的明顯不足。
3.2 創新文化短板成因分析
創新文化上的短板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先天原因,即傳統文化中的某些缺陷經過歷史傳承而遺留下來的影響;二是后天原因,即近現代社會環境變遷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其中又包括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內因是近代中國所經歷的社會大動蕩、大變革所帶來的社會裂變傷害;外因是隨著西方列強入侵和國門開放而涌入的外來文化腐蝕。

表1 創新文化的概念體系精煉
由于文化的形成會受地理環境、資源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各國民族文化的影響,是歷史的積淀物,是一種歷史現象,因此傳統文化繼承是我國現有文化形成的主要來源和重要藍本。而傳統文化中的缺陷則是我國創新文化短板現象形成的深層原因。因此基于創新文化概念體系,對我國傳統文化缺陷進行分析,查找現存創新文化短板中哪些短板由傳統文化缺陷造成。
4.1 文本分析
(1)傳統文化代表文本的選取與分析。我國傳統文化是一個極為寬泛的概念,它歷經數千年的融合與發展,囊括了諸子百家眾多流派的思想與精神,其中,主流文化集中體現于儒、釋、道三個方面,而又以儒家文化最為正統。儒家文化的經典著作包括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及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均源于《論語》?!墩撜Z》是春秋時期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系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精髓,是歷代儒學傳承的總淵源 。據此,我們選取《論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文本。
(2)文本分析方法。本章擬采用內容分析法,對《論語》進行文本分析,從中查找創新文化在傳統文化中的具體反映以及傳統缺陷[13]。內容分析法就是按照一定的規則,將文本內容系統地分解到相應的類目之中,再對這些類目對應的關系進行分類統計,得出具有統計意義的結論。具體分析思路步驟如下:
第一步,確定文本分析單元?!墩撜Z》是采用語錄式來表達的,故我們以《論語》中篇章內的語錄句作為分析單元。
第二步,確定文本分析類目。根據表1所構建的創新文化概念體系,分別以創新文化的三個維度作為文本分析的第一級類目,以創新文化的11個主范疇作為文本分析的第二級類目。
第三步,對文本語句單元與創新文化類目之間的關系進行編碼賦值。對《論語》的每一個文本分析單元(即每句語錄),分別分析其與第一級、第二級創新文化類目之間的關系,并根據該關系進行編碼賦值。其中,如果某一語句與某一創新文化類目之間是促進關系,則賦值為1;是抑制關系,則賦值為-1;沒有關系,則賦值為0。
第四步,編碼頻數統計。分別加總統計各創新文化類目的促進頻數(賦值為1的次數)、抑制頻數(賦值為﹣1的次數),并據此計算各創新文化類目的出現頻數(促進頻數與抑制頻數之和)、出現頻率(出現頻數占總頻數的百分比)、抑制頻數與促進頻數的比值。
第五步,統計分析。一是分析各創新文化類目在《論語》中的出現頻率高低,出現頻率越高則越受傳統文化的重視,反之則越受傳統文化的忽視。二是分析各創新文化類目的抑制頻數與促進頻數的相對比值,比值越高則越是被傳統文化所壓制,反之則越是被傳統文化所促進。
(3)分析過程的信度控制。為確保文本分析結果的可信度,采取以下信度控制程序:①對編碼人員進行培訓,詳細討論和解釋文本分析單元的具體釋義、文本分析類目的具體釋義、編碼操作流程等,確保編碼人員對相關概念和程序的準確理解與運用;②由兩名主要編碼人員分別獨立進行編碼,對兩者有差異的編碼結果進行討論直至一致,形成初始編碼結果;③由六名編碼人員對初始編碼結果進行反復論證,形成修訂編碼結果;④由課題組對三級編碼結果進行邏輯關聯,對于存在邏輯錯位的編碼結果進行校正,形成最終編碼結果。
4.2 傳統文化缺陷歸納
(1)創新文化維度的顯示情況分析。針對創新文化三大維度——個體創新精神、團隊創新精神、社會創新氛圍,分別統計其在《論語》中的顯示情況,統計結果見表2。
從三大創新文化維度在《論語》中的出現頻率看,個體創新精神13.96%,團隊創新精神18.24%,社會創新氛圍67.80%,表明中國傳統文化最為關注社會創新氛圍。
從三大創新文化維度在《論語》中的抑制頻數與促進頻數的比值看,個體創新精神3.10,團隊創新精神0.04,社會創新氛圍0.20,表明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團隊創新精神和社會創新氛圍皆是以促進為主,但對于個體創新精神則是以抑制為主。
歸結起來,對于三大創新文化維度,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主要體現在對個體創新精神的忽視與抑制上面。

