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英團
守望著民族的詩性
——讀《詩經:越古老,越美好》
文/劉英團

曲黎敏的《詩經:越古老,越美好》以《詩經》為源,在《詩經》中找尋共鳴與突破口,喚醒沉睡于內心深處的詩性。最重要的是,曲黎敏的《詩經:越古老,越美好》以翔實的史料再現“當時”的社會現實、社會制度以及“遠古”的文化精神內涵。
人的差異性源于靈魂的差異,源于生命能量的差異,源于神魂意魄志的差異,源于詩性和藝術性的差異。“《詩經》,是遠古的一個最美的微笑。所有的笑,都是心神外散,而唯有微笑,是無限的給予和無限的斂藏。”誠如曲黎敏所言,“經”是根本,是永恒不變的精神家園。《詩經》,不僅是中國人精神的一個起飛點,也是原始先民生活的瑰麗展現。不僅君王在寫、貴族在寫,普通百姓在寫,婦女也在寫。所有的人,無論富貴貧賤飽暖,都在通過詩來表達內心的痛苦、內心的歡樂、內心的驕傲……在《詩經》里,先祖們的價值觀、審美觀、生活觀……都如同孔雀羽翼上的眼睛一樣熠熠生輝,那種率真、擔當以及人生責任都唯美的淋漓盡致。
《詩經》把我們帶進了一種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詩意生活中。《詩經》所表達的,不僅有憤懣的情感,也有贊美的言辭;不僅有風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歷史事件的記錄;不僅是文學作品集,也承擔著史書的功能。曲黎敏認為,在這世上,光做“人”是不夠的,最好還要做一個詩人,最起碼是個骨子里有詩意的人。在《詩經:越古老,越美好》中,曲黎敏不但解讀了《詩經》的起源及意義,還對愛情、婚姻、男女、結婚、歸寧、剩女、怨婦、孤獨、命運等人生主題進行深刻的思考和詩意的表達,并精選了60余首詩篇,親自注釋及翻譯,使古詩演繹出萬種風情。
《詩經》源起于人們在勞作與生活中對自然的真實體驗,無論是描寫美好的愛情,還是痛斥失敗的婚姻,還是寄托對游子的思念,還是訴說勞動人民的艱辛,無不反映著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有用之知識,讓你活著;無用之詩,讓你活得美。中國人始終有一種能力來拉升生活的平庸,始終用詩性來豐富對生命的高度敬仰和高度贊美。這種精神的豐富性,便是從《詩經》開始。從《詩經》開始,詩性就注入到了我們的基因中。在曲黎敏看來,每個人都有詩性,都在沉睡,需要喚醒。她在《詩經:越古老,越美好》中批評很多人喜歡以“有用”“無用”來區別事物,其實“有用”的事物常常使人陷入庸常,而“無用”之詩卻讓人脫離庸常。“不管有沒有文化,詩,只關乎我們的內心,以及我們的氣勢。”正如曲黎敏所言,“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也唯有詩(《詩經》),可以讓我們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