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山東省棲霞市工業企業堅持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構建以企業技術中心和產學研合作為主要方式的技術創新體系,廣泛整合企業內外的技術和智力資源,在較高的創新平臺上不斷加大關鍵技術和自主核心技術的研發力度,全市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明顯提高。本文從棲霞市工業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現狀、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工作的建議進行闡述,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棲霞市;工業企業;技術創新;現狀與建議
多年以來,山東省棲霞市工業企業堅持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構建以企業技術中心和產學研合作為主要方式的技術創新體系,廣泛整合企業內外的技術和智力資源,在較高的創新平臺上不斷加大關鍵技術和自主核心技術的研發力度,全市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明顯提高。
一、棲霞市工業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現狀
1.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富有成效。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是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目前該市共有9戶煙臺市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其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兩戶,1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紅壹佰照明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工業設計中心對內依托煙臺和蘇州兩個研發中心,對外與北京電光源研究所、山東大學、魯東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積極追蹤LED技術、直流供電系統節能燈等電子節能產品前沿技術,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速度。獲省科技進步獎1項,山東省工業設計優秀獎1項。目前,企業擁有授權和申請專利47項,在節能燈的快亮和調光等核心技術上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2.企業技術創新成果大量涌現。目前全市專利年申請量保持在50件左右,同興實業進入煙臺市發明專利授權排名前20名的企業榜單。井下電機車架線分段智能控制器等3個項目通過了省級鑒定,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環球汽車研發的汽車隔音墊具有量輕、吸音、隔熱、防水等特點,同型號產品重量比國內同類產品輕96.15 %,隔音量是國內同類產品的2倍,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完全替代進口產品。
3.產學研合作不斷加強。全市企業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拓偉機械與魯東大學合作研發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裝備,并于魯東大學成立《煙臺機器人及自動化裝備研究所》。拓偉公司目前已有4個系列的機器人產品研制成功并推向市場。同興實業積極與哈工大、青島科技大等高校及科研院所開展合作,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廣泛參與利益共享的產學研聯合機制,企業在立式壓濾機、脫硫真空過濾機、尾礦干堆設備及處理工藝等核心技術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二、目前棲霞市企業技術創新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
1.技術創新意識不夠。專利密度是反映自主創新活躍度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到2015年我國每萬人口擁有有效發明專利達到3.3件,而該市目前尚達不到1件,差距很大。由于全市工業基礎薄弱、總量偏少,企業規模偏小,自身的科技資源和創新資金缺乏,技術研發能力薄弱,很多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習慣于依賴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延續傳統的粗放發展模式,缺乏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的創新意識。
2.技術創新投入不足。據調查,目前全市多數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不到0.5%,9戶市級及以上技術中心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徘徊在1%上下,離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而國際上普遍認為,只有研發投入強度達到5%以上的企業才具有足夠的市場競爭力。低強度的研發投入,導致全市多數工業企業無力進行核心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的戰略研究,技術創新活動普遍維持在對一些低端技術的研發上,投入不足已成為該市企業技術創新的制約因素。
3.技術創新層次不高。目前,該市僅有9戶市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僅占煙臺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總數的5.3%,其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兩戶,沒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全市企業存在科技資源和創新資金缺乏、技術研發能力薄弱、多數企業沒有自己的研發機構等現象,同時受工作環境、工資待遇以及生活條件等因素影響,高層次人才引進較困難且難以留住,技術創新能力較低,科技成果轉化速度不快。
三、今后做好全市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幾點建議
針對棲霞市企業技術創新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對今后做好全市企業技術創新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設:
首先要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全面落實扶持政策。認真落實國家、省、市相關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優惠政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規定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
其次要全力打造高檔次創新平臺。技術中心是企業從事重大關鍵技術和新一代產品研究開發活動的專門機構,是企業進行技術儲備、增強發展后勁和形成新增長點的重要依托。從全市實際出發,力爭“十三五”期間,新增市級企業技術中心 5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有所突破。
三是進一步強化完善產學研合作。依托同興實業、紅壹佰照明等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建設一批企業牽頭,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的新型產學研共建研發機構,切實改變科研與產業、研發與應用相脫節的狀況,實現創新要素與生產要素在產業層面的有機銜接。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孵化器”、實驗室等,促進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和開發平臺升級使用,實現全社會資源共享。
四是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人才是創新的關鍵,高層次人才是實現科技創新目標的前提和基礎。要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抓好人才引進。要營造良好的人才強企戰略環境,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管理和運行機制,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熱情。探索有利于創新人才發揮作用的多種分配方式,完善科技人員收入分配政策,健全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系和鼓勵創新創造的分配激勵機制,落實好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的股權、期權激勵和獎勵等收益分配政策。
作者簡介:吳洪彥,棲霞市食品協會辦公室副主任,助理工程師,從事經濟管理工作20多年,對企業技術創新工作比較熟悉,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