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嫻


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小學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人文性。把“文以載道”簡化或絕對化為或者誤為“道德”,所以語文課搞得像品德課或道德教育課。語文教育終極目標是倫理建構、性情陶冶、價值建設、理想建立、美學熏陶、境界提升、人格完善。在這里語文的倫理性作為語文的唯一價值或絕對價值,而忽視甚至放棄語文的學科價值。所謂語文課程知識就是把語文學科知識轉化為語文課程內容的知識。它的基礎內容仍然是語文學科知識,但又不是單純的語文學科知識,而是對它們進行加工、重構,形成課程知識,即指向語文教育目標、在學校基礎教育階段需要教需要學、可以教可以學和值得教值得學的語文知識。這樣的知識是對語文學科知識的調整、增減、變序、轉化、提煉和改造的成果。所以出現了以下三種不同設計。
一、以人文性為出發點的設計
《檢閱》的第一次設計,抓住“愛的教育”道德“兩難法”的角度出發,是從道德教育出發,不是語文的學科特性出發,“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等核心特征來教學。
二、以工具性為出發點的設計
設計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小學第二學段要求“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在教學的環節和目標中體現出來。
這樣設計的優點是語文知識活動抓住文本人物之間的關系來構建知識學習行為,通過語文知識活動從感官感受轉向心理感受的過程。
三、基于“工具性”的“人文性”為出發點的設計
(一)厘清思維架構,整體設計
《檢閱》一課以“事”為核心記敘性模式結構來解讀課文。發現“事”來找工具。把普適性結構可視化。根據可視化挖掘事理,事物本身的運行規律,存在的道理——做人做事。教育目的是培養人。檢閱的第三次設計,抓住本單元是寫“事”的單元出發,先建立“事”的普適思維圖式(圖一),統整教學活動。在根據普適性圖來建立本課“事”圖(圖二)。
(二)樹語文的“事”,找語文的“器”
1. 對語文教材內容處理的幾點做法
(1)可以讓我們做哪些事?(2)我們應該做那些事?(3)我們能夠做哪些事?(4)我們必須做哪些事?
(三)目標教學活動設計
根據整體設計和找語文的“器”原則,教師首先靜態上的整體思維可視化任務、作品、流程來呈現“教與學”的整體,有利于檢視自己的目標活動,減少紛擾。為此,在教學活動實施前做好“設計圖紙”。(圖三)
(四)課前準備
1. 目的 從學生最近發展區出發,通過寫一件自己真實經歷過的事,認識寫事基本要素。
2. 通過比較自己寫的事與作者寫的事異同,學習寫事的方法。
3. 課前任務。
(1)以“一件(高興、難過……)的事”為題寫一段話。(2)要求: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篇幅不限;能夠標出或說出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4. 收集學生作品。
(1)做SWOT分析。(2)運用SWOT分析結果:確定小組學習的分組;確立“探究如何寫事”的學習主題;確立學生小組經驗分享角色;確立學生作品和作者文章比較的要素。
(五)實施課程
1. 讀文章,了解作者思路。
(1)小組每個組員作品的“起因”“經過”“結果”與讀文章標注出“起因”“經過”“結果”部分比較。(2)小組匯報“起因”“經過”“結果”的異同。(3)總結寫事的基本思路:“起因”“經過”“結果”。
2. 讀文章,了解作者文路。
(1)提出問題:我們為什么和作者會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2)讀文章,探究與作者不同和相同的原因。
3. 讀文章,理解作者文路。
(1)場面描寫。(2)人物描寫。(3)分角色理解字、詞、句、段。(4)發現“矛盾”,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文本表達。(5)匯報分享探究成果。(6)反思學習過程。
4. 學后實踐。
(1)向同學、作者學習寫事的文章表達方法。(2)重構“一件(高興、難過……)的事”。
5. 整體認識“事”。
《檢閱》一課,課程落腳點引導學生認識童年小“事”,成長大“事”。大事關“我”事,國事關“我”事,“我”事處理好,大事無亂事,國事變喜事。
基于“工具性”的“人文性”為軸心的教與學,每一步在落實目標,每一步在檢視目標,每一步在訓練學生的能力,每一步看到學生的成長記錄,每一步形成思維能力。避免教學盲目性,融合知識含語文知識和非語文知識、語文核心活動、語文閱讀、語文綜合實踐學習四大板塊。以知識為導向,尋找或制作學習工具,講學習工具變成自己領悟人文性的用具,融入獨特的情感,賦予不同的生命特征,學生主體融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生成獨有的語文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 龍建剛