表2 三大創新文化維度在《論語》中的顯示情況統計
(2)創新文化11個主范疇在《論語》中的顯示情況統計。創新文化11個主范疇在《論語》中的出現頻率統計結果列于表3。
基于表3的出現頻率統計數據,可以將創新文化11個主范疇劃分為三種概率類型:
①大概率主范疇(出現頻率>10%)——誠信文化、奮斗精神,出現頻率分別為46.48%和12.42%。這表明,中國傳統文化高度注重誠信文化、奮斗精神。

表3 創新文化11個主范疇在《論語》中的出現頻率統計
②中概率主范疇(出現頻率5%~10%)——平等文化、包容文化、懷疑精神、尚賢文化,出現頻率分別為7.25%、7.14%、7.03%和6.92%。這表明,中國傳統文化對平等文化、包容文化、懷疑精神、尚賢文化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關注。
③小概率主范疇(出現頻率<5%)——合作精神、求新求變精神、冒險精神、開放精神、個性精神,出現頻率分別為3.85%、3.19%、2.75%、1.98%及0.99%。這表明,中國傳統文化較少關注個性精神、開放精神、冒險精神、求新求變精神、合作精神。
基于表3的頻數數據,計算創新文化11個主范疇在《論語》中的抑制頻數與促進頻數之比,排序結果列于表4。

表4 創新文化11個主范疇在《論語》中的抑制促進比值排序
根據表4的排序結果,可以將其中的11個創新文化主范疇劃分為以下類型:
①強抑制型主范疇(抑制促進比遠大于1)——平等文化、冒險精神、求新求變精神,其抑制促進比在10倍以上,表明中國傳統文化強烈抑制平等文化、冒險精神、求新求變精神。
②弱抑制型主范疇(抑制促進比略大于1)——懷疑精神,其抑制促進比為1.91,表明中國傳統文化對于懷疑精神稍顯抑制。
③弱促進型主范疇(抑制促進比略小于1)——開放精神、個性精神,其抑制促進比在0.5~0.6之間,表明中國傳統文化對于開放精神、個性精神稍顯促進。
④強促進型主范疇(抑制促進比遠小于1)——尚賢文化、包容文化、誠信文化、奮斗精神、合作精神,其抑制促進比在0~0.4之間,表明中國傳統文化強烈促進尚賢文化、包容文化、誠信文化、奮斗精神、合作精神。
歸結起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主要體現在對個性精神、開放精神、冒險精神、求新求變精神、合作精神的忽視,以及對平等文化、冒險精神、求新求變精神、懷疑精神的抑制上面。
4.3 傳統文化缺陷與創新文化短板之間的對應關系
從創新文化的現狀調查看,創新文化的短板是個體創新精神不足,且社會創新氛圍嚴重缺失。而傳統文化的缺陷主要體現在對個體創新精神抑制。歷史與現實的對比表明,個體創新精神不足是存在明顯的歷史傳承原因的,但社會創新氛圍的缺失并不是源于傳統文化。
具體到主范疇層次,現實中中國創新文化的短板體現在平等文化、包容文化、冒險精神、個性精神的不足,以及求變精神、誠信文化、懷疑精神的欠缺。而傳統文化的缺陷主要體現在對平等文化、冒險精神、求新求變精神、懷疑精神的抑制,以及對個性精神、開放精神、冒險精神、求新求變精神、合作精神的忽視。歷史與現實的對比表明,中國在平等文化、冒險精神、個性精神、求變精神、懷疑精神方面的不足是存在明顯的歷史傳承原因的;但包容文化、誠信文化的缺失并不是源于傳統文化(見表5)。

表5 傳統文化缺陷與創新文化短板之間的對應關系
傳統文化的缺陷僅是導致我國創新文化短板的先天原因,并且還不能解釋當前包容文化、誠信文化的缺失。為此,我們再將目光轉向對后天因素的分析,下面首先從內因也就是社會裂變傷害的分析開始。
5.1 近現代中國的社會裂變過程
近代中國的開端起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從此以后,國家就進入到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社會裂變時期。社會的裂變既有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效應,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大量傷害社會健康的消極因素。
一方面,自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歷史就進入到外國列強不斷入侵和瓜分中國的黑暗百年。這一時期,不論是先前的清政府,還是后來的民國政府,在西方列強面前總是遭遇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如1856年中英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屈辱的《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1885年雖勝尤敗的《中法新約》、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919年屈辱的“巴黎和會”、1931年中日“九一八事變”等。