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長青+施榮+李雯霞
【摘要】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為適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需求,通過調整人才培養理念、構建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搭建實踐教學平臺等途徑,不斷探索改革水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使高職水利工程專業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有效融合,素質與能力共同提升,有效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知識技能;素質能力;水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互動態勢更加明顯,跨職業、跨行業、跨產業的三大職業變動成為可能。酒泉職業技術學院水利工程專業在充分吸收職業教育行為認知理論、行動情境理論和整體范式理論的基礎上,依托校企協同平臺,“知技融合,素能共進”培養水利工程專業高素質技能型創新人才,通過“實踐-反思-內化-實踐”的探索過程,使水利工程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大幅提升,就業質量逐年提高,社會影響力明顯增強。
一、專業建設與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針對行業發展,確定了“知識技能滿足崗位變遷需求,素質能力適應專業發展內涵”的人才培養理念
隨著水利行業的技術革新和企業轉型升級對崗位人才職業能力與綜合素質提出的新要求,緊緊圍繞高職水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踐行“工匠精神”,堅持能力為本,突出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通過調研、論證,分析、診斷原有人才培養與行業、崗位、職業標準及工作過程對接的不適性,確定了“知識技能滿足崗位變遷需求,素質能力適應專業發展內涵”人才培養理念。以此為指導,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構建教學平臺、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等途徑,實現了人才培養目標,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二)面向崗位需求,促進全面發展,構建“通基礎+微專業+個性化”課程體系
遵循職業人才成長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面向水利企業典型工作崗位和工作任務,圍繞素質提升定框架,貫穿能力培養設課程,突出個性發展擴內容,統籌編排通識基礎課程群,系統設計崗位核心課程群,個性化選擇素質拓展課程群,構建了“通基礎+微專業+個性化”的課程體系。“通基礎”課程群為學生提供專業學習的基礎知識,培養職業崗位素質,為后續學習、工作奠定基礎。針對水利工程典型工作崗位,設置水利工程施工、造價、管理等不同培養方向的“微專業”課程群。學生根據職業規劃,自主選擇相應“微專業”課程進行學習,滿足不同個體發展需求。“個性化”發展課程群為學生提供了跨專業、跨領域的職業崗位拓展課程、人文素質拓展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學生依據個性發展和就業領域,自主選擇相應課程學習,著力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增強人才培養對行業發展的適應性。
(三)遵循認知規律,提高教學質量,構建“工程認識、單項模擬、項目跟進、崗位強化”四階教學模式
緊緊圍繞知識、技能、素質、能力四個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要素,在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指導下,借助校企共建的微課庫、案例庫、課件庫、試題庫、工程現場視頻庫等網絡教學資源,進行水利工程認知學習,了解工程基本概況,掌握基礎知識,保證理論知識必須夠用;依托校企聯建的實踐教學平臺進行分組單項模擬訓練,保證實踐有過程,技能有提升,成果有創新;利用校內的虛擬情境平臺和網絡教學資源,以項目“實訓包”的形式對“微專業”“個性化”課程進行“跟進性”訓練,使知識和技能不斷內化與提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崗位技能;通過到企業進行頂崗(跟崗)實習,在教師和企業師傅的指導下以真實工程項目為載體進行研發、設計、施工,強化學生實踐技能,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多元教學環境下和四階教學模式下學生“自主探究、自行評價、自我改進”,使教與學,學與做,做與用有機統一,相互促進,實現了知技融合,素能共進,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職業教育特色。
(四)立足崗位技能,突出情境教學,搭建四大實踐教學平臺
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充分發揮校企“雙主體”育人功能,整合校內實訓資源,優化校外實訓基地,搭建了校內“虛擬情境式”“素質拓展”“創新創業”以及校外“崗位實體式”等四個實踐教學平臺。
“虛擬情境式平臺”:與甘肅大禹節水集團有限公司、杭州萬霆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以提供資金、設備、技術等形式,建成現代節水灌溉設備展示廳、節水灌溉自動控制仿真實訓系統、水利樞紐仿真演示臺和虛擬仿真綜合實訓室。平臺以完成項目情境式教學為切入點,體現了校內實訓“真實的虛擬”,集實踐訓練、技術研發、社會培訓、信息整合為一體,展示開放性,突出多元性,滲透“實踐-反思-內化-實踐”學習過程,滿足“互聯網+”時代學生多元學習需求,為知識技能學習有機融合,素質能力提升協調共進奠定了基礎。
