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俊杰
【摘要】心理學認為,動機影響行為,行為決定績效。大學生創業同樣遵循這一規律。文獻研究表明,關于創業動機、行為與績效的一般性研究是大學生創業動機、行為與績效關系研究的基礎。因此,今后相關研究應沿著“創業動機-創業行為與績效-管理對策”的分析框架來開展實地調查,深入探究三者之間的實證關系。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創業動機;創業行為;創業績效;文獻綜述
【規劃課題】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在校生創業動機及其效應(16YB054)”、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課題“高校貧困生就業質量的量化水平、異質性及精準扶助體系”(JC1512)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課題“經濟欠發達地區貧困生人口精準扶貧與反貧困生研究”(GL1512)的研究成果之一。
近年來,隨著創業熱潮的興起,眾多大學生投身創業,成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大學生創業問題由此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心理學認為,動機影響行為,行為決定績效。同樣,大學生的創業動機、創業行為與創業績效也必然存在某些規律性的聯系。美國學者Stevenson和Jarillo研究發現,目前創業領域的研究主要有三類:創業意愿的產生、創業如何開展、創業的績效。這也意味著創業動機研究、創業行為研究、創業績效研究存在實踐邏輯上的連貫性。因此,以“創業動機-創業行為-創業績效”為框架,對相關文獻進行整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關于創業動機、創業行為與創業績效的一般研究
作為一個特定的創業群體,對大學生創業動機、行為與績效的關系研究,其理論淵源是關于創業動機、行為與績效的一般性研究。這類研究為探究大學生的創業動機、行為與績效的關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創業動機是驅使創業者走向創業,并影響其行為和績效的核心因素。Frend認為,本能是驅使個體通過外部的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活動去改變內在狀態的“持續壓力”,即動機驅使個體采取行動去滿足個體需求。所以,動機是創業行為的前提。“潛在創業者與實際創業者的本質區別在于創業動機”(Olson P.D,1994),而Kate和Gartner也認為,“動機性”是創業型企業的顯著特征。目前,學術界關于創業動機的研究主要有兩類。
第一,對創業動機類型的探究。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從精神層面出發,將創業動機分為“建設私人王國,對勝利的熱情,創造的喜悅”;全球創業監測項目研究框架中,創業的動機被分為機會型創業與生存型創業兩大類。在國內,曾照英將創業動機分為事業成就型和生存需求型;童亮和陳勁認為創業動機主要分為環境影響、推動因素、拉動因素三個方面。
第二,對創業動機影響因素的分析。McClelland的研究表明,創業者決定創業可能會受到家庭背景的影響;Foley(1985)發現管理者的年齡是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錢永紅認為,男性和女性創業影響因素具有性別差異;等等。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學者們進一步將研究視野拓展到創業動機與創業行為的關系上,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第一,創業動機和創業行為的理論關系論述。帕森斯指出,對目標的追求是一種社會行為,個體動機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Olson指出,創業動機是創業行為的前提,促使具有創業能力以及創業條件的個體做出創業行為。沈紅明指出,創業動機是內在根據及外在條件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創業動機反映著創業者的深層創業需求,促使創業者采取行為去滿足自己的創業目標。劉志也指出,創業動機是創業行為的風向標,可以有效引導創業者對自己已識別出的創業動機進行實踐。
第二,創業動機與創業過程行為關系的研究。Shane和Venkataraman認為,因為動機的個體差異性,創業者會表現出不一樣的意愿和能力,造成創業過程的差異性。Bird認為,公司創業初始時,創業動機會直接影響公司模式、發展方向和發展改善策略。Palich和Bagby指出,面對創業成功的不確定性,個性差異會使得他們對風險有不同的看法:愿從事創業活動的人相較于被創業風險阻攔的人,可能表現得更加樂觀。國內學者王丹俊也指出,創業動機對風險決策行為有直接的影響,生存動機越強,更傾向于回避風險;而成就動機越強,更傾向于追求風險。
此外,創業動機與創業績效的關系也是研究者關注的另一個問題。研究者將創業績效分為財務績效和非財務績效兩類。在主觀績效方面,Luthans指出,創業的自我效能反映創業者的個體信念,而自我效能強度則會對創業者的個體傾向有所影響;范巍認為,創業者的創業傾向會隨著自我效能強度的增加而增加;蔡曉珊、張耀輝從創業績效角度出發,試圖獲得影響新創企業生命力的源泉。在客觀績效(財務績效)方面,王華鋒、謝從旋指出,創業動機會對創業績效產生顯著的影響,不一樣的創業動機對創業績效的影響不同,成就驅動型創業動機更容易取得創業成功,機會驅動型創業更容易導致失敗,而生存驅動型創業與創業成功和失敗均沒有顯著的關系。