對外戰爭的屢屢慘敗,極大地沖擊了兩千年來正統的傳統文化觀念,引發了國民特別是社會精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不斷質疑。對傳統文化的質疑經歷了多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是19世紀60年代初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標志的洋務運動,試圖在維持傳統文化正統地位的前提下適當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但洋務運動隨著1895年甲午戰敗而終結。第二階段是1898年企圖參照西方模式推行憲政改革的戊戌變法,戊戌變法事實上已經放棄了傳統文化的正統地位,但變法僅僅維持了103天便告失敗。第三階段是民國初期以“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為口號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主張徹底否定傳統文化,呼吁“打倒孔家店”,全盤引入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時稱“德先生”與“賽先生”),并最終在“五四運動”中達到高潮。經此三個階段,傳統文化不斷淪喪,正統地位已不復存在。
另一方面,隨著國勢漸弱、腐敗日深,國內矛盾不斷激發,各種起義、革命紛沓而至,國家進入大動蕩的百年。首先爆發的是1851年的太平天國運動,使國家陷入持續十余年的大規模內戰,長年的內戰既消耗了巨量的國力與資源,又極大地加劇了社會的裂變。其次爆發的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建立了共和政體,但戰爭更多的是對生產力的巨大破壞,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無情顛覆。隨后爆發的是1916—1930年持續十余年的軍閥混戰,造成了社會結構的大動蕩,社會制度的大混亂,社會道德的大淪喪。之后還陸續爆發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國體政局長期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國家的大動蕩打斷了文化的歷史傳承,加劇了傳統文化的淪喪進程,尤其帶來了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猜忌與彼此不信任,滋生了社會成員之間的暴力對抗傾向,進而使得誠信文化和包容文化受到嚴重的損傷。
再一方面,新中國成立以后,斗爭哲學的理念過度膨脹,導致各種政治運動頻繁出現,衍生出了說假話、搞對抗的人文環境。典型的事例,一是1958年發動的“大躍進”運動,發生了“浮夸風”盛行全國的現象,社會誠信被整體顛覆。二是1966年發動的“文化大革命”運動,發動群眾斗群眾,文斗加武斗,斗活人兼斗古人,導致人文憐憫之心丟失、包容文化不再。三是將歷次的黨內爭論定性為敵對的路線斗爭,正常的工作分歧被上升為政治事件,導致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被破壞。此外,還有不適當的破“四舊”、批“臭老九”,傳統文化與知識精英都被當成精神垃圾予以拋棄,形成了罕見的文化斷層現象。
5.2 社會裂變傷害與創新文化短板之間的關聯關系分析
社會裂變對創新文化的傷害,主要表現在對社會創新氛圍的破壞上面。社會創新氛圍的四個主范疇——尚賢文化、包容文化、誠信文化、平等文化,基本上都受到了社會裂變的傷害。其中,長期的反傳統運動導致了尚賢文化的逐漸喪失,長期的內戰與內斗導致了包容文化的逐漸喪失,為達目的的虛假浮夸導致了誠信文化的逐漸喪失,信奉暴力、濫用暴力打擊了民主與平等文化。歸結起來,中國社會創新氛圍的嚴重缺失,基本上都是拜社會裂變傷害所賜。表6列示了社會裂變傷害與創新文化短板之間的對應關系。

表6 社會裂變傷害與創新文化短板之間的對應關系
近現代中國除了經歷巨大的社會裂變之外,還經受了一波又一波的外來文化沖擊。外來文化的進入,一方面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大量的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和新風氣,促進了中國社會由古代階段向現代階段的快速演進;但另一方面,外來文化也夾帶著大量的消極因素,這些消極因素對中國社會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侵蝕,其中當然包括了對創新文化的侵蝕。可以說,外來文化侵蝕是導致中國創新文化短板的重要外因。
6.1 外來文化侵蝕過程