素質拓展平臺:將大學生素質拓展中心、社團活動中心、道德講堂等整合為學生素質養成的實踐基地,通過技能大賽、社團活動和專題講座等形式,將學生能力與素質提升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鍛煉能力,提升素質。
“創新創業平臺”:搭建專創融合的實踐平臺,以“產、教、學、創、研”為出發點,借助開放式實訓實驗平臺,以創新創業園、模擬訓練區、名師工作室、節水項目部、學生創新室等為依托,在創業項目中完成專業實訓,在專業實訓中體驗創業創新,工學創交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崗位實體式平臺”:與甘肅大禹節水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新疆建設兵團等二十多家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建立了學生跟崗實訓、頂崗實習與畢業就業相結合,教師培訓與項目研發相結合的“產、教、研、訓”為一體的校外實習研發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水利工程環境中鍛煉提高崗位職業能力。
二、專業建設與改革的主要成效
通過設計“三化”課程體系,構建“四階”教學模式,創建實踐教學平臺,使高職水利工程專業學生知識與技能有效融合,素質與能力共同提升,實現了學生職業能力滿足崗位變遷需求,適應專業發展內涵。
圍繞“三化”課程體系和“四階”教學模式,制定基于行動導向的綜合素質及崗位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和實訓標準,發揮校內“虛擬情境式”實踐平臺和校外“教學企業”優勢,使教師“教”與學生“學”沖破時空限制,實現多元化、個性化的適時性學習,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依據信息技術與教學在經驗應用層面、策略創新層面、人性反思層面的整合規律,利用虛實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和教學平臺,使知識技能的學習、能力素質的提升與現代信息技術全滲透,共促進,建立“學生為中心”的現代互動學習結構,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職業探究興趣,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能力。
三、專業建設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專業建設與改革實踐,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崗位能力得到了協調發展,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崗位職業資格證考取率達100%;近幾年,學生參加國家、省級職業技能大賽獲獎60余項,在全省大學生辯論賽、大運會等素質項目獲獎項12項;成立小微創業公司8家,創新工作室4個,年獲利15萬元左右。畢業生就業競爭優勢明顯,連續四年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以上;40%以上學生畢業前簽約并入職大禹節水集團公司、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新疆建設兵團等大型單位,月收入普遍在3500元以上,絕大多數已成長為企業骨干,部分畢業生擔任了項目經理,為企業的發展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水利工程專業建成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中央財政支持建設專業,獲評甘肅省特色專業;建成《節水灌溉技術》國家精品課1門、省級精品課2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主持完成《現代節水灌溉技術》國家教學資源庫1項;獲得甘肅省教學成果獎3項。
水利工程專業教學團隊獲評甘肅省高等學校優秀教學團隊,培養省級教學名師2人,省級“青年成才獎”1人,全國水利職業院校教學名師1人,酒泉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
與甘肅大禹節水集團有限公司、新疆兵團水利集團、甘肅飛翔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校企深度合作,成立“大禹學院”,設立“大禹班”“兵團班”“飛翔成才班”,開展了“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
四、結束語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2010-2020年)》等文件明確指出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面對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職業院校應該不斷探索改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適應行業企業發展需求及人的全面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恩斌.項目化課程中知識與技能融合的關鍵性因素探析[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4):98-99.
[2]柴芬友.知識、技能、素質三維融合的高職園林制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15(10):318-320.
[3]李小娟.高職學生素質能力評價研究[J].教育研究,2013(05):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