二、關于大學生創業動機、創業行為與創業績效的研究
要探究大學生創業動機、創業行為與績效的關系,首先要明確何為“大學生創業”。從概念演變來看,大學生創業概念主要由創業概念遞進而來,國外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對創業概念進行了多種定義。Shane和Venkataraman認為,“在建構創業研究領域的概念框架中,最大的障礙也許一直就是定義的問題”。Singh認為,創業就是建立一個新企業。而彼得·德魯克認為,沒有創新的企業創建活動并不是創業。總的來看,學術界對創業概念的定義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廣義上創業是“創造新的事業的過程”;次廣義是“通過企業創造事業的過程”;狹義是“創建一個新的企業的過程”。
針對大學生創業,國內也有不同的定義。例如,許正云將大學生創業定義為:由在校或畢業后兩年內自主創業的學生作為核心成員根據自己的發明創造、科研成果、思想來開創的新企業,以實現商業化應用和創造價值。陳浩凱等將大學生創業定義為:大學生利用現有能力資源以實現自我發展需求,在經濟環境中尋求并把握創業機會來創建企業,以實現自我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過程。綜合上述定義,本文對“創業”取廣義概念,即所有的創造新事業的活動都是創業活動。而本文的研究對象“在校大學生創業者”是指在校時做出創業活動的大學生,不包括畢業時創業的大學生。
目前,學術界關于大學生創業動機的研究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探究大學生創業動機的類型。例如,Erkko Autio(1985)將大學生的創業動機分為四種:生存需要、積累需要、自我實現和就業需要。高日光等指出了大學生創業動機的四個因素:自我實現、追名求富有、社會支持以及家庭影響。
第二,分析大學生創業動機的影響因素。李聞一利用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找到了影響大學生創業行為的因素。趙恒平等構建了創業行為影響因素模型,指出大學生創業行為是創業者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創業行為是受創業者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其他影響因素研究還包括外部環境(向輝,2013;李洪波,2013;周勇,2011)、家庭社會網絡(肖璐,2013)、企業家精神(蘭欣,2011)、性別(姜雪梅等,2012)等。
第三,總結行業高校創業動機的特征。其研究涉及醫科(曾建國,2014)、農科(姜雪梅,2012)、地級職業院校(張權,2014)等。
除針對大學生創業動機的專項研究外,目前對于大學生創業動機與創業行為、績效關系的研究非常少見,只有少數研究涉及大學生創業績效,且主要集中在對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許聰采用統計分析的方法,從創業意愿、創業環境、個人背景、性格特質四個角度對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結論為:大學生越具有企業家精神,個人背景越優渥,創業目的越堅定,創業績效越顯著。朱茹華等通過對杭州市政府資助54家大學生創業項目的研究認為,影響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主要因素是創業團隊和創業導師的結論。王冬梅則分析了制約大學生創業績效的諸多因素。
三、研究述評
縱觀上述研究,雖頗有價值,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忽視了在校生創業動機的主次性特征和權重測量。在校生創業往往同時受到多種動機的驅動,因而其創業動機具有多元共生性的特點(周麗,2014)。然而目前相關研究未區分各種創業動機的重要性差異,更未測量其權重,導致難以抓住在校生走向創業的主導心理因素,在對策設計上也缺乏針對性,難以滿足創業管理精準化的要求。
第二,關于大學生創業動機、行為與績效的關系的研究非常稀缺。從單項因素研究來看,最多的是對大學生創業動機的研究。其次是對大學生創業績效的研究,對大學生創業行為特征的研究最為少見。再從三者的關系來看,在校生的創業動機決定其創業行為和績效。因此,以探究大學生創業動機為中介,可以總結和預判大學生的創業行為特征和績效,為制定科學的創業管理體系提供依據。而目前相關研究大多止步于創業動機,而未對其效應和政策應用進行深入探究,這也是當前相關研究的盲點。因此,今后相關研究應轉換研究視角,沿著“創業動機-動機效應(行為與績效)-管理對策”的分析框架對高校在校生展開調查,再提出關于高校創業管理和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建議。
【參考文獻】
[1]曾照英,王重鳴.關于我國創業者創業動機的調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09):285-287.
[2]童亮,陳勁.女企業家的創業動機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04):17-21.
[3]錢永紅.個人特質對男女創業意向影響的比較分析研究[J].技術經濟,2007,26(07):8-1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