(1)以戰爭開路的文化侵蝕前呼后擁。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叩開了封閉已久的中國大門,來自海外的洋貨開始大舉進軍國內,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同時摧殘身體和精神的鴉片,其次是冠以“洋”字頭的各種工業產品,其三是以傳教士為先鋒而引入的西式宗教和西方文化。隨著后續的一系列侵華戰爭,外來文化就像洪水猛獸一樣滔滔涌入,中國逐漸被“洋”化,洋文化充斥著中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不斷地排擠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2)冠以西式文化頭銜的駭世之舉此起彼伏。在洋人堅船利炮面前的屢戰屢敗,使得國人的內心被逐漸馴服,于是西式文化頭銜成為人們爭相系戴的桂冠。如掛著“洋”頭的洋務運動,靠“拜上帝教”起家的太平天國運動,模仿西式教育、主張“君主立憲”的戊戌變法,自詡為“科學民主”的新文化運動等,無一不是戴著西式文化的光圈。
(3)出國留洋成為一種文化時髦。在國內的被動洋化仍然屬于隔靴搔癢,畢竟難覓西方文化的精髓,于是出國留學便逐漸成為人們追求更高境界的必然途徑。事實上,出國留洋不久便由剛開始的“師夷所長”演變成為一種文化時髦,正所謂“不管你貨怎樣,洋就是比土好”。一時之間,凡有條件的皆對出國留洋趨之若鶩,而對傳統文化則多避之而無不及。
(4)回避不了的漢奸文化。百年來的被侵略,特別是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催生了畸形的漢奸文化。漢奸文化是洋奴哲學達到頂峰的反映,其深層次根源在于國家信念的徹底喪失,對國格、人格的徹底拋棄。戰后,漢奸或許被鏟除了,但漢奸文化并未死去,在人們的不經意間時不時地登場。
(5)改革開放時代的靈魂出竅。1978年,新中國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之后,啟動了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其本意是通過引入外部力量達到革故鼎新、快速發展的目的。但是,隨著國門的不斷開放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人們的心態發生了微妙變化,過去所固守的精神和主義被逐漸丟棄,西方的“拜金主義”“物質至上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等消極思想乘虛而入,無產階級先進文化受到嚴重侵蝕,一些人的靈魂出竅了。
6.2 外來文化侵蝕與創新文化短板之間的關聯關系分析
西方文化的入侵導致了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懷疑與遺棄,尤其是傳統的善文化被國人逐漸丟棄,這其中就包括包容文化。留洋更多的只是對西方文化“先進”表象的膚淺觀感,而對隱藏在表象之后的西方文化精髓如正義、責任、使命、義務等反而多被忽視,進而往往沉迷于對西方社會的表面模仿,而趕潮流式的模仿勢必會極大地消弭本來就先天不足的個性精神。國人對西方文化多采用取其一點、為我所用的實用主義態度,這樣極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利己主義,為達目的而弄虛作假,誠信文化逐漸淪喪。漢奸文化更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徹底背叛。改革開放的精神文明建設滯后,則導致了部分人“唯利是圖”“唯我獨尊”的極端利己主義,極大地侵蝕了平等文化和誠信文化。表7列示了外來文化侵蝕與創新文化短板之間的對應關系。

表7 外來文化侵蝕與創新文化短板之間的對應關系
(1)創新文化短板的形成受先天原因——傳統文化缺陷,后天原因——社會裂變傷害和外來文化侵蝕兩方面的作用和影響。
(2)創新文化的第一類短板主要源于先天傳承的傳統文化缺陷,包括冒險精神、求變精神、懷疑精神這三個主范疇;第二類短板主要源于后天產生的社會裂變傷害和外來文化侵蝕,包括包容文化、誠信文化這兩個主范疇;第三類短板同時源于先天傳承的傳統文化缺陷和后天產生的社會裂變傷害及外來文化侵蝕,包括平等文化、個性精神這兩個主范疇。
[1]高錫榮,柯俊.中國創新文化之現狀調查與問題剖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6(7):10-15.
[2]尚衍斌.吐魯番綠洲文化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2(5):1-5.
[3]白云,白靜.香港文化的特點與形成的原因[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6(01):36-38.
[4]姜長斌.簡論日本民族文化成因及其特點[J].日本學刊,2006(4):123-132.
[5]方媛媛.驅動創新的文化要素系統層面解析[D].安徽:中國科技大學,2012.
[6]王平聚,曾國屏.深圳創新文化系統初探:從歷時性形成角度的一個考察[J].特區經濟,2014,32(11):11-16.
[7]JING X,TANG B Y,YAN H.System analysis and model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ulture[C].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2011,1(2):1-4.
[8]DUYGULU Ethem,OZEREN Emir,BAGIRAN Demet,APPOLLONI Andrea,MAVISU Muge.Gaining insight into innovation culture within the context of R&D centres in Turk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5,19(2):117-146.
[9]李柏洲,蘇屹.大型企業原始創新模式選擇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1(12):120-127.
[10]郭淑蘭.欠發達地區高??萍紕撔履芰τ绊懸蛩匮芯縖J].生產力研究,2010(02):103-105.
[11]吳金希.創新文化:國際比較與啟示意義[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7(5):151-159.
[12]張朝,于宗富.中美創新機制文化背景比較研究——基于儒家文化與實用主義哲學的視角[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3):38-42.
[13]高錫榮,何潔,胡小娟.中國創新文化的傳統缺陷:基于《增廣賢文》的內容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5(11):118-124.
(責任編輯 沈蓉)
Causes of the Short Board of Chinese Innovative Culture
Gao Xirong,Wu Shaofei,Ke Jun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
Based on the causes model of innovative culture short board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major social events in modern Chinese,we found that the first kind of short board of Chinese innovative culture due to the defec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second kind of short board of Chinese innovative culture due to social fission injury and foreign culture erosion;the third kind of short board of Chinese innovative culture due to the defec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cial fission injury and foreign culture erosion.Accor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ve culture short board,it would be an effective way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culture system.
Innovative culture;Content analysis;Deep reason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企業向自主創新躍遷的激發機理與切入路徑研究”(12BGL017),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yjg20163071),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2016-GX-006)。
2016-12-06 作者簡介:高錫榮(1963-),男,湖北天門人,博士,重慶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技術經濟及管理。
G1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